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炎帝神农”这篇文章 ——实现湖北文化崛起的思考 余国瑞 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教授
一、做好“炎帝神农”文章的意义
同全国的形势一样,湖北的发展也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时期。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日益凸现的各种矛盾,必须实现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实现湖北在中部的崛起,不仅要将湖北建设成经济强省,而且要建设成文化强省,在实现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文化的崛起。要成为文化强省,实现文化的崛起,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优势。作为炎帝神农氏和楚文化的故里,以及道家思想的发源地,湖北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它不仅有可能,而且有责任将自己建设成为全国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和道家文化的中心。
中华传统文化有两大不可动摇的精神支柱:一是儒家思想,一是道家思想。这两种思想互为补充,既矛盾又统一,它们就像DNA的两条并列的长链,深深置根于中华民族的魂魄之中,构成了我们民族性格的基因。儒家的基本思想体现了社会的理想和秩序;道家的基本思想体现了人的生命活力与创造精神。儒家思想起源与兴盛的主要区域在北方,在黄河中游;道家思想起源与兴盛的主要区域在南方,在长江中游。代表中华民族走向理性与秩序的人文始祖,首推黄帝;代表中华民族在苦难中不懈追求与勇敢探索精神的人文始祖,首推炎帝。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虽然都产生于被称为“轴心时代”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但我们通过上古神话和传说所折射的人文精神,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儒道思想与炎黄两帝不能分割的联系。
近年来有关炎黄两帝的研究,虽然分歧不小,但把炎帝和黄帝一同视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没有疑义的;炎帝和黄帝是中国原始社会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两位最强大最杰出的部落首领,也是没有疑义的。我们同意学术界这样一种观点,即炎帝和黄帝不只是两个人,而是两个最强大的部落领袖们的共同称呼。一代一代炎帝和黄帝相承相继,领导着他们的部落由盛而衰,直到被其他部落所取代或与其他部落相融合。由此可见,目前全国出现多处炎帝和黄帝的出生、生活和去世的遗址遗迹是自然的、合理的。但可以肯定,黄帝主要生活在黄河中游一带炎帝主要生活在长江中游一带,即今天的湖北一带。根据多年来专家们的研究,炎帝、黄帝兴衰和演变的历程,已经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脉络。这里根据各方面资料只简要地介绍同我省传统楚文化关系最密切的炎帝神农氏的兴衰过程。
炎帝,即神农氏,有关他的神话和传说先秦典籍中有不少记载。如《周易》记载:“庖羲氏殁,神农氏作,斫木为耜,耨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处,适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可见炎帝神农氏是农耕和商贸文明的始祖。此外,传说炎帝神农氏还遍尝百草,为人医病;制作五弦琴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这说明他还是医药和音乐的始祖。传说他是火神、太阳神,因火而得名。《春秋左传》载:“炎帝,火师,姜姓其后也”。他还是苗族、土家族等南方各少数民族的共同祖先。根据传说炎帝神农氏是有熊国君少典的长子,他和黄帝是同父异母兄弟。因炎帝生来“牛头人身”,相貌丑陋奇异,不为少典喜爱,被置于姜水之滨;而少典则同所宠爱的妃子附宝及其所生的儿子黄帝共同生活于条件优越的姬水之滨。也许正是更为艰苦环境的磨练,具有自强不息精神的炎帝神农氏锻炼得坚强而有智慧,使他的部落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由狩猎採集为主的生活,发展到以耕植养殖为主的生活,导致了中国原始社会第一次“产业革命”。据有的专家考证,炎帝神农部落第一、二代在渭水中游的宝鸡一带生活,后来向外迁徙,到炎帝神农第三代迁徙到湖北随州,称炎帝烈山氏或连山氏,名柱。此后便在长江中游一带发展壮大起来。与此同时,黄帝则在北方黄河中游一带强大起来,当时在东方还有强大的蚩尤部落。为了统一各部落,黄帝开始了对东方蚩尤部落的征战,然而多次反被蚩尤打败。于是黄帝便联合强大起来的炎帝部落,打败蚩尤,共同成为中原各族的主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炎帝的强大对黄帝的威胁越来越大,于是黄帝和炎帝在阪泉大战,最后炎帝部落失败,向东南迁徙,经山西、河南、山东,最后到湖南。今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墓,据考证为第八代炎帝神农氏榆罔的陵墓。此后炎帝部落逐渐衰亡,与南方各部落融合。