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众所周知,《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A.D.100)是中国现存最早形音义具足的字书,根据许慎与子许冲的说法,此书内容包罗万象,穷尽人事,所谓:「万物咸覩,靡不兼载」、「世闲人事,莫不毕载」 ,以故到清代,仍旧视它为「六蓺之渊海,古学之总龟,视《尔雅》相敌,而赅备过之,《说文》未明,无以治经。」 并推崇为:「《说文》为天下第一种书,读遍天下书,不读「《说文》,犹不读也。但能通《说文》,余书皆未读,不可谓非通儒也。」 将《说文》所涵盖的层面,推到赅备遍通的广度。
至于清康熙55年(A.D.1716)成书的《康熙字典》,是公推为集历代字书之大成的官修字典,比诸《说文》所收9353字多约4倍,收字达47035字 ,数量庞大,收罗完备。根据<御制《康熙字典》序>所说的,此书:「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 从中可知,《康熙字典》虽是依仿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体例所作,但其中最基本原始的依据,还是从《说文》、《玉篇》来的,尤其是在六书之学、古文、释义的部分,更是以《说文》为基准,其它的字书、韵书、经史子集杂书则是辅助性质,兼采并用。
然而,将《说文》与《康熙字典》比倂观察讨论的,大抵从部首的归并面向切入,如薛惠琪的<《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部首比较研究>、李淑萍的《《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研究》、瞿继勇的<《康熙字典》与《说文解字》部首归并的对比分析>诸文 ;或是着重在对《康熙字典》形音义引例的勘误补正部分,如清王锡侯《字贯》、王引之《字典考证》、《字典校字录》、英浩《字典校录》、日本渡边(部)温《订正《康熙字典》》、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李知文<《康熙字典》疏误补正辑要>、孙寿玮<《康熙字典》讹误试析>… 皆是。但正如王力所主张的,理想的字典是以「字义」为主 ,如果从字义的角度出发,以一个主题为主,定字定量作分析比较,以历经一千六百年(100-1716)的时间,两书在释义的层面上发展演变的轨迹如何?有否移动播迁而扩充义项?有否停滞不前勾留原义?千年岁月掖助补苴了什么?倒是值得比较。
观《说文》曾以「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清段玉裁注中引<礼运>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以故「天大,地大,人亦大焉」 ,那么,若锁定「人之初」的「小儿」为关注考察对象,则许慎对「小儿」所采录的字数如何?有何认知?涵盖层面为何?那里头反映何如的汉人集体认知与集体书写的留存?而集字书大成的《康熙字典》又如何保留或括扩充?如何如实反映历代累积层沓的诸般成果,以下将进行归纳分析,以便观察。

二、《说文》与《康熙字典》有关小儿释义诸字的考察
小儿乃人类生命生长的开始,而对这种生命生长的开始阶段,《说文》与《康熙字典》投注如何的关怀与概括,反映出汉至清代如何的整体记忆书写?兹先依序罗列《说文》释义中有关「小儿」或「儿」诸字,并及《康熙字典》中相对应的说解,列表如下:
序号 |
字例 |
说文解字 |
康熙字典 |
1 |
呱 |
小儿嗁声。从口,瓜声。《诗》曰:「后稷呱矣」。(口部,页55) |
《唐韵》古胡切。《集韵》、《韵会》、《正韵》攻乎切。并音姑。《说文》:「小儿嗁声。」《书?益稷》:「启呱呱而泣。」班固<幽通赋>:「妣聆呱而刻石。」《集韵》或作「 」。又《集韵》乌瓜切。音窊。义同。又叶胡误切。音护。《诗?大雅》:「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丑集上,口部,页110) |
