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旅游业正由一个令人陌生的‘概念产业’,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发展势头迅猛的大产业。”市旅游局局长颜年安这样描述泉州旅游业近年来的发展情况。
泉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誉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西方文化长期在这里交融汇聚,造就了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泉州现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各1处;文物保护单位500多处,其中国家级14处,省级34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多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
泉州无处不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蜚声中外的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古朴幽雅;有“中国雅乐活化石”美誉的南音,被海外泉籍乡亲视为乡音。惠安石雕、安溪乌龙茶、永春漆篮、德化陶瓷、江加走木偶头等特产闻名遐迩。
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无不为泉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将旅游业列为新兴主导产业,是“九五”期间我市作出的决策。在“九五”和“十五”计划中,市委、市政府均把旅游业列为我市六大支柱产业和三大主导产业之一,提出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工贸旅游港口城市的跨世纪目标,旅游业从此被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通过承办’98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举办一年一届各具特色的泉州旅游节,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发展旅游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旅游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现代化旅游功能明显增强,旅游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呈现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态,旅游业已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2000年,我市跨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为新世纪旅游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九五”期间,全市接待境外游客211.0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2377万人次,年均分别递增5%和8.7%;旅游总收入219.75亿元人民币,创汇收入12亿美元,年均分别递增16.5%和9%。
2001年,我市旅游业继续持续增长,全年接待境外游客49.36万人次,比增4.5%,跻身全国10个境外热点旅游城市;旅游创汇2.78亿美元,比增7.08%。接待国内游客626.4万人次,比增8%;旅游总收入64.4亿元人民币,比增11.6%,占全市GDP的5.7%。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主导产业地位日趋明显。同时,全市旅游环境质量大幅提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旅游行业的管理也逐步得到规范。
有关人士称,根据国际通行统计方式,衡量一个行业是否成长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该行业所占 G DP比重应达到8%以上。以此标准计,旅游业要成长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仍要付出相当努力,但也意味着,旅游业在我市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构想,我市提出,要加快发展壮大旅游主导产业,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打响“海上丝绸之路”品牌,优化经济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意见》中还规定了我市有关旅游项目投资信贷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2002年,全市旅游工作会议再次提出:力争全年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2.17万人次,增长5.7%;旅游外汇收入2.78亿美元,增长8.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82.1万人次,增长8.9%。市政府自我加压,提出要向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目标迈进。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投入申报“海丝”、“世遗”工作,旅游业拓展出了新的发展空间。市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认为,“世遗”申报一旦成功,将极大地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形象和知名度,使之成为通向世界的一张“金护照”,泉州的旅游业发展将更加日新月异。
旅游业是新兴的“无烟工业”。告别传统产业的烟囱、厂房,我们相信旅游业也能像传统鞋服、建材产业一样,成为我市崛起的又一新兴支柱产业。·本报记者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