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信息
 
六小龄童畅谈《西游记》与猴戏

  时间:2006-05-31 15:24    来源: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大家盼望已久的孙大圣已经到了我们的聊天现场,章老师,刚开始见到您的时候,我就想叫您孙老师,特别不习惯叫你章老师,总觉得你应该姓孙,因为春节天天看看西游记,还有春节晚会,到处是你的影子,同时您也写了《猴缘》这本书,现在在新浪读书频道上做了刊载,很多网友特别支持,也希望了解更多的关于您的故事,所以今天请您到现场就是跟网友讲一些故事,先跟网友打一声招呼吧;

  六小龄童:新浪网的网友大家好,我是六小龄童,很荣幸在新浪网的聊天室跟大家聊天,首先在这里再一次祝大家猴年大吉,万事如意,同时作为聊天,很感谢新浪网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新浪网在连载《猴缘》这本书,通过新浪网反馈的信息,大家还是很支持这本书的,非常高兴。

《西游记》中的“西游记” 
  
  网友:《西游记》先后花了17年的时间拍摄。17年经历的磨难也不少,其间有什么比较艰难的事情?

  六小龄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记录中,演员里我是唯一一个载入基尼斯的,一部片演了17年,成龙一生演了86部武打片,其实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因为现在具体让我说,就像观众给我的每一封信里也谈到,演了《西游记》才是人生真正81难的开始,但是在拍西游记时,那是艺术上能够数过来的,艰难的地方很多,比如说大家看到的猴毛,包括粘的塑胶的东西是很难受的。有时候一拍就十几个小时,不能吃东西,只能喝汤汤水水的东西,像病人一样,有时候打了半天很累的情况下也要坚持下去。所以看到的都是浑身湿透的镜头,所以我跟猪八戒的演员拍戏之前,他们互相推迟到场时间,要不我晚两分钟,要不他晚两分钟,我把毛都戴上,他得戴猪八戒的大耳朵,还有一个大肚子。

  还有像飞,过去拍得比较简陋一些,不像现在保险系数比较高,还没有拉就掉下来了,钢丝虽然可以吊几吨的东西,但打的节不牢固,稍微一动就掉下来了,因为演员要做很多动作,经常会受伤。我左膝盖摔得会很重的,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要把这个戏完成。

  再比如,在拍前25集的时候,我的眼睛是600度的近视,200度的散光,恰恰在这个时候表现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很多观众写信写到这个,但是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要把这个演好,不光演孙悟空经历很多难,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也会经历很多的难,象刘海粟的《西游之路》。现在社会压力很大,我希望大家学学孙悟空,学学孙悟空对困难、失败时有的信心、乐观、进取等等,他的压力很大,但是他把压力化成动力,所以是轻松愉快的去面对一些困难,所以他的精神在现时代应该有现实的意义的。

  主持人:这是孙大圣对我们的一个愿望。当然在拍《西游记》的时候,还有很多问题,其中网友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在拍《西游记》的时候,所有的打斗都不用替身。

  六小龄童:是我自己演的,因为我学戏曲的,但是戏曲的花架子比较多,所以我当时到北京体育学院学刀、枪、剑、棍等等,开始的时候想找一些替身做飞行的动作,但是在我们那个时候没有找替身,我觉得人家也是人,没有必要找,所以我跟导演说自己来演。但是同样是飞行的动作,孙悟空有一种特殊性,他可以飘起来,发现什么东西,在找什么东西,是高兴还是什么的,这些动作你跟替身说半天他做不出来,还不如自己做,所以我自己做了。

  网友:孙大圣,您在五庄观里师徒三人偷吃了人参果,这是真的,味道是什么样的?

  六小龄童:现在也有一种人参果,当然跟西游记里提到的不一样。这是传说中的鲜果,在戏中做的有几种,其中一种是用红薯雕出来的,还有一种是猪八戒有一个镜头拿了一个人参果一塞就没了,这是用像蛋卷一样的东西做了一个外壳,放在嘴里就化了,这是偷巧的,观众是看不出来的。

  网友:您平常练功的时候是用铁制的金箍棒,演的时候用合金?为什么?

