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 郑少婕
去年海协会长陈云林访问台湾之时,与国民党领导人集体观看了《海角七号》,有媒体称,这对深层次触摸台湾社会,了解台湾民众的心理大有益处。随着这部影片在台湾的热映,两岸评论之声四起,褒之贬之,啧啧相辨,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抛开正常的争论不提,《海角七号》中反映出来的当代台湾民众缺乏文化归属感的整体社会心理状态,和造成这种心理状态的台湾近代400年的历史,却值得我们每一个盼望两岸统一的人认真面对和深思。
16世纪中叶以后,台湾成为西方殖民主义者凯觎的对象。西班牙、葡萄牙等殖民者相继侵扰台湾。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的据点,台湾自此沦为荷兰的殖民地,荷兰殖民者盘踞台湾38年后,郑成功于1662年(清康熙元年)收复台湾,台湾第一次从外族人手中重新回到了中华民族的怀抱,需要仔细探究的是,当时一心抗清向明的郑成功却是在清康熙元年从殖民者手里收复了台湾,爱国之大义日月可鉴。台湾,开始在迷失中寻找自我的定位与归属。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派军进攻台湾,郑克爽率众归顺。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台湾省日军受降仪式。清政府时期沦陷于日本殖民者手中的台湾终于在中华民国的时候再次回到了中华民族的怀抱,1949年祖国大陆解放前夕,蒋介石以及国民党军政人员前往台湾,台湾与大陆在经过了极其难得短暂的,不到四年的政治路线统一时期后,再度处于分裂状态之中。
粗略翻捡一下,我们发现一个耐人深思的现象,从十六世纪中叶至今约400多年的台湾历史中,殖民统治的历史达100多年,与大陆方面政治敌对的历史竟有200多年。400多年的时间,台湾,像大海中的一片扁舟,在一次次的殖民侵略中艰难的融合,在一次次的回归中找寻自己的位置。今天,我们站在400多年时空的此岸,回望过去的风雨飘摇,来路却已渐渐模糊。在《海角七号》中,有“过了十五年还不是一样失败”的阿嘉,陷于感情困境不能振奋的交警劳马,暗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工,在异地辛苦做推销的马拉桑,在新旧文化冲突中不满的茂伯,一味排斥外来文化的镇代表等人,无一不显现出对自我社会定位的模糊,以及这背后所潜在的文化归属感的缺失。七封老情书的出现更是说明了外族殖民历史所带来的无法抹去的生命阴影。
从这个方面来说,两岸统一最大的问题或许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武力问题,而是台湾民众,尤其是49年后成长起来的台湾新一代对大陆文化归属感的缺失问题。两岸关系问题的考虑不能脱离开台湾近400年来的曲折历史,而是应该站在这样的历史基础上,真正从台湾人民的角度考虑。外族殖民的伤口,政治敌对的裂痕……这些已经不只是台湾的历史,而是成为了今日真实台湾的一部分。任何一个期望两岸统一的人民,任何一条对台关系的制定,漠视这样的历史都是非理性和毫无意义的。只有包容接受这样的历史和这样的历史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心理,才是两岸统一的真正出路。马英九评价这部电影时说:“应试图去了解一个跟大陆分隔60年的社会,应用欣赏、包容态度来看。”如果把眼光放长远一些,我们应该试图去了解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与我们分隔60年的社会,而是一段分离400年的历史。今日的回归问题,不是单单某个海岛的回归问题,而是当今台湾社会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认同和归属的问题。
陈会长观看《海角七号》,表明祖国大陆愈加重视台湾当今的社会状态,体察台湾同胞的精神意愿,着力维护和发展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胡总书记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对台讲话,温暖两岸同胞心,更是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引航器和指路明灯。“弘扬精神文化,加强精神纽带”,台湾这艘巨轮驶向回归的航向,还得靠文化这支舵来指引。若两千万台湾人民一心以中华文明为正统,几个台独分子的叫嚣又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愿海峡两岸政治文化统一的这一天早日到来,则我中华民族幸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