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两岸寻根

闽台同宗的石狮文化

2010-09-01 13:32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徐维彬

  狮子,在我国有“狻猊”、“白泽”之称,其力大无比,吼声若雷,惊天动地,被誉为“百兽之王”。《潜研堂类书》:“狮子为兽中之王,故古代常用以镇山门、镇墓、护法、辟邪。”在古代战争中,人们把狮子奉为“胜利之神”。在民间,狮子是勇武、强大和吉祥的化身,人们把它作为图腾,与龙凤攀附在一起,视为威震八方的“祥瑞之兽”。因此,民间建筑装饰中,门狮、门枕石、柱础以及桥梁、栏杆、屋顶、影壁上无处不见狮子的形象,来驱魔避邪,祈求和平安宁。

  石狮在我国古代帝王将相宫殿、府衙门前是不可缺少的陈列物。它既表示王权的神圣,又可显示主人身份的高贵。所立的狮子有着严格的区别,即根据主人的身份而定,且雕刻的形态也不同,但都是成双成对的。雄狮居左,左蹄踏一个球,俗称“狮子滚绣球”,象征着威力、权力和统一寰宇。雌狮居右,右脚踏一个小狮子,俗称“太师少师”,象征着职位高升、子嗣昌盛之意。此外,狮子头上疙瘩的多少也有十分讲究的,凡一品官员府第前狮子的头上有十三个螺旋状卷毛,人称“十三太保”。而官减一品就要减少一个卷毛,七品以下官员府第前不能陈列狮子。

  狮子底座花纹的雕刻也是很有学问的。其正面雕刻瓶、盘和三支戟,象征着“平升三级”;右面刻着牡丹和松柏,象征着“富贵长春”;左面刻的是“文房四宝”,象征着“文采风流”;背面则刻上“八卦太极图”,象征着“镇妖驱邪”。

  在民间流传的狮的造型特征是:“眼如铜铃方宽口,张嘴露齿伸舌头,铜头铁额大蒜鼻,慈眉善目笑颜开。”民间画狮的口诀有“龙愁、凤喜、狮笑”,而台湾则是“啼龙、哭凤、笑狮”,两岸狮的造型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台湾关帝祖庙发祥地的东山关帝庙有着6对惟妙惟肖的石狮。太子亭两侧,踞立一对清代以梁山青石雕刻的石狮,雄狮张口含珠,雌狮慈眸抱雏。雕刻工艺精细,形象包含真善美。庙前一对也为清代所雕,形态娇憨可爱,神威内含,有愉悦迎宾之态。而庙埕中的一对则是关帝庙最早的石狮,其雕工简约,造型玩稚而又威猛,但两狮前腿皆断,相传因偷吃百姓薯粮,被关帝责而砍之。其余3对均为现代青石雕,系台湾关帝庙和台胞所赠。

  在台湾保生大帝开基祖庙、龙海白礁慈济宫正殿前的天井,设一高大的戏台,戏台上一只威猛雄骏独脚踞立的石狮,右脚高悬,脚底刻着吴夲印鉴,称“国母狮”。相传明永乐十七年,皇后病重,四处求医。吴夲徒弟的后裔根据先师传下的秘方,治愈皇后的病。明成祖遂封吴夲为“万寿无极保生大帝”,皇后也欣然特赐此狮。

  台湾的石狮,与闽南同宗同源。清代台湾的石狮用材多为闽南惠安上等青斗石,质地坚硬细致光滑,雕成后从闽南海运至台湾。随着闽南移民渡台后,石狮的雕刻和造型艺术也随之传至台湾。在台南及金门地区,石狮又被称为“瓦将军”、“风狮爷”。风狮爷是金门地区的庶物崇拜,因金门东北季风强劲,故民间于村落内设置风狮爷避风煞,以抵挡凶煞入侵,庇佑村民安宁。《金门县志》“浯地苦风,村落多在藏风处,其当风路口,每见有石刻巨兽,作猿狻张口人立状,俗称风狮,云可挡风,有风患者,村落每致迁移,如李洋西洪,为昔村落,今渐荒芜”。风狮爷的造型,身如人形、狮头,双眼突出,鼻翼大,口大微张露犬齿,以葫芦象征生命的源头。

  狮在我国文化中对民俗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对民间建筑、民间造型艺术、民间表演艺术、民间娱乐、民间文学等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狮的形象历来作为民间雕刻艺术的重要题材而长盛不衰。石狮是中国传统雕塑艺术中的瑰宝,随着我国石雕艺术的日益提高,雕刻技艺更加高超,艺人们运用拟人化的造型手法,使石狮艺术造型更加完美,赋予更加活泼可爱的艺术生命。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