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世博会中国馆竣工 大台阶标准堪比人民大会堂

时间:2010-02-09 10:38   来源:腾讯世博

中国馆竣工仪式现场

中国国家馆正南方向效果图

  腾讯世博媒体联盟前方报道2月8日上午,上海世博会标志性建筑中国馆竣工,竣工仪式在世博园区中国馆前举行。

  中国馆从2007年12月18日开工建设,2008年12月28日顺利封顶并一次性通过结构验收,2009年5月25日外幕墙挂上第一块红板,2009年9月30日正式交付布展,直到今天顺利竣工。

  据了解,中国馆建筑用地面积7.13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60126平方米,位于上海世博会浦东园区AB片区的核心区域,处于国展路、博成路、云台路及南环路围合的地块内,整体用地为一不规则的四边形。

  中国馆又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其中国家馆高69米,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局部二层),地上六层(核心筒十四层),地下及地上建筑面积分别为2553平方米和43904平方米;地区馆高13米,建筑面积113669平方米,为地下一层,地上一层(局部二层),地下及地上建筑面积分别为50699平方米和62970平方米。

  100天安装21959吨钢结构

  在100天的时间,中国馆建设者通过科学组织和奋力拼搏,就完成了通常情况下一年才能完成的钢结构工程量,安装了21959吨钢结构,组装了9673件构件,耗用了100吨焊条……,这些数字无不记载着中国馆建设者们创造的奇迹和他们的荣耀。

  中国国家馆不但于2008年12月28日顺利封顶并一次性通过结构验收,还分别于2009年1月下旬通过了上海市“金钢杯奖”验收,2009年4月中旬通过了上海市优质结构验收。国家馆巍巍矗立的鼎型斗冠上,处处凝聚着建设者们勤劳与智慧的结晶。

  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中国国家馆高69米,层叠出挑,形成城市雕塑,体现中国馆的标志性;地区馆高13米,水平展开,延伸城市肌理,形成建筑物稳定的基座,构造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斗冠”造型以及表面覆以“叠篆文字”的主题构思,将无数中国人对于世博会的憧憬和梦想寄托在了独特的建筑语言之中。

  中国馆大台阶标准堪比人民大会堂

  作为中国馆的标志性景观,中国馆大台阶共有76级踏步,宽度达到了72米,全部采用花岗石“华夏灰”制作而成,呈现出黑白相间的视觉效果,其质量和工艺标准堪比人民大会堂的大台阶。

  铺设在中国馆大台阶的石材规模也是空前的。“华夏灰”石材总数达4700块,总面积达近9000平方米,其中单块最重的有800公斤,最轻的也有260公斤。为了使石材的表面呈现细密美观的凹槽,保证大台阶的舒适实用,承建商重拾濒临失传的民间绝艺——“三斩斧”。

  “三斩斧”是一种流行于浙江、福建一带的极其古老的纯手工石材表面处理方式。因其人工剁斧的时候,需要初斩、细斩、终斩三个工序,才能出现最终的纹理效果,故取名“三斩斧”。为了打造既光滑平整又肌理生动、富含立体感的石材表面,需全部采用纯手工“剁斧”的方法,一刀一刀剁出来,细细密密,平均每1厘米的宽度,就要斩上7刀之多。一块1米见方的石头上,斩斧居然达到上万刀之多,而整个中国馆的大台阶加起来更是超过5400多万刀。这种由手工剁斧制造出来的纹理,甚至比国外顶尖机器加工出来的纹理更加均匀和细致,令人瞠目结舌。(图文/boneyang)

编辑:肖燕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