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
 
 
  来源:      日期:2005-10-21 13:57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海淀区,距离紫禁城约十余公里。颐和园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总面积290公顷,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水域面积。园内有各式宫殿园林建筑两千多间。这里是中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古代皇家园林,同时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的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被列为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历史沿革

  颐和园的前身为清漪园,始建于公元 1750 年,历时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著名的 "三山五园 " 中最后落成的一处皇家园林。"三山 " 是指香山、玉泉山和万寿山。"五园"则是指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以及圆明园和畅春园。

  1840年鸦片战争后,日趋腐败而且落后的清王朝无力抵御世界列强,正一步步将中国推向没落的境地。1860 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入侵北京后放火焚烧了圆明园乃至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的宫殿。清漪园至此终被焚毁。

  颐和园的兴建主要在慈禧太后大权独揽时期。她意欲修复烧毁的园林以做享乐之处,于1886年挪用海军经费大力修复清漪园。1888 年,慈禧太后假托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发上谕,宣称为太后"颐养冲和"而修复清漪园,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沙俄侵略军抢先进入颐和园,大肆劫掠,把珍宝悉数运往旅顺,之后又在园中大肆破坏。此后,英国军队和意大利军队也进入颐和园,并盘踞该园近一年的时间。次年,从西安逃难回京的慈禧太后,又拨巨款重修颐和园,但是因为国库匮乏而只修了前山的部分地带。

  辛亥革命后,作为优待皇室的条件,此园依然归清王室所有。1924年溥仪离开北京,颐和园被辟为公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步对颐和园加以修整。90年代为旅游的需要,进行了大规模的昆明湖清淤工程,并在万寿山造林绿化。

颐和园的主要景观:

  东宫门:东宫门是颐和园的正门。门檐下是光绪皇帝御笔题写的"颐和园"匾额。宫门共为五扇,三明两暗。正中设三个门洞,中门叫御路门,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进出专用门;两旁门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太监、差役只能行走两边的罩门。

  仁寿门是一座牌坊式门楼。该门匾额用汉、满两种文字写成。门前两旁各陈列有一块青石,一块象猴,一块似猪,俗称猪猴石,象征孙悟空和猪八戒守卫着皇家大门。院内南北两侧配殿为南北九卿房,是九卿六部的内值班房。

  仁寿殿位于仁寿门内,坐西朝东有正殿七间,是园内最主要的政治活动场所。仁寿殿原名勤政殿,建于乾隆时,后来毁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之手。光绪皇帝时重建,并取《论语》中"仁者寿"语句,意为施仁政者长寿,将勤政殿更名为仁寿殿。 殿内陈设有紫檀木雕成的九龙宝座,座后有用孔雀羽毛编的掌扇和刻有二百余个不同字体的"寿"字屏风。大殿内南北两端各有暖阁,是上朝是太后和皇帝休息的地方。暖阁壁上悬挂有巨大的"寿"字,写在绘有蝙蝠和彩云的图案上,名为"百蝠捧寿"。

 
编辑: system    
  查看/发表评论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