2 |
啾 |
小儿声也。从口,秋声。(口部,页55) |
《唐韵》、《正韵》即由切。《集韵》、《韵会》将由切。并音遒。《说文》:「小儿声也。」《广韵》:「啾唧,小声。」又屈原《离骚》:「鸣玉鸾之啾啾。」注:「王逸云:『啾啾、鸣声。』」又《集韵》与「噍」通。详「噍」字注。或书作「」。又字秋切,音酋。小声。又《集韵》、《类篇》并庄交切。音巢。小儿声。或作「 」。《楚辞?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丑集上,口部,页125) |
3 |
喤 |
小儿声。从口,皇声。《诗》曰:「其泣喤喤」。(口部,页55) |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胡光切。音黄。《说文》:「小儿声。」《诗?小雅》:「其泣喤喤。」○按:《释文》:「喤,音横。华彭反。又云呼彭反。声也,不云音皇。故《广韵》亦缺此一音,然叶韵自当读皇。又《广韵》户盲切。《集韵》、《韵会》、《正韵》胡盲切。并音横。义同。又《诗?周颂》:「钟鼓喤喤。」传:「喤喤,和也。」○按:《释文》喤,华彭反。徐音皇。又音宏。三音皆可读。又《集韵》:「諠也,怒也。」又《诗?周颂》:「喤喤厥声。」○按《释文》喤,华盲反。又音「横」。又音「皇」。三音皆可读。又《广韵》虎横切。《集韵》呼横切。并音諻。《广韵》:「諻,呷也。」《集韵》:「諠也。」又《通雅》引喤,即驺唱也。梁制,令、仆、中丞各给威仪十人,武冠绛鞴,皆呼入殿,引喤至阶,一人执仪囊不喤。」又《集韵》虎晃切。音恍。喤呷,众也。(丑集上,口部,页128) |
4 |
咺 |
朝鲜谓儿泣不止曰咺。从口,亘声。(口部,页55) |
《唐韵》况晚切。《集韵》、《韵会》火远切。并音烜。扬子《方言》:「喧,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燕之外鄙、朝鲜冽水之闲小儿泣而不止曰咺」。又《诗?卫风》:「赫兮咺兮。」传:「咺,威仪容止宣着也。」《礼?大学》作喧。又《集韵》:「惧也。」又人名。《春秋?隐元年》:「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又《僖?二十八年》:「卫元咺出奔晋。」
又《集韵》、《韵会》并许元切。音萱。《集韵》:「惧也。」又《韵会》:「权也。」又《列子?力命篇》:「墨杘、单至、啴咺、憋懯四人相与游于世。」注:「张湛曰:『咺,汁缓貌』。殷敬顺曰:『宽绰貌』」。(丑集上,口部,页116) |
5 |
唴 |
秦晋谓儿泣不止曰唴。从口,羌声。(口部,页55) |
《唐韵》丘尚切。《集韵》丘亮切。并音 。《说文》:「秦晋谓小儿泣不止曰唴。」《广韵》:「唴哴,小儿啼也。」扬子《方言》:「秦、晋之闲,凡大人小儿泣而不止谓之唴。哭极音绝,亦谓之唴。」(丑集上,口部,页121) |
6 |
咷 |
楚谓儿泣不止曰噭咷。从口,兆声。(口部,页55) |
《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徒刀切。音涛。《说文》:「楚谓儿泣不止曰噭咷」。又《易?同人》:「九五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又《集韵》他吊切。音粜。义同。又亭历切。音狄。《前汉?韩延寿传》:「歌者先居射室,望见延寿车,噭咷楚歌。」注:「咷音涤濯之涤。」(丑集上,口部,页115) |
7 |
喑 |
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从口,音声。(口部,页55) |