  六小龄童: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在演艺界的时间比较长,有很多演艺界影视界非常的朋友,无话不谈。但比如说打保龄球或者喝酒、打麻将等等,但是我不是很会这些东西。我更多的是去拜访各行各业的名家,其中一个连续三届世界冠军,庄则栋,我看过书里他是用铁板练,真正比赛的时候不用铁板,只是增加分量,练的时候就会自如了,所以我练的时候用合金的,因为比较重,练起来比较好。所以我觉得从每个人的成功经验当中可以获得很多人生的丰富的阅历这方面的东西,如果等到自己失败了,再从头来就浪费掉了。包括文革的沈醉先生都去世了,包括像成龙先生,还有陈景润数学家,从他们的交谈当中,发现他们的毅力都是没有人能够做到的。每个领域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网友:你对孙大圣的表演不光是武戏方面,其实在心理、人性化的刻画方面都非常好,比如说三打白骨精,惹了很多人掉眼泪,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说从好几个方面塑造孙悟空,在这方面也下的很大的力气,毕竟原来表演孙孙悟空时候主要还是武戏。怎么做到这一点?

  六小龄童:在接这部戏时也接了很多打的戏,但是像《西游记》这么长的戏确实压力很大。按我们艺术来讲,一般分两个方面,一个是技、一个是艺,翻跟头都是技,艺的难度就大了,孙悟空难就难在表现他人性的东西,包括猴子的外型、性格的展示都很难的。

  包括三打白骨精,这种戏出人情味的时候非常难演,我演完以后整个头都是发麻的。临别的时候向师傅跪拜,嘱咐师弟保护好师傅,临走的还是还要抱一下马头,在戏里这个马头是小白龙变的,观众就不一定理解,但它实际上还是马,我抱着它的头,它一甩头就把我甩出去了。所以有时候一登台就害怕,所以要把握好这个情绪,就连飞走的这个动作,我处理的时候也是倒着飞的,他一直在关注自己的师傅和师弟们,这部戏是猴子在孙悟空最难表现和表演的东西。

  还有像孙悟空被压五行山,就露一个手,脸上的表情都很少,主要是想生存、争取自由,什么样的苦都吃了,500年的风风雨雨,像吴祖光先生写的,我演的孙悟空,给他印象最深的是被压五行山,就是那双眼睛。所以我通过演孙悟空被压五行山,给自己总结了人生坐标一样,就是:“总结过去,正视现在,设计未来”,为什么说设计呢?就像前几天记者说你为什么在猴年出这本书。这就是设计。

  但是我今天有很多的计划,要拍吴承恩的电视剧,要拍《猴王世家》影视剧,还要申奥孙悟空做为吉祥物,让大家大声助威,还有一个很大的心愿,在猴年的时候不光要找到孙悟空的接班人,更重要的是要把演孙悟空的全世界的演员找到一起来,在北京在上海也好,可能做不了几件,哪个条件成熟就做哪件,但是这里面必须要有设计。 

 孙悟空作为奥运会吉祥物的申请 
  
  主持人:刚才你谈到的事情当中有两个两个问题是网友非常迫切希望知道的问题。一个是奥运会吉祥物的申请,进度怎么样了?

  六小龄童:这是从上届孙悟空奥运没有申请下来,之前就有这个想法了,有很多外国的观众想到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包括美国的报纸都这么登,这是世界画廊领先的一个,这里有很多人性的东西,但是艺术上的成功并不代表在商业上或者在别的领域里的成功,比如说孙悟空的各种品牌,孙悟空的像游乐园、像迪斯尼一样做得很成功,如果孙悟空能够做一个形象大使,向世界推广,更重要的是不光是家族方面,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主要是拼搏、向更高、更强的方面发展,这里不光是有人物性,还有动物性。

  通过政府和奥委会的确认,我就更有信心了,我们现在的政府很开放,这是一个全民的奥运,大家都可以来参与,包括北京很多老先生也谈到兔爷什么的,还有像熊猫、藏羚羊、龙、麒麟等等都很好。

  我觉得可能孙悟空的这种人文精神也好,跟奥运的吉祥物更吻合一些,因为他的奔跑、变化、不怕失败等等再创造自己的成功。比如说金丝猴我也觉得很好,跟孙悟空相比,同样是猴,但是孙悟空更有文化,对于奥运会吉祥物的事情主要是政府和奥委会来定,我去年年初发起这个事情,在成都商报搞的四个孙悟空头像的民意测验,我的支持率在98.9%,之后我觉得是不是用我在国家工商局注册唯一的艺术商标来保护,这个都不重要,就是别的形象,哪怕是重新设计一个卡都是好事,我个人会无偿参加一切奥运会的活动。

  那么今年的1月11号,我们在天津签售这本《猴缘》书的时候,已经正式启动万人签名的活动,我是第一个写了致海内外和奥委会的公开信,新华社也发了消息,我通过这次春节晚会里很多的演艺界的朋友都觉得是很好的事情,最终的意义是大家来探讨,目的是把吉祥物选好的话,对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的信心都有很重要的作用。春节一聊完之后,我会抽出更多的时间做这个事情。另外,我看奥委会发表了说2004年是征集年,可能有很多条例出来,但是我会继续跟他们进行沟通。发表评论
 
  孙悟空形象的塑造是个严肃的问题 
  
  网友:你演的孙悟空这个角色已经深入人心的,别人再来演,我基本上已经接受不了了,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周星驰和张卫健演的孙悟空,您怎么评价他们对孙悟空的塑造?

