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非典”,如何进行心理自助

时间:2003-06-19 16:25   来源: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
  黄薛冰

  自从2002年11月,我国广州首次发现“非典型肺炎”病例以来,迄今为止,我国已报告病例4000多名。这4000多名“非典型肺炎”患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盛传中的高病死率,以及疾病自身的较强的传染性,“非典”患者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怖,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每个患者来讲,这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人生危机。
  您也许已经感到了紧张、焦虑、恐惧、悲伤、绝望……;您也许暗自哭泣,责怨命运无情;或者食不下咽,彻夜失眠,望着天花板,思念父母、孩子、爱人……,那么请您听听心理医生的建议,怎样在身体遭受疾病时,保持健康的心理,这有助于您尽快从疾病中恢复。
  当突然得知自己身患重病时,人们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呢?首先是即刻反应,分为:
  (1)心理休克期:突然高烧不退,被确诊患“非典”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茫然失措,不知该做什么;出现一些无目的,下意识的动作与行为。或出现不真实的感觉,觉得一切发生在梦中,自己是一个旁观者,此阶段持续数天或数周。
  (2)心理冲突期:特点是思维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出现恐惧、紧张、焦虑,不知如何面对现实。病前对今后所作的生活计划(如婚姻、家庭、工作、学业,人际关系等)都被打乱;病人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候,病人会通过否认自己患病、怀疑医生的诊断来减轻心理反应。
  (3)退让或重新适应期:在回避的基础上,患者不得不开始接受现实。改变原来的生活计划,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行为来适应患病这一现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您接受了患病现实。这时,患者的情绪反应变得突出。一般表现为:
  (1)行为幼稚,表现得像个小孩子,依赖他人,要求别人关心、照顾自己,生活被动。
  (2)主观感觉异常,对身体内部各器官的活动特别关注,有多种不适感觉。
  (3)情绪易波动,容易发怒,容易伤感,常因小事发火,事后又懊悔不已。
  (4)有焦虑、恐惧反应及抑郁情绪。
  (5)害怕孤独,特别思念亲人。
  (6)猜疑心加重,对医护人员察言观色,担心病情变化被隐瞒。
  (7)感到自卑。
  以上反应大部分人都会出现,属于人们面对重大疾病时的自然反应。当然,每个患者病后的心理反应不尽相同,这与病前不同的性格有关。一般乐观开朗的人反应程度轻,持续时间短;而悲观内向的人反应较重。如果反应过于严重,就会干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失眠,食欲减退,懒动少语,甚至严重的抑郁,出现轻生观念等。这时,应该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因为心理状态可以影响身体健康,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人体免疫力,调动机体功能,在同样的治疗下,康复较快。作为患者,需要积极的调整心理状态,减少不良情绪和行为。
  医务人员会提供常规的心理干预,但患者的积极“自助”也十分重要。我们每人面对危机时都有自己惯用的应付方法,其中有的是积极有效的,有的是消极的,暂时能帮助个体渡过难关,实际损害了心理健康,如一味逃避、抽烟酗酒或干脆放弃、听天由命都是不可取的。作为患者,首先要做的是适应住院环境和治疗过程,信任医务人员,积极配合治疗。其次,努力调节负性情绪,如悲观、自责自怨、紧张;促进正性情感,如自信、乐观、勇敢等。我们具体可做的是:
  (1)正确估价处境的严重性。因为“非典”是一项重性传染病,患病后必须住院隔离,有一段时间远离家人,对此应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准备承受孤独。对于依赖性较重,年龄较小的患者尤为重要;
  (2)积极获取有关疾病与治疗的信息,正确评价自己的病情与估计预后。既不低估病情、满不在乎;也不要盲目夸张,认为一旦患病,必死无疑。目前为止,大部分“非典”患者已经治愈,死亡者为极少数。学习相关医疗知识,学会自我医疗照顾,有不适及时向医护人员反映;
  (3)学会表达内心的需要与感受,把无助、失望、不满等负性情绪及时发泄出来。不要闷在心里,担心别人嘲笑自己懦弱。可与病友沟通,交换情绪和看法,彼此间获得稳定的情感支持;或主动向医护人员咨询,获得专业指导;
  (4)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的、有限的生活目标,如怎样配合医院,尽早消除症状,恢复健康,这是当前最重要的事;而不必过多考虑院外的事情,如家人的安排,这是力所不能及的;
  (5)通过评价病情与估计预后,需要修改病前的生活目标,重建现实可行的未来生活目标。制定好的关于工作学习或人生安排可能因此改变,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后,我们想说的是,面对疾病的侵袭,生命并非如人们所想的那样脆弱不堪;生命力的坚韧与顽强往往在最危险的时刻表现出来——只要您有一颗足够坚强与健康的心灵。“非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信心。
编辑:system

相关新闻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