随着“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21日安全降落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航天飞机成为历史名词。这一天,被航天飞机毁誉参半的名声和沉重财政负担所牵绊的美国航天局终于可以“如释重负”。
30年投入约2000亿美元,航天飞机长期被一些人批评为劳民伤财之举。然而,航天飞机为人类探索宇宙立下功劳,成为“美国”和“科技”的代名词。付出了代价,获得了名声,也取得了成绩,航天飞机之于美国,应是“功成身退”。
对航天飞机,美国人既有批评,也有留恋,其情感之复杂难以言表。忍痛告别航天飞机,则可以看出美国航天战略思路的调整:卸下重负,和过去了断,给未来多一份投入。
首先,在载人航天领域,美国和俄罗斯“二重唱”的时代已告结束。中国、日本、欧洲迅速崛起,连印度也在跃跃欲试。许多国家都在考虑研发更新、更实用的飞船类太空运输工具。这多多少少对美国航天发展战略有所影响。毕竟,航天项目要有可持续性,既要为政治服务,也要为社会经济服务,美国也不例外。
其次,美国载人航天一时的收缩,是为了日后更好的扩张。卸下航天飞机巨大财政包袱的美国航天,可轻装前进,将更多资源用于火星探测、小行星探测、深空探测等颇具雄心的项目,从而为创造新奇迹打下基础。
此外,航天飞机退役,美国可以全力以赴地开发新的技术和运载工具,以便以较小代价确保其太空优势。比如,美国正在研制新一代载人飞船,并计划在2015年以后投入使用。与航天飞机相比,飞船技术相对简单,花钱少,风险小。
最后,航天飞机的退役,凸显了航天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比如,在美国载人航天的“断档期”,美国宇航员可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往来国际空间站。在许多大型航天项目中,一个国家凭一己之力,已很难实现“包罗万象”的宏大目标,而国际合作除了资金有保障外,技术上也可取长补短,何乐而不为?
“我们来自何处,去向何方?”面对未知与浩瀚的宇宙,人类总在不停地发问。航天飞机担负的是人类探索未知、寻找答案的使命。它虽然将走入博物馆,随之带走所有的毁誉与疑虑,但人类探索宇宙的光荣与梦想将会延续。
航天飞机沉重的脚步停止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步伐却并未放慢。 (记者杨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