  六小龄童:我觉得很多演员演孙悟空这是好事情,包括外国的人演孙悟空,这是好事情,包括日本人也拿着扫帚学猴子,因为他们的文化认可这种形象。但是起码有一点,我是希望中国人一定要注重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本身中国的名著不多,不要自己糟蹋自己,外传,后传也好,如果你用孙悟空或者猪八戒去演绎一些孙悟空接吻,猪八戒生孩子等,我觉得这就不好,中国见过一定鉴别能力的人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这是搞笑的东西。因为艺术家还有一个责任心的问题,要是孩子问我,孙悟空是不是生了一个孩子,我怎么讲,像一本书说孙悟空跟观音菩萨生的一个孩子,这种书怎么能出?这样对孩子是不好的,虽然开放了,但是什么事情要有一个度,如果没有度想怎么写就可以写,造成对后代的误导。

  不要以为《西游记》是神话小说,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以我是最早提出来国家要立法保护名著,《西游记》有史以来有很多人写了,现在留下来的只有吴承恩这本书。这是为什么。不要想怎么搞就怎么搞,我希望大家要保护好神话性的偶像性的人物,你可以写一个大猩猩,后面写老猴王,千万不要写孙悟空。至于中国的南派、北派,孙悟空的风格不一样都可以接受,但绝对不能毁了这个形象,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这不是小事情,不是喜爱不喜爱的事情,不说演技,这只是一个内容现象,所以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名著,否则就是国人的悲哀了。

  主持人:一谈到这个问题,您很严肃。

  六小龄童:对,因为这是非常严肃的事情。
 
关于其他角色的塑造 
  
  主持人:我们知道你除了演美猴王以外,还演的其他的角色,因为你演孙悟空这个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演别的角色会不会有很大的转变?

  六小龄童: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像姜文这些演员非常好,拍这部那部都拍得不错,一点一点越来越好,所以可以演各种形象。我等于一上来,从来没拍过,就演了《西游记》,这部《西游记》是我一直反复讲的,人家问我,你有没有可能第二次辉煌,超过《西游记》?我就说不可能。没有一个导演和演员愿意这么说,都说我最好的戏在下一部,我说不可能,因为没有一部戏像《西游记》有这么大的工程,《西游记》上下几千人都这么接受,观众这么认可的人物,也不能不演这个人物。而像周恩来等这样的角色,还有现在说的《连城诀》、《啼笑因缘》,在网上已经有人追杀我,就是觉得太可恶,太坏,说明观众还是认可的,我觉得我自己会更多从事中国的猴文化,还有属于我自己领域这块东西。

  主持人:著名演员梁朝伟说过,人一辈子都在演自己,您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一个人,你转型演了这么多角色以后,您认为演过的几个角色哪个最符合您的实现形象?

  六小龄童:我的看法跟他不一样。我认为演员像四肢、五官,都像画家的颜料,一个笔一样,真正演角色的时候,尽量不要用自己想在演这个角色,完全忘掉他,像演孙悟空这个戏,我可以完全自豪的说,这是我自己创作出来的,他的一举一动跟我生活中完全不一样,我恰恰演的是生活中的东西。

  可是我演《连城诀》的时候,尽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忘掉,真正是从金庸笔下的内容演出来的,不会把自己的东西往里揉,比如我演《猴娃》演自己的父亲的时候,我把小时候对父亲或者哥哥的经历把所有的感受演出来,在生活中,我还是有自己的一块天地,比较喜欢做自己的事,业余爱好就是收藏跟《西游记》有关系的一些人物、图片、古玩,别的爱好几乎也没有。
 
《西游记》续集的感想 
  
  主持人:对于《西游记》的续集,广大网友褒贬不一,普遍认为第一版本要好一点,您觉得是什么原因,觉得你在表演方面有什么改变吗?