《唐韵》、《集韵》、《韵会》于金切。《正韵》于禽切。并音阴。《说文》:「宋齐谓儿泣不止曰喑。」又《六书故》:「失声不能言谓之喑。」《文子?上篇》:「皋陶喑而为大理。」《后汉?袁闳传》:「遂称夙疾,喑不能言。」《风俗通义》:「无声响,徒喑喑而己。」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乌含切。音谙。《广韵》:「啼泣无声。」又《集韵》:「一曰大呼。」又《集韵》于锦切。音饮。《庄子?知北游》:「自本观之,生者,喑醷物也。」注:「喑醷,聚气貌。」音义:「喑,李音饮,郭音闇,陆音荫,又于感反」。又《集韵》、《韵会》、《正韵》并鄥感切。音唵。又《集韵》乌绀切。音暗。义并同。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并于禁切。音荫。《广韵》:「声也。」《史记?淮阴侯传》:「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又《集韵》:「《方言》:『啼极无声,齐宋之闲谓之喑』。或作『噾』」。(丑集上,口部,页126) |
8 |
|
小儿有知也。从口,疑声。《诗》曰:「克岐克 」。(口部,页55) |
《唐韵》鱼力切。《集韵》鄂力切。并音薿。《说文》:「小儿有知也。」《广韵》:「《诗》:『克岐克 。』」○按:今《诗?大雅》作嶷,《集韵》或作嶷、懝、譺。又《集韵》偶起切。音拟。声也。又《广韵》、《集韵》并鱼记切。音譺。义同。又《广韵》:「唭 ,无闻见也。」又《集韵》:一曰绐也。又一曰笑貌。(丑集上,口部,页140) |
9 |
咳 |
小儿笑也。从口,亥声。(口部,页55) |
咳,古文。孩,《唐韵》户来切。《集韵》、《正韵》何开切。并音颏。《说文》:「小儿笑也。」《史记?扁鹊传》:「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终日。」注:「咳婴,言婴儿初知笑者。」《礼?内则》:「父执子之右手,咳而名之。」疏:「谓以一手执子右手,一手承子之咳而名之。」《集韵》或作「 」,「 」。
又《集韵》柯开切。音该。《史记?仓公传》:「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注:「『奇咳』,言奇秘非常术也。」《释文》:「奇音羁,咳音该。」○按《前汉?艺文志》有《五音奇赅用兵》二十六卷、《淮南子?兵略训》:「刑德奇賌之数。」《广韵》作「奇侅」、亦作「奇赅」。咳、胲、賌、侅、赅五字皆通。又与「该」同。《晏子?外篇》:「颈尾咳于天地,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又《玉篇》若代切。音慨。《礼?内则》:「不敢哕噫嚏咳。」《释文》:「咳,苦爱反。」《庄子?渔父篇》:「幸闻咳唾之音。」《前汉?宣元六王传》:「大王诚赐咳唾。」《正韵》「謦欬」,亦作「咳」。(丑集上,口部,页115) |
10 |
|
留意也。从走,里声。读若小儿咳。(走部,页65) |
《广韵》户来切。《集韵》何开切。并音孩。《说文》:「 ,留意也。」《类篇》:「一曰:将走,有意留。」又《集韵》鱼开切。音皑,义同。又枯回切,音恢。《类篇》:「邪足也。」(酉集中,走部,页1145) |
11 |
|
往来言也。一曰小儿未能正言也。一曰祝也。从言,匋声。 , 或从包。(言部,页98) |
《唐韵》、《集韵》并大牢切。音陶。?《说文》:「往来言也。一曰小儿未能正言也。一曰祝也。」又詜 ,详詜字注。又 ,详 字注。又人名。与 、必 ,见《宋史?宗室表》。《说文》或作「 」。《集韵》或作「啕」。(酉集上,言部,页1093) |
12 |
靸 |
小儿 也。从革,及声。(革部,页109) |
《唐韵》苏合切。《集韵》息合切。《韵会》、《正韵》悉合切。并音趿。《说文》:「小儿履也。」《玉篇》:「履也。」《释名》:「靸,韦履深头者之名也。靸,袭也,以其深袭覆足也。」谭子化《书序》:「杖靸而去。」又《集韵》息入切。音 。义同。《集韵》:「亦作鞈、 。」(戌集中,革部,页1314) |
13 |
|
小儿白眼视也。从目,声。(目部,页133) |
