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摘要
 
神农氏在三峡之遗踪和三峡之中草药文化

  时间:2006-07-28 17:14    来源:     
 
 

 

  当现代中国也渐渐拥有富裕和休闲而进入旅游时代,当越来越多的游人从长江三峡——神农架这条黄金旅游线走过之时,人们终于惊奇地发现:神奇的长江三峡山水与神秘的神农架原始森林,竟似一对孪生姐妹般相依地共生在大巴山余脉之怀抱中。自然界没有偶然。造物主造化了这片风水宝地,并在其间聚集着众多的自然奇观。从神农架主峰到长江三峡不过数十里之遥,其山相接,其水相连,从地理文化的角度来看,两者属于同一个生物圈和文化圈,理应将神农架列入三峡古文化研究的范畴。

  充满原始神秘色彩的神农架位于湖北西部鄂、陕、川(重庆)交界一带,地处长江之北,汉水之南,境内森林密布、山高岭峻,屹立在万山丛中的神农架主峰海拔3052米,最高峰无名峰海拔3105米,号称“华中第一峰”。神农架境内高达3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之多,所以亦有“华中屋脊”之称。远古的造山运行造就了长江三峡和神农架。神农架的地质构造形成于2亿年前中生代三迭纲末的燕山运动,后又受7000万年的新生代喜马拉雅山运动影响,才造成这山川交错、峰峰纵横、峡谷幽深而又覆盖着茂密原始森林的莽莽苍苍的神农架。

  神农架之名起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神农氏曾在这一带山林中架木为梯助攀援,架木为屋避风寒,踏遍青山,遍尝百草,采集草药为民治病,人们便这称片无名山林为“神农架”,后来,神农氏离开神农架时,从巴东垭下湍急的无名小溪中乘独木舟经巫峡直下长江,人们便称这条溪水为“神农溪”。在那没有文化记载的年代,历史是在口头上流传的,这“神农架”和“神农溪”,便是中华民族农业始祖留在三峡的珍贵遗迹。三峡地区民间相传:巴人、土家居住独特的“吊脚楼”就是受神农氏搭架的启示而建造的木屋,反映了人类从穴居、巢(树)居到屋居的文明演进;神农溪中漂流的那别具一格的“豌豆角”小木船,也是仿神农氏的独木舟而建造的……沧海桑田,岁月悠悠,远古传说佳话,仍在滋润着三峡人民的心田。

  面对古老的神话传说,我们尚须根据古文献的有关记载予以考证。主要考证三个问题,即:一、神农氏是否真有其人?二、神农氏是否到过三峡地区?三、作为农业始祖的神农氏是否曾“尝百草、采百药”?关于神农氏其人其事,先秦文献中不乏记载,一些典籍认为他是远古帝王中的“三皇”之一。据东汉·应劭著《风俗通义·三皇》载:“《春秋运斗枢》说:伏羲、女娲、神农,是三皇也。”“《礼号谥记》说:伏羲、祝融、神农。”“《含文嘉》记:虑戏、燧人、神农……神农,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作耜,教民耕种,美其衣食,德浓厚若神,故为神农氏也。”“《尚书大传》说:遂人为遂皇,伏羲为戏皇,神农为农皇也。”古代文献中载述的远方时代的“三皇”所说不一,据考共有7种说法,神农氏大都位列其中,这说明远古时代传说中神农氏的存在是基本可信的。关于神农氏的事绩,古文献中亦有记载。神农氏之名始见于《周易》,《周易·系辞下》载云:“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大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结绳而为网罟,以田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搡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尽管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贷,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瞌。”《庄子·盗跖》中也有神农氏的载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相害之心,以至德之降也。”透过这些片断记载,我们得知神农氏是原始氏族社会以发明农具从事耕种而闻名的农业部族,称之为“农皇”或农业始祖是当之无愧的;神农之世,正处“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时代,而且耕织初具规模,开始出现农产品的交易。