  六小龄童:我半个月以前演金猴闹春的孙悟空,大家没有什么感觉,还跟电视剧一样。我想是因为中间空的时间太长,两部作品相差十年之久,观众的审美情趣已经很大的变化了,现在的一些作品很难跟上观众的口味,因为他们看过很多的大片,尤其观众有一些怀旧的心理,像过去很多技巧方面,钢丝如果露出来了也可以原谅你,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观众的要求更高了。

  这次续拍更多的是理性的东西,第一部拍的时候确实是把自己完全猴化了,进入《西游》的状态。再拍《西游记》的话,我自己会反复看自己过去的东西,尽管观众鼓励我,但是我们觉得毕竟时间过的很长,再加上故事没有前面的好,有些是比较雷同的。但是我有一个心愿,希望把西游记拍完,我们是希望把前后的东西相互吻合,否则就不一样了,我觉得观众感觉非常对,第一版本就是把魂抓得非常准。再一个跟我一起演戏的人也换了,配合的默契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还有就是中间的武打,导演认为可以请香港方面的一些武师,再加上一些特技,现在看起来可能有点多了,就像电子游戏机了。以后要吸取这个教训。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关于招收传人 
  
  主持人:另外一个网友迫切想知道的问题是:前段时间很多媒体都报道了您要招收徒弟的消息,我想大家这么热切是不希望美猴王的艺术失传,您的书在我们的频道上刊登以后,热心的网友推荐很多人,他们想问这个消息是不是真的?其次,你有没有可能在这些网友推荐的人选当中去面试发掘一些人才?

  六小龄童:刚才在路上还有很多记者甚至很多观众给我打电话,在昨天《北京青年报》上也发表了一篇文章,说我要教外国人,很多人有意见,说我们自己的艺术为什么要传外国人。在今天的春节晚会上有金猴闹春的节目,大家很喜欢,虽然人家鼓励我说风采依旧,雄风不减当年,尽管你现在还能演,但是应该考虑你的接班人的问题,因为我的女儿已经13岁了,开始我也想或许中国会出一个女猴王,但她现在喜欢吹拉弹唱,很难热衷孙悟空这个人物,还有女孩子体型、脸型、生理各方面不太一样,我跟记者也谈到这个问题,如果真的有运气的话,这个猴年猴月,我们希望能够培养出一个小孙悟空来,一般来说,我们要培养一个人才要5-7年时间,我们要考虑的。因为在猴王的家里没有继承人,别人总觉得这不是真传,我想说的是:孙悟空不属于家族,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属于人类,不管谁学我们都愿意教。

  主持人:现在有徒弟了吗?

  六小龄童:很多,老外都有,我接触了几个,但是没有正式拜。

  主持人:都要什么条件?比如年龄方面等

  六小龄童:有年龄大的,20、30岁的都有,我觉得生理上、艺术、悟性等等等方面的要求,我觉得这个也要靠缘分,或许今天晚上,或者十年以后,我对所有关注支持这个事的家长和孩子表示感谢,而且全国从北京、上海、天津打来电话,说现在网上最热烈的消息不是春节晚会,而是找猴子,好多报纸河南、四川全是这个的,所以我不太希望大家拼命寄资料、寄材料,或许有一个适当的时候,起码在下半年以后。因为上半年我们安排的事情太多,因为还有一个《美猴王之父》要拍,很多事处理不过来,我们在美猴王的网站上发布了一个公告对此进行了说明。我们提到有些艺术是不能外传的,但是如果全世界更多的人学孙悟空不是好事吗?现在全球都在一体化。如果说这个艺术怕传出去,或者怕别人很快学会了,我认为这就不是艺术了,三天、半天能教会你,那是艺术吗?肯定是一种技巧性的东西,像杂技,我把门子告诉你,你就会了,像梅大师一样,把一个东西教给你,你就会了,但是梅兰芳只有一个,他可以毫无保留的教你,但中国没有第二个梅兰芳,所以有些东西是不能强求的。

  主持人:关于招收传人的问题孙大圣已经回答了,最快在下半年启动这个事情。
 
是艺术而不是我打动观众 
  
  主持人:您说过,真正的艺术,高科技是无法代替的,人的艺术魅力永远胜过高科技,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使用了高科技,西游记续集里也使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您怎么看待高科技在电影电视剧中的运用?