《唐韵》蒲苋切。音瓣。《说文》:「小儿白眼也。」又《广韵》匹苋切。《集韵》普苋切。并音盼。义同。或曰视貌。(午集中,目部,页748) |
14 |
笘 |
折竹棰也。从竹,占声。颍川人名小儿所书写为笘。(竹部,页198) |
《唐韵》失廉切。《集韵》诗廉切。并音苫。《说文》:「折竹棰也。」又颖川人名小儿所书写为笘。又《集韵》七甘切。又《集韵》、《类篇》并处占切。音襜。义并同。又《广韵》丁协切。《集韵》托协切。并音帖。简也。又《集韵》的协切。音 。笘, 也。(未集上,竹部,页807) |
15 |
寣 |
卧惊也。一曰小儿号寣寣。一曰河内相 也。从 省,从言。( 部,页351) |
《广韵》、《集韵》并呼骨切。音忽。《说文》:「卧惊也。」《广韵》:「觉也。」《玉篇》:「小儿啼寣寣也。一曰河内相呼也。」又《正字通》「 」原音豁。误。(寅集上,宀部,页218) |
16 |
瘛 |
小儿瘛瘲病也。从 ,恝声。(疒部,页356) |
《唐韵》、《集韵》并尺制切。音掣。《说文》:「小儿瘛瘲病也」。《急就章》:「痈疽瘛瘲痿疲痮」。又《前汉?艺文志》:「有瘛瘲方」。又人名。《前汉?功臣表》:「宋子惠侯许瘛」。又《集韵》尺列切。音掣。义同。又胡计切。音系。《博雅》:「瘛,瘲也」。《释文》:「瘛,乎计反」。(午集中,疒部,页705) |
17 |
冃 |
小儿及蛮夷头衣也。从冂,二其饰也。凡冃之属皆从冃。(冃部,页357) |
《唐韵》莫到切。《集韵》莫报切。并音帽。《说文》:「小儿头衣也。」徐曰:「今作冒。」《玉篇》或作「帽」。又《集韵》莫 切。音茂。覆也。(子集下,冂部,页56) |
18 |
|
楚谓小儿懒 。从卧食。(卧部,页392) |
《广韵》尼戹切。《集韵》尼厄切。并音疒。《玉篇》:「炙饼饵也。」又《说文》:「楚谓小儿懒曰 。」(戌集下,食部,页1349) |
19 |
襁 |
负儿衣。从衣,强声。(衣部,页394) |
《唐韵》居两切。《集韵》举两切。并音镪。《玉篇》:「襁褓,负儿衣也。」《论语》:「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何晏注:「负者以器曰襁。」疏:「《博物志》云:『襁,织缕为之,广八寸,长丈二,以约小儿于背』。」《汉书?宣帝纪》:「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李奇注:「襁,络也。以缯布为之,络负小儿。」颜师古注:「即今小儿绷也。」《六书正讹》:「通作襁,非。」(申集下,衣部,页1051) |
20 |
儿 |
孺子也。从儿,象小儿头囟未合。
(儿部,页409) |
[儿][ ],《唐韵》汝移切。《集韵》、《韵会》、《正韵》如支切。并尔平声。《说文》:「孩子也。象形,小儿头囟未合。」又《韵会》:「男曰儿,女曰婴。」又《韵会》:「儿,倪也。人之始,如木有端倪。」又《仓颉篇》:「儿,嬬也。谓婴儿嬬嬬然,幼弱之形也。」又《韵会》:「姓也。汉有儿宽。」又《唐韵》五稽切。《集韵》、《韵会》研奚切。《正韵》五黎切。并音霓。姓也。《前汉?艺文志》:「儿良一篇。」注:「师古曰:『六国时人也。』」《儿宽传》:「儿宽,千乘人也。」又《韵会》:「弱小也。通作『倪』。」《孟子》:「反其耄倪。」(子集下,儿部,页53) |
21 |
胞 |
儿生裹也。从肉包。(包部,页438) |
《广韵》匹交切。《集韵》、《韵会》、《正韵》披交切。并音抛。《说文》:「儿生裹也。」《博雅》:「人四月而胞。」《庄子?外物篇》:「胞有重阆,心有天游。」注:『胞,腹中胎。阆,空旷也。』《前汉?外戚传》:「善臧我儿胞。」师古注:「音苞,谓胎之衣也。」又《战国策》:「夫疠虽痈肿胞疾。」又《广韵》布交切。《集韵》、《韵会》班交切。并音包。又《集韵》方鸠切。否平声。义并同。又《集韵》、《韵会》并蒲交切。与「疱」同。肉吏也。《礼?祭统》:「夫祭有畀辉胞翟阍者。」《庄子?庚桑楚》:「汤以胞人笼伊尹。」《前汉?百官公卿表》:「胞人、都水、均官三长丞。」注:「胞与庖同。胞人,主掌宰者也。」又《五音集韵》匹貌切。音奅。面生气也。(未集下,肉部,页907) |
22 |
鬾 |
