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 曹志恩
1977年的初春,乍暖还寒。
山西襄汾县赵曲公社广播站职工邓学礼到邓曲村下乡,碰到了熟人王子恭。王子恭的儿子王天邦1949年去了台湾,邓学礼的兄长邓学仁也是49年去台湾一直杳无音信。两人相见,王子恭悄悄给邓学礼说,“我上次给儿子去信给你哥捎了话,说了你的情况,这次我儿子来信说你哥让代问你好,还说我未曾想到我还有这么一个了不起的弟弟,在家为我分担人子应尽之责,遭受了许多困难与压力。”
他俩简单说了两句便迅速分开了,因为他们曾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罪,心中有着云一样的阴影,常常感到惧怕。
在台湾省桃园市复兴路328巷的一个小院里,住着的邓学仁正是邓学礼的兄长。1946年他跟叔父去南京经商,后来成为航空公司的职员,同一教书的女子文鹰结为夫妻。1949年国民党军队败退台湾,南京有谣言说,共产党来了连教书匠也不放过,因此邓学仁和他的妻子文鹰被胁迫裹挟一块去了台湾。1977年的一天,他在和大陆同来的朋友王天邦聊天时,王天邦说,“我已经和大陆联系上了”,邓学仁说下次去信也给自己打听打听看家还有什么人。经过王天邦的帮助,邓学仁知道了自己家里还有个弟弟邓学礼。此时已近1977年的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月思亲更伤神。快40年了,他无时不在思念着远在大陆的亲人, “东西南北水茫茫,同凭栏杆一望乡”(唐.白居易《寄题杨万州四望楼》),“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清.崔岱齐)。他知道了家里人的情况,悲喜交集,感慨万千,展纸抚笔,“回忆往事,不堪回首,似南柯一梦,如今梦醒,人事全非,情何以堪……自堂前拜别双亲,离家外出,在双亲的心目中,盼望的是衣锦荣归,纵然一无所成,最低也要养老送终,岂料全化泡影,直到临终还不知儿身在何方,生存未卜,这是人间最凄惨的悲剧,离乡背井近40寒暑,漫长岁月,天各一方,音信隔绝,对双亲思念至极……”心中千言万语,那娟秀的小字,浓浓的情思,一封千字信,纷泪沾纸笺,终一气呵成。收信人是弟弟邓学礼;地址,他只记得南同蒲铁路史村车站,再加上了自己的村名赵曲村。
1978年4月初,邓学礼的友人给他带来个口信,说夏梁村有个叫吉高子的在临汾修锁子配钥匙,他那里有你一封信,说是从台湾寄来的。邓学礼一听先是惊喜,接着心一咯噔又沉了下来。
邓学礼,邓学仁的弟弟,1938年出生在宁夏。当年他的父母也因生活所迫而走西口,在宁夏宝丰县经营着小商铺,1953年才从宁夏回到襄陵县赵曲村。使他想不到的是,因为哥哥在台湾使他经历了太多的磨难,带来半生的坎坷。
他1956年就在襄汾棉加厂上班,工作积极,吃苦耐劳,年终评比不是标兵就是先进。1962年,蒋军扬言要反攻大陆,因“纯洁革命队伍”,被清除回家。他受党的教育,思想进步,干活踏实,回村后不久就担任了大队团总支书记,大队领导还培养他为接班人。在接下来的“四清”运动中,他又受到歧视和挫折。但邓学仁没有消沉,而是更加努力,在各项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他经受了风雨,接受了考验,在1964年“四清”运动结束时,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68年又调到了公社广播站。现在刚平静了几年,但一听说台湾仍心有余悸。台湾来信,以前可是里通外国啊,这事要让人知道了,一旦碰到个什麽运动可不得了。正是腊尽寒威尚未消,只待春风染柳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邓学礼常常望月思亲,无时不在盼着亲人的团聚。他想着台湾是祖国的领土,台湾同胞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理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不能分离,他决定要看看台湾邮回的这封信。第二天就去了临汾,在红卫路找到了也是台属的吉高子,趁人不注意,吉高子迅速把信交给了邓学礼。拿到信的那一刻,莫名的恐惧顿时袭遍全身,他迅速把信装进随身携带的小挎包。在回家的路上,一想到挎包里的信,肚子里的心就狂跳不止。他骑上自行车一口气蹬到赵曲,惴惴不安地回到了家,关上门才去看信,并嘱咐老伴,“台湾来信的事不能给任何人说。”
邓学礼收到的正是其兄邓学仁1977年中秋写的那封信,因地名变迁,地址笼统不详,致使这封由台湾到澳门再到大陆的信又辗转到太原,后又试投襄汾,经历了半年多时间,而且收信看信还要偷偷摸摸躲躲闪闪。
想不到时隔半年多一点,春风化雨,万物复苏。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春风吹遍神州大地,近在咫尺的台湾宝岛感受到了这春的气息,海峡坚冰开融。两岸通信比以前快了,邓学礼兄弟俩来往信件也多了,至2006年相互通信40多封,实现了心的交流。
浅浅的海峡,一泓春水,连接着两岸同胞浓浓的亲情;迢迢远程,万里邮路,传递着人们思乡思亲的情愫。邓学礼常常仰首遥望东南方,寄情彩云和明月,请再给我捎去兄弟亲人的思念,盼着实现我心中永远的团圆。
2008年11月《海峡两岸邮政协议》《海峡两岸空运协议》签订,实现了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邓学礼老人最近正在收集信息,他想亲自去台湾“走”一趟。他说“我的哥哥已经83岁了,身体也不太好,我准备坐飞机去台湾,看看七十年未曾见面的哥哥,看看美丽的宝岛台湾。”笔者采访他时跟他开玩笑地说,“你可不要不回来啊!”他笑呵呵地说,“当台湾回归了祖国,也许我要在哥哥家常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