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专题首页 亲历与访谈 纪念活动 本网特稿 重要言论 文献回顾 评论研究 海外声音 对话商谈 经贸交流 文化交流 台湾记忆 历史逸闻 图片
 
 
字号:
[北京]我的台湾舅舅

  时间: 2009-01-16 09:16     来源: 中国台湾网     
 
 

  一九四九年,妈妈的家中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我那当年十六岁的舅舅区买大米九再也没有回家,全家人四处寻找杳无音信;二是在九江师范就读的妈妈受老师革命思想的影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大军南下解放西南。

  一九五四年妈妈由部队转上北京,并将父母从南昌街道北京,二失踪的舅舅就一直没有找到。一家人那缭绕在心头的牵挂九从来没有停止国。

  在八十年代出初,一封从九江老舅家转来了来自台北的家信,打破了我们家的平静,舅舅的突然来信,使得我们全家悲喜交加,外公外婆和妈妈泪流不止,文明几个孩子也激动不已。那时国家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特长“争取祖国和平统一”,两岸关系发展有此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从此也开始了我们和舅舅一家人的来往和相聚。

  妈妈和舅舅的第一次见面是在香港,那时台湾当局还不准居民会大陆探亲,只能选择第三地。当然,香港那时也没有回归,妈妈办理去香港的手续也很繁杂。见面之后菜了解到,舅舅当年在路上遇到了在国民党当军官的表哥,他对舅舅说,“这里马上要打仗了,你跟我们一起去台湾吧。”台湾舅舅毫不思考,也没和家里打招呼,糊里糊涂的岁表哥去了台湾,哪知从此天各一方。

  一九八七年,台湾开放一般民众赴大陆探亲,台海两岸人民打破了以往隔绝状态,两岸关系迈入了民间交流阶段。舅舅也终于来到北京,见到了阔别近40年的父母,当时他在石油公司工作,家中状况良好。当他得知一直是妈妈在奉养两位老人时,提出以后老人的生活费由他负担,在妈妈的坚持下,舅舅方才作罢。但是,以后每年春节时,孝敬的舅舅会寄来一些零花钱给外公外婆。当年舅舅来北京,国家允许给一大件和小件的指标的物品,文明跑到方庄出国人员免税商店,买了一台29吋的东芝电视机和一些录像带、录音带之类的东西,欢天喜地的抱回了家。

  再往后,舅舅又三次来到北京。九十年代他已经退休在家。台湾的退休金是一次性支取,他用退休近在台北买了一个铺面房,靠出租房子维持生计。由于通货膨胀,那些退休金已经缩水,舅舅一家人的生活不如过去,他在台湾很节俭,肉都很少吃,而妈妈病休在家,每月可拿到有保障的退休工资,文明几个孩子都学业有成,生活富足,舅舅很羡慕,常向妈妈说:“你真有福气”。由于台湾还没有敞开大门放大陆人去探亲,因此,我们希望舅舅能常来北京,但是实际上他来一次北京是非常辛苦的。每次飞机都要在香港或澳门转机,一路上很是颠簸,而且机票也很贵,往返一次要五、六千人民币,相当于往返一次加拿大温哥华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的妹妹、妹夫、表舅等人分别到台湾去看望了舅舅。回来后他们除了叙述亲情之外,有一件事情令他们印象深刻,那就是台湾人太爱讲政治了,蓝营、绿营打斗不止。舅舅一家人都是蓝营分子,舅妈还是国民党地区妇女委员,他们都坚决反对台独。据舅舅说台湾的外省人包括他们那些老兵大都反对台独,南方人则受陈水扁的影响较深。另外,从台湾回来后他们共同一致的看法是台湾的城市让他们大失所望。据说台北市就像大陆90年代中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北京的发展,如同郊区城镇一样是他们的评价。舅舅的儿子来到北京时不住的感叹,没想到大陆发展这么好,北京城很漂亮、很气派、很现代。
 
  舅舅今年又要来北京了,现在海峡两岸终于实现了直接通航、通邮、同海运三通,他可以从桃园机场直接飞北京啦!回顾从接到舅舅第一封来信到今天近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全家和舅舅一家人浓浓的、温馨的亲情连绵不逝。今年我们将陪舅舅到祖国各地观看,明年我们计划全家去台湾旅游。海峡怎能隔挡住一家人的亲情,真希望海峡两岸实现和平统一,让我们和台湾的亲人真正团聚,不再分离。

  武颖

 
编辑: 贺晨曦     
 
 
中国台湾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