鬼服也。一曰小儿鬼。从鬼,支声。(鬼部,页440) |
《广韵》、《集韵》并渠羁切。音奇。《说文》:「鬼服也。一曰小儿鬼。」《韩诗外传》:「郑交甫逢士女鬾服。」张衡《东京赋》:「八灵为之震慑,况鬾 与毕方。」注:「鬾,小儿鬼。」又《急就篇》:「射鬾辟邪除群凶。」注:「射鬾谓天刚卯也,以金玉及桃木刻而为之,一名欬改,其上有铭,而旁穿孔,系以彩丝,用系臂焉。亦所以逐精魅也。」又《唐韵》、《集韵》并奇寄切。音芰。又《集韵》巨绮切。音技。义并同。(亥集上,鬼部,页1388) |
23 |
緥 |
小儿衣也。从纟,保声。(纟部,页661) |
《广韵》博抱切。《集韵》、《韵会》补抱切。《正韵》博浩切。并音保。《说文》:「小儿衣也。」注:「臣铉等曰:今俗作褓,非是。」《前汉?宣帝纪》:「曾孙虽在襁緥。」注:孟康曰:「緥,小儿被也。」《后汉?申屠刚传》:「始免襁緥。」注:「緥,被也。」(未集中,纟部,页859) |
24 |
蛧 |
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说, 蛃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长耳、美发。从虫,网声。《国语》曰:木石之怪夔、 蜽。(虫部,页679) |
《唐韵》文两切。《集韵》文纺切。 音网。《说文》:「蛧蛃也。」《淮南王说蛧蜽》:「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长耳美发。」《鲁语》:「木石之怪曰夔蛧蜽。」《注》:「蛧蜽,山精,好斆人声而迷惑人也。」《张衡?南都赋》:「追水豹兮鞭蛧蜽。」《注》:「蛧蜽,山川之精物也。」《韵会》:「蛧蜽,《周礼》作方良,《史记?孔子世家》作 阆,《左传》作罔两。」《六书正讹》:「别作魍魉。」(申集中,虫部,页1010) |
25 |
髫 |
|
《唐韵》徒聊切。《集韵》、《韵会》、《正韵》田聊切。并音迢。《说文》:「小儿垂结也。」《玉篇》:「小儿发。」《后汉?伏湛传》:「髫发厉志。」注:「《埤苍》曰:『髫,髦也。髫发,谓童子垂发也。』」《干禄字书》:「俗作龆。」(亥集上,髟部,页1381) |
 从上表可知,《说文》一书收录关涉「小儿」字例很少,9353字中不过24字而已,比例微乎其微,仅占全书的百分之0.26,从数量上约略透显出汉人漠视人生初始的小儿阶段。另一方面,若从内容来考察,24字分布在《说文》的「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中,口部字9,其它走、言、革、目、 、疒、冃、卧、衣、儿、包、鬼、纟、虫部各1字。走部「 」为明示「读若小儿咳」的音读,「鬾」与「蛧」则涉及虚想的鬼神世界,可以不论外,在汉人现实的文字视界中,有关「小儿」及「儿」的字例所关注的层面大抵有三:
其一为占比例最高的口部字,集中体现在小儿的口腔文化上,从上表序号1-7各字,详细区分从朝鲜、秦晋、宋齐到楚的小儿嗁泣哭声,以及「寣」字「一曰小儿号寣寣」的解释,显见这是小儿最令人关注,也最恼人、掳获人们疼惜的强度最高特征,具有其普遍性。
其次则围绕在身体特征与认知上,如小儿的生裹胞衣、小儿的头囟未合、有关闻知、笑、未能正言、白眼视、懒 和如小儿的瘛瘲病疾病上,其焦点未集中,视界则是扩散的。
其三则在与小儿有关的服具上,如小儿书写用的「笘」、用作头衣的帽子、背负小儿的襁和緥,关注是放在抚育和教养上,字例也很少,各1例。 可见汉人的文字视界中,描述概括小儿与儿的书写层面扩散在食、衣、疾病及教育上,但最有共识的则在生理感官层面上,尤其是小儿的嗁哭声,地域分布广,造字特别多,具有其特殊性。