从上古神话、传说以及相关古籍的记载,并根据民风、民俗以及考古发现所得到的大量资料,湖北随州厉山一带曾是炎帝神农氏部落繁衍生息、不断发展和壮大的中心地区,也是第三代炎帝烈山氏的诞生地。《礼记》载:“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殖百谷百蔬”。《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晋朝杜预注:“烈山氏,炎帝也,起于厉。”此外湖北还有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神农架等炎帝神农活动遗址。这些都说明今天湖北一带曾是炎帝神农氏发展的中心地带,因此,湖北不仅有条件,而且有责任做好“炎帝神农”这篇大文章,使这位与北方的黄帝并列的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的精神发扬光大。
湖北建设和开发“炎帝神农文化”的意义还在于,对继承和发扬道家积极思想和楚文化精神具有特殊价值,因为前者是后两者的渊源。中华文明的两大精神支柱之一的儒家文化发源于北方各国,特别齐鲁,而道家思想的发源之地在南方的楚国,道家思想是楚文化的灵魂。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根源可以追索到炎帝神农。北方黄帝文化的符号特征是“土”,炎帝文化的符号特征是“火”。黄帝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但各部落相互争斗更为激烈的北方,而炎帝生活在条件相对恶劣,但部落间争斗不那么激烈、生活比较平静的南方。黄帝的最大功劳是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他所关注的焦点是维护统一和部落秩序的建设,是氏族间关系的处理,是政权建设以及军队和军事力量的发展,有关他的很多传说同这个焦点有关,如建都涿鹿,发明了“黄帝历”等,都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证明;又如改进了战车,因此被称为“轩辕氏”,都是同政权和军队建设有关的传说。炎帝则不同,炎帝的最大贡献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变为以耕养为主的生产方式,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产业革命”,他所关注的焦点是发挥人的积极性,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他称“神农氏”。前者就是后来儒家更重视人与社会关系,强调人的集体性思想的源头;后者就是后来道家更重视人与自然关系,强调人本精神的源头。前者还是后来文学艺术重视理性的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后者则是文学艺术重视张扬个性的浪漫主义的源头。可见中华文化的两种核心精神支柱在炎帝和黄帝时代就有了相当充分的体现,只是它们还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一种思想理论。作为思想理论和学说的形成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
就其理论的成熟期而言,道家思想早于儒家思想,它的发源地是楚国,也就是今天湖北一带。专家考证,楚国祖先就是炎帝祝融氏,祝融氏是第十一代或十二代炎帝,祝融氏也是火神。祝融部落的后人鬻熊立国于荆山一带,建都丹阳(即今天湖北秭归,这里又是我国第一位诗人、浪漫主义诗歌源头屈原的故乡)。其重孙熊绎在周成王时被封于楚地,从此以“楚”为国号。楚国不仅是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而且是道家思想的发展、成熟之地。老子就是楚国人,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庄子一生主要生活在楚国。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楚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俗、民风等各个方面。正是这样的影响,诞生了《楚辞》、《庄子》等浪漫主义的杰作,正是这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楚国楚地的音乐、舞蹈、雕刻、绘画等特有的风格,形成了楚风、楚俗的鲜明特色,如楚人不仅信奉日神、火神,而且服色尚赤,其风俗充满着野性、神秘与活力。
道家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比儒家思想更丰富、更深刻的中国古代哲学。它对自然和人性的崇尚,超越名利的价值观,充满批判和创造活力的精神,以及它所具有的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等等,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今天,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的日益严重,作为最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古代最有系统观的道家思想,其价值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这决不是偶然的。西方已发生过多次“道家思想热”,至今这种热的程度不仅未减,而且有越来越广泛、深入的趋势。