  神农氏别号“烈山氏”,《汉书·律历志》说:“又曰连山氏,又曰列山氏。”列山即烈山,放火烧山之意,也就是原始的刀耕火种。三峡山区至今仍流行砍楂子、烧火土的传统耕种方式,可能便是“烈山”的文化遗存。神农氏与炎帝的关系问题,历史上一直是众说给纷坛。《淮南子》云:“赤帝,炎帝,号为神农。”视神农氏、炎帝为同一人;罗泌《路史》则明确指出:“神农氏在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炎帝在后,属于父系氏族社会……炎帝是神农的后裔。”秦汉以来,神农氏与炎帝渐渐融合一体,这与战国时代五行学说盛行有关,“志方火也,其帝炎帝。”(《淮南子·天文训》)于是炎帝定位在南方,与居于南方之神农合而为一;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早起的神农氏与晚起的炎帝同属于农业生产的著名部落,神农——炎帝成了部落联盟的象征。所以,现代学者有人认为:“炎帝神农氏至少有三重涵义,既可看作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又可视作部落联盟的代号,还可视作农耕文明阶段的时代概念。”(1)要考证神农架是否是神农氏的遗迹,须弄清楚神农的出生地与神农氏族的源流史。据古文献记载,炎帝神农氏起源于陕西渭水一带。《国语·晋语》记述:“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水经·渭水注》曰:歧水东延姜氏城南,为姜水。《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何光岳先生经考证认为:“神农氏出于姜水,为姜姓,本系甘青一带羌人的一支,羌人以游牧为生,当时正是母系社会末期,姜即象征女性管理羊群之意。”(2)在宝鸡市南7里,有姜水城,今名姜城堡,城南有姜水,相传神农氏妃有娇氏曾居于此。堡东有一座很大的神农庙,庙前有一道九圣泉,民间传说是神农洗三朝的地方。

  现代考古发现表明,姜城堡有一条小河,它本身是一个仰韶文化遗址。在东陵西歧山县半鸡台和西安半坡村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碳化粟粒。半坡遗址经碳14测定为6000多年,是黄河流域一个典型的母系公社村落遗址。古史传说中的炎黄时代,与考古学文化相互映证、整合。学者认为:这个新石器时代的氏族部落文化是以仰韶文化为主体的粟作农业文化、这个文化传统以渭河流域为中心,尔后向黄河流域、汉水流域发展。其中一支“从关中西部通过嘉陵江和汉水,南到江峡地区及鄂西地区为主要文化辐射区,融入大溪文化体系中……”(3)这与炎帝部落的迁徙有直接关系,他们中的一支向东南迁至江汉北部和三峡相接壤的地区,与当地土著楚蛮融合一起,姜姓的炎帝崇拜同汉水中游楚蛮的神农祟拜也逐渐合为一体。笔者认为这也可算作鄂西北与三峡接壤地区存在神农氏遗迹的一种令人信服的诠释。

