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台 瑄 
    1979年元旦,是值得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两岸关系和平的主题从此得以确立。 
    3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以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文告的方式,代表全国人民的意愿,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宣告了两岸关系的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开启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纪元。进入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以“一国两制”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构想,明确了两岸协商谈判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框架,主张一个国家之内“台湾特别行政区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并首先成功地运用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实践。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总书记代表我们党和政府发表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表明祖国大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同胞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的坚定决心和严正立场。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关于祖国统一和对台工作的新思维、新举措更加与时俱进,务实灵活,坚定有力。经过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以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为标志,两岸关系进入到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主张,两岸关系出现了令人振奋的可喜局面: 海协、海基两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恢复了制度化协商,两岸周末包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如期实施;2008年11月初海协会会长陈云林成功访台,两会签署了包含实现“三通”内容的四项重要协议,包括山东省青岛市在内的大陆多个城市与台湾的空运、海运直航已经开通,两岸同胞多年来期盼为之共同努力的全面直接“三通”终于实现;第四届两岸经贸论坛达成了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等九项建议;大熊猫“团团、圆圆”又顺利踏上台湾土地,为2008年两岸关系发展划上了圆满句号。事实证明,30年来两岸关系发生的这种变化,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已然浩浩荡荡,势不可挡!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来,山东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对台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各级台办的共同努力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作为,开拓进取,大力推动鲁台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在热心服务台胞、促进鲁台交流合作、营造台商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富有成效的工作,为全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08年11月底,来山东旅游、考察、探亲、交流的台湾同胞已超过164万人次;山东省组织应邀赴台2396项11556人次;累计批准成立台资企业7558个,实际使用台资145亿美元,总投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635个。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在党的十七大关于对台工作总体要求和中共对台大政方针的基础上,根据两岸关系和台湾局势的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中央为继续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六个方面的重大主张和方针政策,指明了对台工作的努力方向,充分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决心和诚意,是新形势下做好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这一重要讲话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求真务实,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2009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领会讲话对做好新形势下对台工作提出的一系列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台工作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动鲁台经济文化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要紧紧抓住两岸关系缓和带来的难得机遇,充分发挥鲁台会、科技周和台湾园区的平台和载体作用,充分利用山东省的7个空运、海运直航口岸,引导台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城区台办在引进台资服务业项目的作用,突出引进和发展现代服务业台资项目,稳定和保持鲁台经济合作的规模,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实现互利双赢。要充分发挥山东省齐鲁文化、孔子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妈祖文化等资源优势,精心策划组织科技、青年、文化“三大系列”对台交流活动,重点办好“两岸孔子文化交流月”和“鲁台青年交流季”活动,创办台儿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在岛内举办首届鲁台旅游产业合作周等交流活动,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我省旅游、交流、考察,不断扩大鲁台人员往来规模和各领域的交流,为促进山东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统一做出新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