道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意义。湖北曾是炎帝后人创立的楚国的首都所在地,曾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道家思想到今天还在很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湖北要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所作为,根据资源比较效应理论,就应该高度重视具有丰富和独特资源的楚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开发,而要开发楚文化和道家文化,首先要大力做好“炎帝神农文化”这篇文章,把它作为一个突破口,由此伸发,高扬道家积极思想,全面建设和开发楚文化,这不失为湖北建设文化强省,使经济与文化双崛起的一种好战略。
二、做好“炎帝神农”文章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做好“炎帝神农”这篇文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认为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提高认识,走出误区;系统整合,全面规划;强化研究,狠抓普及;突出重点,创建品牌。
第一,要提高认识,走出认识的误区。我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是不容置疑的,但我们也要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今年4月,我陪同省荣军疗养院的老同志到省博物馆参观,结果令人失望。我们看到的是硬件越来越好,如房子越修越漂亮宏伟,但是软件越来越差,不仅展出内容单薄,而且服务态度和质量很差。参观者寥寥,真是门可罗雀。当我们抱着很大兴趣走进编钟演奏馆,匆匆十几分钟的表演更是令人大失所望,其表演的内容和水平同十几年前相比不仅没有任何发展和变化,而有大大倒退,表演者神情变得刻板和冷漠,还额外增收了20元门票,而且无论谁都要交,即使那些白发苍苍的老革命也一个子不能少(售票人的答复)。又如从网上一些到随州参观炎帝神农故里人所写见闻可以看到,同陕西、山西、湖南一些地区炎黄遗址的开发和建设相比,差距不小。简言之,内容单一,景观很少,配套设施缺乏,而且环境的保护、利用、开发等各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湖北在这方面的开发和建设同经济的发展相比很不协调,至今没有一个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第一流的楚文化的品牌问世。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必须提高认识,走出一些认识的误区:一是重经济轻文化。长期以来有一种不正确的观点,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文化的建设仅仅作为招商引资的手段、经济发展的附庸,而忽视了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二是重现代革命传统的教育,忽视古代文化传统精神、民族精神的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革命观、价值观的教育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包括民风、民俗的教育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观点。从马克思、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一个不爱父母兄弟姐妹的人,怎么可能去爱别人;一个不尊重、关心他人的人,怎么可能去关心国家;一个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怎么可能有解放全人类的志向和共产主义精神!三是重儒家思想轻道家思想,也包括重黄帝文化,轻炎帝神农文化。儒家思想历来就因为它对维护国家、集体的意志和权威具有优于道家思想的作用,而为统治者们格外重视,而道家思想因为它有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不为统治者重视。当然儒家思想的积极方面对团结和教育人民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也是今天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道家思想积极方面的现实意义。我们传统文化的这两大精神支柱是统一的、互补的。它们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起过巨大作用。一个国家既需要统一、理性、秩序,以及发展集体主义精神;也需要竞争、破旧、创新和充分的个性发展空间,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从这两个方面孕育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重此薄彼是不正确的。湖北作为楚文化和道家思想的发源地,而且又拥有这方面的独特而丰富资源,因此湖北必须承担起保护、开发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和道家文化的重任。