  六小龄童:如果说你怎么做猴,怎么动,那就不是艺术的。真正《西游记》,我谈了半天,关键是戏打动了观众的还是演员的戏,很多东西,我觉得像高科技用的好绝对是好事,不乏著名的导演,像张艺谋、陈凯歌导演等等,像谢飞导演从好莱坞来回来以后说《西游记》也是完全可以加入国际行列的。我觉得真正

  主持人: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评价赵丽蓉老师的:一个演员被人喜欢不难,难的是没人不喜欢。我们新浪也访谈过很多明星、名人,都或多或少会招来网上很多人的骂声,但是从我们连载您的书、发聊天预告,我们发现网友非常整齐地都在赞美您演的孙悟空,或者在祝福您,您能说说让大家都喜欢的秘诀吗?

  六小龄童:这个是大家喜欢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和孙悟空的形象,再一个使我感动的是现在我们的网民素质越来越高,而且网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尊重,越来越迷恋,按说我写了很多,也没有绯闻的东西,也没有说今天跟这个,明天跟那个,都没有这些东西,我写的是家族方面的东西,所以确实感谢网民,希望大家永远这么支持下去,因为我有时候看到文章,个别网民也有反对的意见,但是是少数的,绝大多数的是文明的,非常有涵养。初四的时候,在南宁有的记者也谈到,他们在新浪网读到了这本书的反响,所以我感谢新浪网能够把这本书做一个连载。

  主持人:章老师好象漏了一个情节,他说在书里没有描写恋爱的情节。书我是我看了,书中提到的他跟妻子恋爱认识到结婚的经历还是很精彩的。

  六小龄童:我指的是妻子以外的恋爱经历,因为在拍《西游记》之前我是学员,参加演孙悟空之前还是学员,那时候是不能谈恋爱的,等于说她是我的第一个女朋友,我觉得更多的还是用艺术打动人,而不是用这些东西打动人。比如88年我到新加坡表演的时候,收到4万多封信,更多的是求爱信,但我知道他们更多的是爱孙悟空,喜欢看孙悟空的形象,到了新加坡以后,我的第一个事就是说我在新加坡要宣布婚礼了,他们觉得很奇怪,没有一个成名的演员会这样说的,有的孩子很大了,还说没有结婚,尽管观众有一些失落感,但他们还是非常支持我,说明艺术永远是被人家追捧的对象,而不是说有没有结过婚,长的帅不帅。

 祖父对猴王世家的崛起起了关键作用 
  
  主持人:我们非常荣幸刊载这本书,今天您到这主要是跟您聊聊家常,聊聊猴王世家的故事,按您写书的思路进行吧。您说过您的祖父对“猴王世家”的崛起起了无比关键性作用,能不能说一下为什么他能起到这么重大的作用?

  六小龄童:我在书里写了猴戏的历史,其实就是中国猴戏历史的缩影,100年的传奇,我的曾祖父应该说是活猴章,主要是在浙江绍兴,就是鲁迅先生讲的社戏提到的,绍兴的农村里会经常有一些庙会、表演之类的,有时候是婚丧喜事,但那时面具是用木头脸,就是脸部的肌肉不能动的活动,这种表演是局限在当地的农村.

  我的曾祖父被誉为赛活候,他到了上海以后,对章氏猴戏奠定了基础,等于最早把我们中国的社戏带到了大上海,像过去非常有成就的越剧演员,都是在老杂戏院,就是我爷爷开的戏院演出之后才去别的戏院演,大家的关系非常熟,也非常好,我爷爷也是从事戏业的基础上,偶尔会参加一些表演,他的面具是布制的,软的,有点像川戏一样,露两个眼睛,拿的是竹棍,我爷爷有了基础以后,培养了两个儿子,一个是我的伯父七龄童,演的是猪八戒,还有一个是我的父亲六龄童,他们一个七岁学艺,一个六岁学,他们生活中是兄弟俩,舞台上是师兄弟,我觉得很有意思,两个儿子一个演猪八戒,一个演孙悟空,配合非常默契。

  上海制片厂拍成一个影片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从此确立了我父亲确立他在中国猴戏的地位,也确立了南猴王的地位,因为《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电影把中国电影推向世界的最广泛的范例,推广到72个国家。你想一部舞台戏最多出访十几个国家,我觉得从某种意义来讲,我父亲猴戏的影响是很大的,他的形成也是在前辈的基础上,在猴戏前辈艺术大师的基础上才创立了自己的孙悟空的形象,后来60年代初到北京演的时候,郭沫若副委员长看了我父亲的表演以后专门写了一首著名的诗,毛主席看了郭沫若的诗词以后看了我父亲的表演,《三打白骨精》这部作品也是文革期间唯一没有批判的戏,也是四人帮粉碎以后第一部电影.