但《说文》本系形书,主要是解释文字本形本义本音之作,书中大抵一音一义即可;而千六百年后的《康熙字典》性质目的确有所不同,除了作为「万物百事之统纪」,「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外,对历代字书,凡「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所以,其收字要求丰赡完备,急速成长四、五倍多,《说文》所无如表中序号25所收《说文新附》的「髫」字都在囊括之列。另外,《康熙字典》在编排形式上也有大幅度的改变调整归并,如上表20字的归部虽与《说文》同,然如寣不入 部而入宀部,冃不入冃部而入冂部, 不入卧部而入食部,胞不入包部而入肉部,此4部则与《说文》有殊,部首相对简省,以求检索方便。当然,关于《康熙字典》与《说文》间部首的渊源转变,时贤论述已多,勿庸赘述 。其实,上表中《康熙字典》采集了诸如《玉篇》、《释文》、《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等字书韵书,这本是文学之士审音辨韵,为文赋诗所擅长的;但就分析字形结构而言,则为所短,诸例中并不多见。至于将《康熙字典》字音字义的分化演变,条分缕析,举证历历,此从现代版《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通解》 诸类书所呈现的,可看得更加分明。
字兼数音,先详考《唐韵》、《广韵》、《集韵》、《韵会》、《正韵》之正音作某某读;次列转音,如正音是平声,则上去入以次挨列。正音是上声,则平去入以次挨列。再次列以叶音,则一字数音,庶无挂漏。
字有正音,先载正义,再于音之下,详引经史数条,以为证据,其或音同义异,则于每音之下分列训义。其或音异义同,则于训义之后,又云某韵书作某切,义同。庶几引据确切,展卷了然。
在释义方面,《康熙字典》建构的本义基本上是循《说文》而来,只有在《说文》无字,释义不显豁或今世不用时,则另取他书为说,或袭用《字汇》、《正字通》条目而不引。李淑萍曾谈及《康熙字典》解义时引用《说文》概况,分「采《说文》之义为首要义项」、「采《说文》之义为其次义项」及「不采《说文》之义」三种 ,如果把释义的焦点摆放在《康熙字典》引用《说文》攸关小儿诸字上考察,可观察到诸字根据一如凡例所说,将音义的分化演变轨迹呈现得条理井然,淋漓尽致,总结大成。但我们也注意到,「咺」字举《方言》:「喧,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燕之外鄙、朝鲜冽水之闲小儿泣而不止曰咺。」而不用《说文》;「襁」字举《玉篇》:「襁褓,负儿衣也。」也不用用《说文》。或是半举《说文》半举《广韵》、《玉篇》,如「寣」字既引《说文》:「卧惊也。」又引《广韵》:「觉也。」《玉篇》:「小儿啼寣寣也。一曰河内相呼也。」或是前引《玉篇》后引《说文》,如「 」字先引《玉篇》:「炙饼饵也。」再引《说文》:「楚谓小儿懒曰 。」即是。甚至删削了《说文》的文本,窄化词义,如冃字删「蛮夷」二字即是,有逸出李氏所概括的情况。
尤可注意的,《康熙字典》在引用《说文》后作词义的孳乳假借举证发挥之余,其实对小儿视界的推衍扩充,认知深化,阐明情感,普施教化的各个层面,进展不多,从中是否也可略推从汉到清初,「小儿」其实是被忽视的弱势团体,中国人在这个部分着力其实不多也不深,文字的世界正透露出如斯的讯息。
三、结语
在一胎化及少子化的今日,试着回过头去检验字书之始东汉许慎撰写的《说围绕「小儿」议题的文字数量很少,仅24字,占0.26%;而内容也集中体现在感官反应及身体特征的认知上,尤其关注小儿的嗁泣声更甚于其它,至于情感细致的区处描述,德智体群各方面的教养陶铸,以及各种小儿疾病的诊治,则付阙如。可见在汉人的文字视界中,概括小儿的文字书写层面是扩散在食、衣、疾病及教育上,但最有共识的则在感官反应上,尤其是小儿的嗁哭声,地域分布广,造字特别多,具有其特殊性。而《康熙字典》在此部分能搜罗补苴的好似也不多,推测除了时代背景因素,人们关注的核心不在小儿,以致于千年命脉脐带相牵的字书字典也仅能反映出如斯的现实,然透过字书字典试图回溯本身或许是有罅隙的,但反过来说,这不也折射出小儿天真单纯没有复杂曲婉深致的一面。
作者:成功大学 沈宝春
编辑:妮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