第二,要整合资源,做好全面建设规划。要从全局认识“炎帝神农文化”的意义,不要孤立地就“炎帝神农文化”而论“炎帝神农文化”,要以开发和建设炎帝神农文化为突破口,以发扬楚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积极精神为主体,做好我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整合和全面建设的规划。同时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与各方面的文化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在建设经济强省的同时,大力建设文化强省,实现经济和文化双崛起的战略目标。要改变现在我省在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上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群龙无首的无序局面,改变为钱是举,把文化建设仅仅看成经济发展附庸的错误思想和做法,真正做到经济与文化协调发展,这是建设文化强省的必要前提。我省传统文化资源之丰富,在全国是有名的,出现目前的落后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从全省全局和长远目标出发,经过反复认真研究、论证的既宏伟又可行的总体规划。湖北很多重大的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化资源(如举世闻名的编钟)的开发和利用都没有形成省一级的声势与规模,炎帝神农文化、屈原文化、陆羽文化、李时珍文化、三国文化、武当山文化等无不如此。有些文化还根本没有引起重视,或者很少有人知道。如李白在湖北长期生活过,并留下不少遗址,至今没有开发,一般人也不知道。如果将他整合到道家文化中,他就同楚文化联系起来,也同炎帝神农文化联系起来,就会形成大的声势。又如琴台知音文化,同楚文化的精神、道家文化的精神也是紧密联系的,从整体规划对它进行开发、利用,情况就会大不相同。还有屈原文化、端午文化等等,都存在站得不高、看得不远、浅尝则止、小打小闹、各自为阵等缺乏统一规划问题。 第三,既要强化研究,又要狠抓普及。弘扬传统文化,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才能显现成效的全民事业。我们在这方面的薄弱环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研究不深,一方面是普及不力。例如,要真正做好我省传统文化的开发、建设和利用的总体规划,没有充分的调查研究是不行的。在这方面不加大投入也是不行的。其他省的一些经验值得借鉴,如联合国内外、海内外共同开展研究,举办定期不定期研讨会等等。研究工作不要急功近利,不要什么都与经济开发、招商引资直接挂钩,要突现特定文化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同时研究要注重建设队伍,培养研究人才。研究工作要有分工,组织工作要细,要责任明确。例如对编钟研究,就应该有从事研究和普及工作的专班,并制定计划,按期拿出成果。如果这样做了,就不至于十几年没有什么发现和发展。与此同时还要狠抓普及。提高和普及是辩证统一的。还是以编钟为例,因为十几年来没有新的研究成果,就没有办法使普及更有效。像目前这种状况是无法进行普及的,假如我们能像某些省那样,开发出一台类似“青春版”的编钟音乐和歌舞,并能像“青春版牡丹亭”那样有较高质量,深受观众的欢迎,何愁编钟文化不普及。我们应该而且有可能使炎帝神农文化、道家文化和楚文化的开发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第四,要突出重点,创建品牌。无论炎帝神农文化的开发,或是楚文化、道家文化的开发,都要突出重点,抓一些重大项目,力争创造出无愧于我们时代的“品牌”。以什么为重点,创什么品牌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深入研究的问题。但是坐等是等不来的,要不断地通过行动,艰苦地去探索。我们有那么多传统文化资源,而且很多是在全国独一无二的或第一的,都等待我们去研究、开发。一方面我们的研究者应有白先勇、杨丽萍那样的精神,白先勇二十几年如一日,为抢救衰落的昆剧而奔走,杨丽萍为了整理和弘扬云南各民族的原生态舞蹈而辞去工作长期深入民间,没有一批这样的高水平的具有奉献精神的专家的参与是不行的;另一方面要靠政府和各级领导,特别是省一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白、杨的成功说明他们都是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创造出了优秀的品牌,使一种濒于没落和默默无闻的文化得以新生,得以弘扬光大。他们能干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干?我们同样可以像陕西省建设黄帝文化、湖南省建设炎帝文化那样做好建设湖北“炎帝神农”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宏扬楚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大文章。我们相信,只要从上到下,真正充分认识到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意义,我们就有信心和力量去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具有本省特色的优秀文化,在实现湖北经济崛起的同时,实现湖北文化崛起的战略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