  我的机遇很好,赶上了好的时代,所以我在书里谈到了感谢时代,感谢生活,感谢所有支持我的前辈。我书里写到我的哥哥小六小龄童,他因白血病过早去世,那是66年,他才17岁,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在92年拍了一部8集的电视剧《猴娃》,就是讲了我哥哥,谢冰心先生提的名,我演我的父亲,我哥哥是小演员演的。我之所以要演好美猴王,是因为哥哥在去世之前说了这么一句话,你真正演好美猴王的那一天才能看到我。一个是继承父亲的遗愿,他说如果你真正演成《美猴王》才是艺术上的成功.

  在80年代初,我在日本、中国台湾、香港一些地区拍《西游记》的片断,尤其日本是在中央台播的,作为中国台的观众来讲,心理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应该是中国自己拍的戏,正好我赶上的时期,被中央电视台和杨洁导演选中,就是拍的孙悟空,尤其在86、87年播出以后,海内外影响比较大,关注还是比较大的,在中央电视台播的时候统计了一个数据,就是说《西游记》播出率是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还有它是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观众,再就是中国各大政治活动也好,大的世界性的活动也好,播的都是《西游记》,象亚运会期间,包括大家熟悉的去年非典期间一直在播《西游记》,用西游的精神,猴王的精神鼓舞人、感动人。

  所以我要感谢我们的先辈,有这么一部世界伟大的著作,今年是吴承恩诞辰500周年。今年又是猴年,我也想借这个机会把这个心愿了掉。一个是《猴缘》这本书,一个是拍摄《美猴王之父》电视剧,20集,《西游记》的原班人马来演,我父亲也要演,我演吴承恩先生和孙悟空两个角色。
 
 我可以超越我的父亲南猴王 
  
  主持人:刚才谈到是您的祖父,我们想说一下你父亲,因为你父亲是赫赫有名的南猴王,但是现在别人介绍的时候都是说这是孙悟空的爸爸,但是我们书里有一章就是你跟父亲同台演出的情景,都做了打望的动作,看这个动作、神情是一模一样。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六小龄童:只是造型上不一样,我是电视剧中的孙悟空,他的是自己创造的脸谱。

  主持人:我们想知道您在猴王的表演方面跟父亲有什么不同?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才能超越您的父亲?除了表演,您觉得还有哪些条件让您领先您的父亲?

  六小龄童:我父亲希望电视剧《西游记》出来以后,不让观众说这是六龄童的儿子演的,而是六小龄童创造的美猴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演的孙悟空,尽管有了几代人的基础,我还是从头来,到了北京以后,首先到白云观体验生活,因为孙悟空前面是学道的,后来到法源寺体验佛家的生活,因为孙悟空后来又成佛了,我父亲更多的是在舞台上奠定了的南猴王的地位和形象,包括表演风格、技巧、刻划任务的技巧都有他的独特性。

  齐白老先生说的“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所以这个观点是非常明确的,我现在要拍的电视剧是电视剧的孙悟空形象,有别于戏剧、动画、武术、包括像舞蹈、木偶等等,怎么从全方位刻画电视的美猴王,在这之前我做了很多工作,当然从大的方面突出美猴王的神、人、佛、猴,就是神的传奇性,人的社会性,猴的动物性,还有佛的神圣性,猴王出世的时候很多都是猴气的东西,对周围的一切非常好奇,到了大闹天廷的时候威力无比,到西天取经的路上,被压五行山救出来以后,更多的接近人情味,包括孙悟空的形体也完全接近人了,不是很猴化了.

  我当时采访过、也拜访过动画片《大闹天宫》的导演,他当时讲过,如果动画《大闹天廷》成功那是因为主要突出动画的特性,电视剧的特性主要是真实、生活,具体把我父亲的艺术传承过来,我要到北方拜访李万春先生这些北猴王,他跟我父亲关系很好,通过这些人把北方的风格,动画的风格,包括中国武术届猴拳、猴王的创始人关于一些武术的东西,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连环画,这个画的作者也是去世了,非常可惜,他是中国动画界的鼻祖,通过这个连环画对我的启发、感受都是很深的。所以我觉得如果说电视剧的孙悟空大家还认可的话,还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这个机遇,用各种艺术形象融会贯通,创作了荧屏的孙悟空,也可以说前6年,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把孙悟空形象的诞生,就是为了演好,我不光是用自己的生命,当然当时主要是把中国的名著拍下来就是最大的心愿。

  主持人:看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美猴王的电视剧形象,至少在名声上和传播上比父亲上更大更广一些,舞台大小不一样,媒体不一样。