  古今研究炎帝神农文化的一些学者还有另一种说法,即认为炎帝神农氏并非出生于姜水,而出生于汉水中游湖北随县(古随国)之厉山。古文献中亦有此记载。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海水》载云:“廖水……西经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斯水也。”《郡县志》:“厉山,神农所生。”《荆州图经》云:“永阳县西北有厉山,神农所生处。”宋·罗泌《路史·国名纪甲》载:“今随县之北厉乡,赖乡也。有厉山,在随县北百里,神农所生,春秋之厉国,通为赖。”《路史·后纪三》亦载:“安登生神农于烈山之石室,生而九井出焉。”现今随州厉山镇被称为“神农故里”,流传有很多神农的传说故事,遗址有神农洞、神农庙、九井泉,厉山老街一带至今仍有“日中街”、“白午镇”等地名,相传为神农氏首创的“日中为市”的古老历史遗迹。1989年冬,随州市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举行了“炎帝神农文化暨炎帝神农故里研讨会”,与会学者提交论文30余篇,对神农氏开创华厦农耕、医药、交换(贸易)的伟大贡献作了阐述,并探讨了神农氏族的起源与迁徙等问题。多数学者认为神农出生于随县厉山既有文献记载,也有文物、口碑作依据。著名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认为:“炎帝神农氏生于随州厉山是可以成立的。但由于炎帝神农是史前人物,所以,并不排除和排斥研讨中出现的别种说法。”他还指出“讨论传统文化,往往重北轻南、重河轻江……不负失之偏颇。”(4)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综上所述,关于神农氏的出生地,有陕西姜水说和湖北随县厉山说,两说均见于古文献记载,而且都各有遗迹与民间传说佐证。当然,炎帝神农不可能有两个诞生地。其中一处必是神农氏族的支族或者是后裔。但不论是神农氏的一个支族南迁至汉水流域也罢,或神农氏原本就出生在汉水中部的厉山也罢,都说明在远古时代,曾经有一个神农氏族的部落聚居和活动在江汉北部与三峡接壤的地区。在这一带出现神农架、神农溪等遗迹与传说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本可信的。神农氏与长江三峡的渊源关系,还可以从一些古代神话得到解读。《山海经·海内经》载:“炎帝之妻……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处于江水。”这说明炎帝神农的后代曾在长江居住。《山海经·大荒西经》又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生,是能上下于天。”‘灵’既巫,‘上下于天’是能通神灵之意,炎帝的这位孙子可能是一位大巫师,与巫山聚居的古代巫人当有关连。另据六臣注《文选·高唐赋》引《襄阳耆旧传》载云:“炎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炎帝不可能从遥远的陕西姜水之滨把女儿送到长江巫峡来安葬,只能说明炎帝神农氏特别是他的后人与三峡必定有某种渊源关系。

  远古传说时代,有史学家称之为“传疑时代”,有人信其真,有人疑其假。我国当代的一些著名史学家认为: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多有真实作依据,或者说在神话传说中保存着许多历史真实,而绝非响壁虚造,一些古史传说正得到现代考古发现的证实。有人怀疑,现代人迹罕至的神农架原始森林,在远古时代难道也会有人类活动?回答是肯定的。1996年3月神农架林区田家山乡一山民追赶野兽时,无意间在山洞里发现了长达12米的古犀牛化石和部分旧石器时代的石器;1996年11月,湖北省文物考古队受委派进洞正式发掘,共出土古动物化石和旧石器实物一千余种。考古专家认为:神农架古人类打制的旧石器多用燧石、石英砂岩、小型石器具多,具有新文化特征。从制作工艺和类型特征分析,似乎比“丁村人”的石器更原始,与“北京人”的石器相近。在平均海拔两千米高的高寒山区发现更生纪古人类遗址,为研究古人类的活动与生存范围具有重要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在与神农架邻近地区,还先后发现了“郧县人”和“郧西人”化石,证实了这里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所以,远古时代神农架曾有人类活动是无庸怀疑的。

  神农氏既是中华民族农耕的发明者和农业生产的始祖,也是中草药的发明者和中华医药的始祖。对于前者史书早有定论,历代论述颇多,而对于后者,古今少有学者专题研究。其实,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保存了许多有关神农氏“尝百草”教民医治疾病毒草的传说记载——

  “古者民茹草饮木,采树木之实,食赢蚌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插种五谷,相土地之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之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神农本草经》

  “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臭味所主,以插百谷,故天下号神农也。”
  ——《搜神记》

  “太原神釜国中,有神农尝药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亦名药草山。山中紫阳观,世传神农于此辨百药。”
  ——《述异记》

  “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尝昧草木,宣药疗疾,救死伤之命。”
  ——《太平御览》引《帝王世纪》

  相传我国最早的一部药典为《神农本草》,其中所收录的365种药物,都是神农氏亲自尝试过的。《神农本草》恐非神农原作,可能系秦汉时人士整理,但历代《本草》直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皆以此为宗。神农氏的主要功绩是引种五谷和制造农具,谷物与药物都混生在万千野生植物之中,在采集、尝试的过程中,接触许多植物药物并发现其药用功能是很自然的事。食用植物与药用植物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难以分割。

