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台湾

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

2008-06-05 12:57     来源:河南报业网     编辑:贺晨曦




  家谱是一个家族子孙一代一代血肉之躯紧扣生命的链条,血脉贯通、宗亲相连,是联系一个家族的血缘纽带。312年过去了,陆台两地陈氏高山族后裔隔海相望,互相思念。他们盼望着能早日寻根认亲,敦亲睦族,他们盼望有一天能将大陆《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和台湾的高山族陈氏家谱续谱认祖,使半个家谱成为完整的台湾陈氏高山族家谱,他们盼望着陆台两地陈氏高山族血亲早日团圆,盼望着祖国大家庭早日团聚。

  据清《邓州志》载及编纂于清同治年间的“台湾村”高山族陈氏家谱《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记载:公元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部将黄廷奉命在当地招募一批兵丁,这期间,诸罗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有一位叫做依那思罗的15岁少年,便辞别部族,来到黄廷的部队里做了一名马伕。依那思罗从军后,由于英勇善战且性情淳朴,因此深受黄廷钟爱,不久便升任参军副将。清康熙年间,黄廷率部10余万众归附朝廷,奉命弃舟登陆,自东南沿海北上至芦沟桥时,康熙又命其自芦沟桥南下,沿途疏散屯垦,以备国家征调之用。黄廷明知这是清廷削弱自己部队实力之举,也只有一声叹息,遵命行事。他一路南行,一路分兵屯垦,及至邓州城北时,身边只剩下亲信依那思罗及五营亲兵。黄廷和依那思罗见此地一马平川,沃野连片,遂跃下战马,商议决定率部在此屯垦。 

  这一年,依那思罗22岁,正到了婚娶年龄。黄廷便亲自做媒,娶当地一岑姓少女与依那思罗为妻。为便于接受中原文化,他以妻“岑”谐音改姓“陈”,取汉名叫“陈年”, 从此,依那思罗和妻子男耕女织,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婚后,两人共育四子,分别取名为元珍、元勋、元杰、元珠。繁衍生息至今。该家谱开篇明确记载:“溯吾邓州垦屯冠军里下营陈氏族,发脉大海彼岸台湾孤岛,源于阿里山土番猎首族矣。”

  依那思罗客居邓州愈久,思乡之情愈浓。康熙22年(公元1683年),黄廷奉命率邓州垦兵从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再征台湾。依那思罗遂携次子元勋、三子元杰从军;回到台湾故乡后,又亲自主持仪式,让两个儿子加入了当地的土番山社。依那思罗本想在故乡留下一门余脉,以待自己告老时举家迁回台湾;不想战后又随黄廷班师回邓,自此再无回台机会。进入老境,依那思罗思乡念子心切,日夜站在村头大树下,遥望南方,口中念叨着家乡及亲人的名字,最终病死邓州,享年72岁。而回台的元勋元杰,由于兵荒马乱,山高水远,和定居邓州的元珍元珠也从此再无音讯相通。


  在陈氏家谱里,还记载着这样一件大事:清同治6年(公元1867年)四月二十四日,天将黑时,捻军将领赖文光率部从“台湾村”经过,突然有一个操着闽南口音的士兵寻至陈家,自我介绍说叫陈阿让,来自台湾阿里山土番陈氏家族,系依那思罗的第六世孙。说起始祖依那思罗马载二子入台的故事,竟与陈氏本族传说丝丝相扣,分毫不爽。陈氏族人遂热情相待,并带领陈阿让至依那思罗墓前进行祭奠。由于军务匆忙,陈阿让来不及停留,来不及述说台湾陈氏族人的更多情状,便又匆匆随军北上了。陈阿让觅亲祭祖的事件,更激起了“台湾村”高山族居民对故乡和亲人的无限思念。

  富有传奇故事的是,台湾高山族依那思罗生的后代分居台湾和大陆,至今已有312年历史。《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载,依那思罗娶岑氏后生有四子,长子陈元珍、四子陈元珠留在大陆,现已传到13代;二子陈元勋、三子陈元杰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黄廷征收台湾时,由依那思罗带回台湾老家诸罗县(今嘉义县)阿里山土番猫地干社,陈元勋改名为思罗邓勋,聚落村改名为“陈厝寮”;陈元杰改名为思罗垦杰,改聚落村名为“陈井寮”,保留了邓州姓名、地名的特征。清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二十四日,台湾高山族人陈阿让曾来这里寻根认宗,他是依那思罗的六世孙、陈元杰的五世孙。



  据《邓州台湾土番垦屯陈氏家乘》载,”该家谱写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依那思罗的七世孙陈道平创编族谱而成。1682年,黄廷奉命率军征收台湾,一部分士兵娶当地高山族姑娘为妻,回归邓州屯垦定居。在邓州城西至冠军古城一带的闽营村(黄廷军人聚居村),有许多具有高山族血统的村民,虽然历经三百多年,大多数人已经中原化,但有的还保留着闽南和台湾高山族人的生活习俗,因而人们称下营村是“台湾村”。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