  六小龄童:对,大年三十,我参加春节晚会,也是有5亿观众在看。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我的伯父七龄童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 
  
  主持人:本书中您对伯父的笔墨也是不少,其中说到他的表演细节,比如猪八戒的表演,一个片断提到您的伯父为您父亲演的《西游记》做广告策划和宣传,感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很用心,而且很聪明,您怎样评价您的伯父,他对美猴王的传播方面起到什么作用?跟您的父亲在演绎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六小龄童:这个问题非常好,也是观众以前不太清楚的问题,我书里写到我的伯父,可能我在生活中更像我的伯父,包括为人处事,在艺术上更像父亲,因为他是演孙悟空的,伯父对章氏猴戏的推广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舞台剧的《西游记》36本,都是原始编剧,都是他导演的,不仅把父亲的角色安排好,而且要演好猪八戒的角色,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人物,如果没有孙悟空,光有猪八戒,肯定没有现在大家熟悉的这么一个人物,在我父亲的表演上,伯父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同春的团长。

  解放以后我父亲做团长,包括60年代初,电影《三打白骨精》,舞台导演是我的伯父,文革之前他受到一些冲击,书里谈到,但是没有写得很细,不愉快的事情就不多谈他,主要是在伯父病的时候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我跟他接触很多,因为我才七岁,我们都在上海出生、长大,他跟病魔在搏斗,但是他考虑在家人面前尽可能控制住自己,甚至在他最痛苦的时候还跟我开玩笑,我书里也谈到,他说我是他的儿子,你去问你的爸爸、妈妈,小时候因为他的家里穷,过继给我现在的父亲,当时妈妈也觉得这很有意思,也不说是,也不说不是,大了以后我才知道,伯父是在尽量减轻自己病魔的痛苦。所以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基本在继承他的事业,一个叫小七龄童,一个叫七小龄童,一个演孙悟空,一个演猪八戒,他们在绍剧团也是不错的,这个部拍出之后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也是对伯父最好的纪念。他爱我胜过他所有的孩子,所以现在我们还特别怀念他。发表评论 
 
 
  我哥哥小六龄童是天才型,我是勤奋型的 
  
  主持人:我们在谈到猴王世家的时候,不得不提一下你的二哥,小六龄童,书中也写到他跟你的父亲的关系,他一直称自己的爸爸为“六团长”,从来不叫爸爸,为什么这样?

  六小龄童:我参加新浪网有这个机会跟网民聊天,我也问过我父亲和母亲这个问题,母亲的卧室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二哥小时候的照片,最近也要出一套明信片,纪念小六龄童诞辰55周年,在他身上,我父母歉疚的是没有养过他,也没有带过他,从三岁的时候我妈妈给他做了一床小铺盖,自己背着,他和我父亲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又是师徒关系,我的父亲脾气很怪,对自己的孩子过分严格,所以父亲经常讲,在他身上真正传授艺术的还是很少,这里有一些照片,五几年的照片,都是非常珍贵的,电视剧《猴娃》里面都有提到,在生活上我父亲对他照顾的很少,所以母亲说你爸爸在演《三打白骨精》下来以后,身边一个小猴子戴着帽子给他擦汗,因为很累,冰棍都买好,降温。

  这个孩子也很怪,没有念过书,但他居然可以写信。会讲普通话,绍剧团到北京的时候,就是他带着大家各处转,按我母亲的话讲,我们作为父母对不起他,现在更多的是给他做一点点事情,每年到他的墓地看一看,但最重要的像我们兄弟之间心灵的相通还是把自己的艺术事业搞好,等到我真正成功的时候,他在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主持人:他跟父亲的沟通特别少。

  六小龄童:除了在艺术上他非常配合我父亲以外,他在生活中对我父亲多少有一些善意的抱怨,我父亲对待我的时候就不像他那样,完全改变了,就连指头戳一下都没有,骂都不会骂,因为前面还有一个八岁的孩子去世了,这个人物在《猴娃》里没有,按当时领导的话讲太残酷了,死了两个孩子,其实我们家里一共死了五个孩子,所以是几代人在前仆后继才能不断地在演孙悟空。

  主持人:也就是说在二哥去世以后父亲对你的指导方式就完全变了?

  六小龄童:是,我书里讲到,他变成了“外婆师傅”,完全是一个慈父,他对我说,并不是说非要把戏演出来或者怎么样,有时候我在练一些高难技巧的时候,他就很害怕,他就说可以了,其实我心理知道技巧上不去,就达不到一定的程度,但如果我练会了,他还是很高兴的。我今天早上来这里,老两口还来送我,他们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觉得人活着进来不要荒废一些时间。

  主持人:您说过,如果二哥在世,演西游记的肯定是他,而不是您。为什么要这样说,您觉得您在演猴王方面无法超越二哥吗?你二哥对你的表演方面有影响吗?