  神农架及三峡地区之所以有神农氏许多遗迹和搭架采百药的传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一带的山林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由于神农架地区得大自然的原始恩赐,有幸保存着世界中纬度地区罕见的原始森林生态系统,虽历经沧海桑田、许多古老原始的第三纪子遗的珍稀植物,被植物学家誉为天然植物园的物种基因库。据科学考察统计,神农架境内共有高等维管束植物2419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3千种。药用植物更是丰富多彩,各种珍贵的中药草药竞多达2000余种。现存的中草药状况,还是数千年来物种自然淘汰和人工严重破坏(据传“文革”期间“支左”部队某团领导率领千余战士从山脚采挖到山顶,对药材实行“大扫荡”)的结果,遥想远古时代,其中草药之丰富可以想见。

  也许是神农“尝百草”“搭架采药的古老遗风和动人传说的鼓舞,也许是人类受中草药之惠而感知其珍贵,在古代的三峡、神农架地区采集中草药在民间尉为风气,干年百代长盛不衰。而且它渗透进人们的生活领域和思想领域,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成为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中草药不仅走进山歌、民歌、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而且载入古代奇特的巫书《山海经》,登上《楚辞》的大雅之堂……这是耐人寻味的,也是值得方家学者研而究之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氏族社会时期,三峡地区巫山一带聚居着多支巫人部落。古之巫者半巫半医,与中草药有着不解之缘,而大巴山、巫山、神农架这一带山林恰巧是出产中草药之宝地。这看似偶然,实则巫人得自然之利而蓬勃兴起。“有灵山(即巫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爱在。(郭璞注:‘群巫上下此山采之也。’)”(《山海经·大荒西经》)十巫中的“巫咸”是神农时代的神巫,《太平御览》引《归藏》载:“昔黄帝与炎帝争斗于涿鹿之野,将战,筮于巫咸。”《山海经》有关巫山产药、采药的记载还有多处,“有巫山者,西有黄鸟。帝药,八斋。(郭璞注:‘天帝神仙药在此也。’)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有云雨之山(笔者按:巫山神女有朝云暮雨之说,疑即巫山之别称),有木名曰栾,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郭璞注:‘言树花实皆为神药。。’(《大荒南经》)“巫咸国……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郭璞注:‘采药往来’)”(海外西经)“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郭璞注:‘皆神医也’)……皆操不死之药以拒之。”(《海内西经》)以上载述说明,三峡地区之巫巴山地不但出产药材,而且有“天帝神仙药”和神巫所操的“不死之药”。《韩非子·说林》载云:“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这献药人当出自荆楚之地,这“不死之药”还演绎了古代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文选·祭颜光禄文》注引《归藏》记载说:“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稍后的《淮南子·览冥篇》亦载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唐·李商隐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吟唱的就是这个美丽的神话。当然,所谓能使人长生不老的“不死之药”是没有的,但确有中草药能使人延年益寿。

  《楚辞》中所见之花草树木甚多,而且无一不是中草药之属、我们在《本草纲目》中皆找到它药用功能的载述。《山鬼》中“采三秀兮于山间”的诗句,是山鬼(巫山神女)的自述,也可理解作屈原曾有过来药的经历。有学者认为:“于山”即巫山,“三秀”即灵芝草,“秀”即花,因灵芝草一年开三次花,所以称作“三秀”。民间传说灵芝草为“不死之药”,戏曲《白蛇传》中“三盗灵芝草”为此药。《楚辞》中的草木多为芳香类药物,主要用于祀神,这与三峡地区巫风炽盛和屈原崇巫有关。战国时代人们对中草药的应用处于初级阶段,第一部中草药著作《神农本草》乃是秦汉之际托名神农者撰著的。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药曰:“药,治病草。”古代中药学实际上是本草学,有“诸药以草为本”之说,可见当时治病疗伤之药多限于草本。

  现在流行的“中草药”之称始于五、六十年代,其内涵的中药、草药两个部分。一般认为,凡经临床实践和国家审定而载入药典的为“中药”,民间流传和民间草医使用的药物为“草药”。解放后我国政府注重挖掘整理民族民间医药遗产,大量培训农村赤脚医生,使草医草药的地位与作用得到肯定。于是,才出现了“中草药”的合称。据70年代江苏新医学院编写的《中药学大辞典》,共收载植物、动物、矿物质等各种药物5767种,其中植物药物高达4773种,可见所谓中草药主要来源于植物,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人类提供了多姿多彩的药用植物。

