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通”一直是发展两岸关系的焦点问题。祖国大陆早在20多年前就提出两岸直接“三通 ”的主张,20多年来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岸“三通”取得了局部突破,但由于台湾当局给两岸通航设置了重重障碍,致使两岸直接“三通”至今无法完全实现。实现两岸直接“三通”不仅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而且对福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有重要的意义。
福建地缘优势与两“三通”
在地理上,马祖位于闽江口外海,距福州仅16海里,与连江黄岐半岛最近处仅 8公里;大、小金门位于厦门岛之外,其中小金门与厦门本岛只有3、4公里之隔,而大金门与厦门市同安县的大、小嶝岛及角屿三小岛相望,最近距离亦不过2公里;从厦门到台湾的高雄只有165海里;从福州到台 湾的基隆有 149海里。由于闽台的地缘关系,早在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后,为了便利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往来,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开放厦门至鹿耳门的对渡航线。随着两岸往来日益频繁,清政府又于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增开福州五虎门对渡淡水八里坌港,同年又开泉州蚶江口对渡淡水八里坌;道光年间又增开彰化五条港和噶玛兰乌石港,分别对渡蚶江口和五虎门。
20多年来,福建投入了数百亿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扩建了一大批港口、码头、机场、公路、通讯设施等,并对两岸直航的相关业务、技术等课题进行深入论证。
在港口建设方面,上世纪90年代,随着闽台经贸交流合作的不断扩大和深化,福建为对外开放和闽台经贸、人员往来的需要,先后开放了东山港、三都澳城澳港、肖厝港等港口。进入21世纪以后,福建的港口建设又得到蓬勃发展。2003年,福建沿海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25亿吨,比2003 年增长22.7%,其中,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342万标准集装箱,比2003年增长34.1%,厦门港与福州港都进入了全国十大集装箱港行列。目前,福建已拥有一类海港口岸 8个,二类海陆口岸23 个,拥有生产性码头泊位507个,泊位通过能力9300多万吨,其中,千吨级以上至万吨级的泊位128 个,泊位通过能力2000多万吨,万吨以上的深水泊位54个,泊位通过能力5000多万吨。目前,福建正在制定“十一五”规划,2004年福建省预计增加以港口建设为重点的水运工程投资7亿元,其中,将重点加快福州港、厦门港、湄州湾、三都澳等港口建设。同时,全省沿海港口的吞吐量将达1.4亿吨,其中,集装箱将达430万标准箱。
与此同时,福建还不断优化软环境。1996年 8月,祖国大陆先后公布了《台湾海峡两岸间航运管理办法》和《关于台湾海峡两岸间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办法》,同年11月,交通部又就实施以上两个“管理办法”发了实施“通知”。“管理办法”明确指出“两岸航运属于特殊管理的国内运输 ”,体现了“一个中国”原则。在航行船舶上,严格规定“从事两岸航运业务的公司必须在祖国大陆或台湾注册,其经营的船舶的资本必须为两岸所有”,使台湾当局开放外轮、把两岸航运国际化的图谋不能得逞。在经济利益上坚持“双向直航、互利互惠”的原则,并明确规定先开放福州、厦门两个港区为试点口岸。台湾同胞中有80%左右的人祖籍在福建,居住在闽的台湾籍同胞占在祖国大陆台胞总数的1/3,每年来闽探亲、经商的台胞有30多万人。为此,福建省随即实行在厦门、福州两个试点口岸对台胞实施落地办证,并在全省推行口岸查验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通关环境。2001 年初省政府又制定了关于改进工作优化通关环境的99条具体措施,努力做到进出方便,货畅其流。
福建还充分利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传统的民间贸易关系积极拓展对台小额贸易。目前对台小额贸易区有1992年筹建的黄岐对台小额贸易试验区;1999年筹建的大嶝岛对台小额贸易区。2001年又在围头筹建新的对台贸易区。小额贸易是两岸经济交流的重要补充,对促进闽台经济交流起了重要 的补充作用。
努力促进两岸“三通”见成效
