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玉生
1984年6月的一个上午,位于太原市阳曲县黄寨村的一处破旧的民宅,迎来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客人。来者是山西民国史上著名人士赵丕廉先生的外甥女赵银娥女士。赵银娥女士给马文蔚送来一封信。这封信是赵丕廉的儿子赵立生先生从台湾转来的。
抚摸着发黄陈旧的信封,马文蔚颤抖动着双手展开信纸,未读一字已是泪流满面。信是他的老师赵丕廉先生在1942年写给马文蔚的,信中的大意是希望马文蔚能来北平给仁发公徐艺圃的钱庄当个会计,并劝马文蔚先依靠别人来发展,然后自己再谋出路。
那时的马文蔚正处在人生的低谷,因为得罪了 “铭贤派”,只干了半年,就让孔祥熙免了职。而他只好赋闲在家,虽然有时也和朋友出去游玩一下,但内心总闷闷不乐。赵丕廉先生的信不是很长,但字里行间充溢着浓浓的关切之情。
捧着这封从台湾转回来的40年前的信,马文蔚竟不住泪水如注,想不到老师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自己。为什么这封信会去了台湾,已经成为一个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身在北平的赵丕廉先生知道了自己学生马文蔚的窘境才提笔写了这封信并让人转给马文蔚的。让人扼腕叹惜的是马文蔚读到这封信时已是四十年后的1984年。他已是80岁的老人了。而赵丕廉先生也已离开人世间23年了。
赵丕廉先生是民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台二赵”之一,他一生倾心教育,曾是山西省立国民师范的第二任校长,曾和劭力之、葛天明创立了南京文化大学,可以说,先生一生培养出了诸如徐向前、薄一波、李雪峰、程子华、马文蔚等青年才俊,曾协助章士钊为北平和平解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经邵力子推荐,曾任中央文史馆馆员、民革中央委员,1961年1月5日逝世于北京,葬在八宝山。
那么赵银娥是怎样得到马文蔚的消息的呢?这完全是因为马文蔚书写人民币票面汉字的事情已经公开,得到总行的确认。电台、电视、报纸都对马文蔚书写人民币票面汉字一事做了大量的报道。面对来客,已经80岁的马文蔚心情显得十分激动。赵丕廉先生不仅鼓励自己的学生应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而且对学生的生活也非常关心。马文蔚从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太原市的国师附小任教员,并结识了同校任教的赵梦兰女士。赵丕廉先生见二人情投意合,在1928年夏天,给二人牵线作媒,使马文蔚和赵梦兰喜结良缘。
值得告慰赵丕廉先生的是,马文蔚并未辜负他的教导,中国人民银行准备发行第二套人民币,马文蔚就应南汉辰行长约请,书写了第二套人民币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和其它汉字,只是赵丕廉先生他有没有猜想过新版人民币上的汉字是谁写的,或者说有没有仔细端详过那十几个端庄、典雅的汉隶魏碑汉字。所幸的是,经历了二十年“右派”的马文蔚刚刚迎来自己生命的春天,就看到了丕廉老师在四十多年前写给自己的那封信,不至于让远在台湾的赵立生先生怀着遗憾而难以心安。
马文蔚生前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并在1988年1月应邀参加了山西省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会议期间,马文蔚对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如何稳定金融货币制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对远在台湾的老朋友、老同学发出倡议,并给他们邮寄了自己书写的《告台湾同胞书》书法长卷,鼓励他们一定要为祖国统一做出贡献。
现在马文蔚先生离开我们也已二十年了,但这封行走了四十年的信件仍被他的女儿悉心收藏着。这封信不仅见证了一段师生情谊,更见证了海峡两岸骨肉同胞渴望团圆的愿望和历史。人民币迄今已经发行了第五套,但马文蔚先生书写的“中国人民银行”哪几个汉隶魏碑的汉字仍在沿用着,若从书法手迹流传之广和其意义而论,马文蔚毫无疑问是当今书法史上的第一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