  最早载述三峡地区出产中草药的著作,当属成书于四世纪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巴志》载云:“药物之异者有巴戟、天椒。”天椒,即楚辞中之“申椒”、“芳椒”,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称的“花椒”。其药用功能可温中、止痛、杀虫、但古代多制成椒浆以祀神,现代多用作川味菜肴中之调味品。“巴戟”又名“巴戟天”,因其叶经冬不枯,又称之为“不凋草”。《本草》列为药中上品,为补肾壮阳之良药,主治阳痿、筋骨疼痛。其实以巴地出产命名的中草药还有巴豆、巴东忍冬(金银花)、川芎、川贝、川乌、川楝子、房党(房县出产之党参)、庙党(巫山大庙出产之党参)、北岸连(巫峡北岸一带所产之黄连)、城口天麻(出产于大巴山麓之城口县)、资丘木瓜(出产于峡东南岸之长阳县)……等等。古代所编著之各种本草对峡江地区特产之中草药亦不乏记载,如《蜀本草》云:杜若,出峡州者最好。”“紫苑、木贼、鬼臼、本产峡州。”宋代《图经本草》载:“杜仲,出峡州大山中。”水少特产之名贵药材,皆作为贡品纳贡,如唐代《通典》载峡州夷陵郡“贡……五加皮、杜若、鬼臼。”
分页符图标,请勿在代码中对其进行修改,否则可能会造成错误而不能使用!

古籍中之记载只不过透露点滴信息而已,真可谓挂一漏万。三峡、神农架这一片天然中草药园,长期处于封闭状态而少为世人所知。这是一个充满原始神秘、充满千古传奇的世界,它有着许许多多人们鲜知罕见的神奇药草;每一种药草都诉说着一个美丽动人传奇故事;中草药在这里孕育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联系着山区生活网络的每一根神经;每一个质朴憨厚的山民都能识别和运用多种药草,有时则是名副其实的药农和“草药郎中”。据笔者数十年之所见所闻、所学所知,三峡、神农架一带民间早已形成了一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神农本草经》,其核心内容就是将中草药归纳为“一”、“七”、“九”三大系列,即四个“一”、七十二种“七”、九十九种“还阳草”。民谚有云:“识得山中草,无病活到老。采得一、七、九,神仙也来求。”这三大系列药草被人们传得玄之又玄,仿佛深藏着万千神奇奥秘,笔者尝试着作一些肤浅的解读。

  关于“一”。可作数词解,但体现的是一种药用植物形象。《皇帝素问》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可见“一”的内涵是药草之首。“一”字系列和中草药最著名、最流行的实际只有四种,即“头顶一颗株”、“文王一支笔”、“江边一碗水”、“七叶一支花”。“头顶一颗珠”又名延龄草,是十分名贵的中草药,它夏季从三匹小叶中开出一支黄花,秋季在花中育出一颗紫红的小珠果、药物由此而得名。枝顶上的珠果叫做“天珠”,最为贵重,一般都被采药人当时吃了,据说吞食一颗即不知饥渴和疲劳。药用部分实际上是地下的球根,亦即“地球”,对医治眩晕、头痛具有特效,而且滋阴养血,常服能令人延年益寿。“文王一支笔”属于蛇菰科植物,肉质草本,寄生于植物根部,其状如苁蓉而无鳞片,似锁阳而瘦长,紫红色的肉柱一丛丛挺立,宛若一支朱笔,因而得此名。余株富含蜜汁,笔者曾亲见夏季开花时一群群蜜蜂飞绕其间,挥之不去,可见其营养之丰富。此药具有很好的止血、活血、养血功能。“江边一碗水”多生长在小溪边,系小菜科六角莲届植物,其顶生叶如荷叶状,大而深陷成凹形,雨水常雾其中,如碗盛水,所以植物学家又给它取了怪名:鬼臼。为治疗跌打损伤之良药。“七叶一支花”系百合科重楼属植物,又名重楼、铁灯台,皆因七叶轮生顶部开一支黄绿色花朵而得名。草医有“七叶一支花,百毒一把抓”之说。对虫蛇咬伤、无名肿毒具有特效。现代研究还发现有一定防癌抗癌功能。