1997年 4月19日,福建省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轮与福建外贸中心船务公司“华荣”轮分别由厦门港和福州港运载集装箱驶向台湾高雄港,实现了近半个世纪来海峡两岸首次海上直航,结束了两岸间近50年没有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2002年 7月,国务院批准增开泉州港为对台通航港口,与金门、澎湖地区直接往来;经交通部批准,2002年10月28日,福州马尾与马祖之间的货物贸易海上直航正式起动,同时双方实现了贸易结算方式的新突破,即由祖国大陆银行与台湾岛内商业银行间直接以TT或LG形式进行结算,真正实现两岸贸易“船直达、货直达、钱直达”的目标。6年多来,两岸共有10家船公司的10艘船舶参加海峡两岸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其中大陆6家/6艘、台湾4家/4 艘)。至2003年12月底,双方船舶共运营11194航次,承运中转集装箱2729548标准箱。两岸参航船舶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全面盈利运营。在“两门”、“两马”货运直航方面,也实现了50多年来两岸贸易货运直航的突破。目前已投入货运直航的船公司共有9家、14艘船11140总吨,至2003年年底,共运营269航次,运货313693吨,开辟了马尾—马祖、马尾—金门、泉州—金门、厦门—金门、漳州—金门5条不定期货运航线。
在客运直航方面,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门、马祖直接往来之后,“两门”、“两马”航线成为金马乡亲、大陆台商及眷属、大陆配偶等来往两地之间的最便捷的通道。从2001年1月2日金门、马祖开出第一艘客轮以来,来往“两门”、“两马”的航次与人数年年大幅增长。3年时间里,循“两门 ”航线往来共有23.2291万人次,循“两马”航线往来共1.5087万人次。此外,从2001年1月2日到 2002年9月30日,按照个案处理方式,福建沿海组织实施与金、马、澎地区直接往来250个直航项目,共承运旅客533个航次,运载旅客62675人次。
在空中直航方面,厦门航空公司通过对岛内考察,选择澎湖为两岸空中直航的中转站,采取民间对民间、行业对行业、公司对公司协商的办法,寻求两岸空中直航的突破。2004年 2月16日,厦门轮船总公司与台湾立荣航空联袂推出厦金航线机航联运一票到底服务。同年4月1日厦航在祖国大陆航空公司中率先与台湾航空公司合作,与台湾复兴航空连手推出陆海空一条龙新服务——“易捷两岸行”,利用厦金海上直航衔接两岸空中航线。这项空中服务的机票包括金门到台湾岛内的机票、厦金海上直航船票、厦门到内地其它城市的机票。与台湾旅客通过港澳转机相比,这项服务全程可缩短3小时的时间,票价可节约2000多元人民币。
推动“三通”开创海峡西岸经济新格局
福建将“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列入2004年工作。海峡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不仅对促进祖国统一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区 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充分利用福建沿海与金门、马祖直航的契机,扩大直航成效。2001年以来,福建利用沿海与金门、马祖直接往来的有利契机,不断扩大对台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台湾地区允许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与祖国大陆通航,并对两岸小额贸易实施“除罪化”,对台小额贸易的环境较以往宽松。这一措施实行多年来,加深了福建和金、马地区乃至岛内交流与合作,并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签订了“两马协议”和“两金协议”。福建有福州、厦门两个两岸直航试点直航的港口,又有黄岐对台小额贸易试验区和祖国大陆唯一的对台小额贸易专区——大嶝岛对台小额贸易商品市场,对台交流有很好的基础条件,福建应利用两岸实现局部通航的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台交流与合作,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进一步繁荣现有的两个对台小额贸易市场,并在晋江、马尾等沿海地区增设新的对台小额贸易市场,使福建对台小额贸易有一个质和量的新突破。
福建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较好的对台交流基础,理应先“通”起来。为早日实现闽台先“ 通”,除了前所论及的进一步优化软硬件环境外,还应加强与台湾主要口岸的交流,并与台湾主要航运公司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关系,台湾航空公司与厦门空港集团共同筹组新公司,兴建厦门机场货运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今后可以与台湾航运公司共同兴建、改建福建的港口基础设施和陆岛交通设施,与台湾主要航商建立密切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创造福建优异的海、陆、空交通网。通航是通商的载体,闽台若能率先“通”起来,必能迅速带动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向前发展。“两门” 、“两马”实现直航后,两岸民间交流即从谒祖进香、观光旅游发展到经贸参访,甚至迫使台湾当局修改“离岛建设条例”,允许台湾民众经由金、马、澎地区中转祖国大陆。所有这些都说明通航可以带动各项交流与合作,甚至可以有效突破台湾当局的政策限制。闽台各项交流增加了,福建的对外开放通道就可以随之不断拓宽,从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的繁荣。
(杨德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