  六小龄童:因为《猴娃》这本书写到,小六龄童是天才型的,我就是勤奋型的,我小时候比较内向,我不太适合演西游记里这个人物,因为社会的责任,家里的责任逼着你演美猴王,所以我在生活中不断改变自己的性格,当然艺术上的成长是另外一个事情,尽可能演好孙悟空,当时导演发现我很用功,让我再放开一些,不要太拘谨,把戏曲的东西抹掉了,就太生活化了,我就经常跟导演聊天,甚至做一些善意的恶作剧,这样才有孙悟空的野性和张狂的东西,但老是觉得缺乏一种灵气。

  所以我书里写到这句话,如果我哥哥在的话,那是82年,82年的时候才30岁左右,正是演猴戏剧最好的时候,我演《西游记》才23岁,应该说有点早了,既然机会来了,我还是觉得是很好的事情,因为这么大一部戏。所以我觉得如果是我哥哥演的话,或许比我演得好,我完全是用责任心或者对艺术的追求改变了自己原来的追求。过去我们家里没有本科的大学生,希望在学习上有所成就,是这样的。 
 
  猴戏的变化和发展  
  

  主持人:您在书里写到:世家,也许意味着传统,意味着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与所有那些外在地荣耀无关,只和这个家族赖以绵延的内在气质和精神相连。是不是说你演美猴王主要是家庭的责任所在。并没有注重是不是自己的兴趣?

  六小龄童:我觉得我们家吧,这次中央台的新闻会客厅专门到上海,我们有一个猴王世家艺术馆,家庭里基本上是跟猴子生活在一起,早一些还有真猴子,我们家里的猴子比孩子还多,跟猴子一起长大,猴子在我们家里是供着的,每天要点一柱香,它是我们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现在在我们家里摆着各种材料造型工艺的孙悟空或者是猴子,这个家庭主要是跟猴子在一起,所以这本书我们研究了半天还是觉得《猴缘》这个名字比较好,有人为什么你们家庭几代人前赴后继去演孙悟空,说吴承恩先生如果九泉有知的话会感谢我的家族。我父亲并不是这样认为。他认为如果没有吴老先生这部作品,就没有我们。

  西游文化其实就是中国的孙悟空的精神和猴文化,为什么时代在变,过去是朝代在变,但是老百姓和中外的观众对孙悟空的爱不变,唯有的变化是不同国籍,不同人种,可以说是雅俗共赏的东西,《西游记》从头到尾都是孙悟空男一号很重的形象,所以在演的时候我觉得难度是很大很大的。

  主持人:您说到曾祖父脸谱和您金箍棒的变化,这是猴戏发展最典型的外在的特征,这书上提到四个脸谱,还有四根金箍棒,长短和材料都不一样,你能不能说一下。

  六小龄童:外在的是形式的演变或者延续,或者是进化,更重要的说明我们的时代在变,从最生活的到最后更接近生活的,这种原始的木头脸从咬着牙,表演看不到表情,也是表演着孙悟空的形态,到我爷爷的布脸当时也看不出孙悟空太多的东西,但比较艺术化了,到我父亲的时候又给它回归到相对简练的艺术形式,他的脸谱是比较简洁的,鼻子上画一个小桃子,因为孙悟空喜欢吃桃子,等到我的时候又恢复到很生活的形式。

  还是这样的,所以人家问你父亲的成功主要的要点在哪里?你的成功在哪里?我觉得大的方面来说,父亲可能在舞台上把孙悟空的精神和艺术发扬光大,可以说到了一定的极致,到现在已经有五十几年了,是很难超越的一种东西。到了我这儿,主要是我父亲和中国猴戏艺术还原于《西游记》小说原形的孙悟空艺术形象,当时我们做了很大的改变,包括造型、表演。所以这基本上回归到观察真猴子的习性包括外貌。发表评论 
 
  主持人:非常感谢章老师今天作客新浪网。聊天结束之前请孙大圣做一个总结。

  六小龄童:非常感谢在猴年来临之季,第一个走进大家熟悉和喜爱的新浪网跟大家聊天,希望有更多的机会跟大家进行聊天,谢谢新浪网,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章老师。谢谢各位网友的积极参与。
 
  (来源:新浪读书)

编辑:蒲蒲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