  关于“七”。七乃巧数,天有七星,人有七情,音有七阶,色有七彩。故草医、药农多把珍稀名贵之药草称之为“七”。如血三七、麻布七、螃蟹七、算盘七……等等,多以药物形状命名,其数量之多,不胜枚举。但最名贵的要属白三七和扣子七。白三七与东北三人秀、广西之田三七同属五加科,株形及茎叶也颇相似,草医药农描述它的形象是:“三枝七叶五个桠,中间一朵韭菜花。”其地下根茎如竹节般横生,年年生长一节,深秋茎叶枯死后在根部留下一个灯盏形的小窝,来年再向前伸展。笔者曾在药农手中购得一株生长了80多年的白三七,可谓难得之珍品。白三七不似人参胜似人参,草医称它有治“内五痨七伤”之物效,为滋补强壮之圣药。扣子七外形与白三七相似,但地下根细长,一节节根结如衣扣,其叶也称参叶,功能与白三七相同,但药力较弱。因无情地采挖。生长数十年之珍品已难觅得。

  关于“九”,九为极数,数至九则周而复始,有还原之意;《易经》以阳爻为九则数之九属阳。所以“九”系列又统称为“还阳”(亦称“九死还阳”)。据传这类还阳草有九十九种之多,可见还阳草系列内涵十分丰富。还阳草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此类药草对人类的某些疾病有起死回生的功能;二是此类药草本身即是不死草,具有很强的再生力,即使枯死数十天,但一见水便可复活。两者相互感应而又各显奇妙,真令人惊叹大自然植物造化之神奇。还阳草或药用功能取名,如“百步还阳”、“九死还阳”、“打死还阳”……;或以植物形状取名,如“麦米还阳”、“瓜子还阳”、“竹叶还阳”……其中最为名贵和罕见者,当数外科圣药“金丝还阳”和内科圣药“金钗还阳”。金丝还阳其状如韭如兰,叶片细如丝、黄如金,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多生长在悬岩飞瀑之间,治疗跌打损伤具有神效;金钗还阳实为金钗石斛,其生长环境奇特,不仅要在高岩峭壁间的“二等岩”上,而且要“听得见水响不见水,避风而又要有北风回头风。”因此采时十分艰难凶险,药农们传说:凡有金钗之处,必有神鸟飞虎(鼯鼠)守护,当采药人从岩上用绳索下吊时,飞虎立即用双翅撞断绳索而使采药人坠岩身亡。所以三峡地区民间流行一句誓言:“打捞的(旧时峡江沉船多,峡民多以潜入江中打捞货物为生)是埋而未死;打金钗的是死而未埋。”尽管采集金钗如此危险,但草医药农们仍经受不住这神奇药草的诱惑而前仆后继。金钗的药用功能主要是生精养液、滋阴益肾、强筋壮骨、益寿延年。凡到过神农架的人们都知道,很多神农架人家中都有金钗浸泡的药酒,遇有身体不适、喝口金钗酒即身心恙。是否传言那么神奇尚能考证。但有一件事是笔者亲历亲见的。80年代初《洪湖赤卫队》主演王玉珍到兴山采风时突发咽炎,县委设法买来二两金钗为她煎服、王玉珍第二天便用响亮的歌喉登台演唱“洪湖水……”

  神农氏是中国古史待解的一个谜题。历史悠久的中草药和它孕育的文化,也是一个尚待探研的神秘世界。我们走近千古遗迹,走近神话传说,也必将一天天走近科学的真实。

注释:
(1)刘玉堂、刘礼堂:《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的分合因由》,《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4期
(2)何光岳:《炎帝源流史》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3)石兴邦:《有关炎帝文化的几个问题》西安《文博》2000年1期
(4)刘永国:《在炎帝神农诞生的地方》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1)晋·郭璞注《山海经》
(2)东汉·应劭:《风俗通义》

 
编辑:system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