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和县霞寨镇寨里村有座“兴宗堂”,是周姓子民的重要根源地之一,这里的周姓子孙统称霞山人。从明、清开始,霞山人就迁移、背井离乡远走他乡,四处谋生。有的漂洋过海,历尽风险和艰辛到异国他乡奠基,在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均有霞山人;国内各地霞山人远至新疆、辽宁,近在漳州、厦门,构成了分布散而广的局面。同其他姓氏子孙一样,霞山人也分支到了祖国宝岛台湾,如今旅台周氏霞山人远认“汝南”,近认“霞山”,故土故乡情怀和思念祖宗之情始终念念不忘。
兴宗堂(俗称大祠堂或大宗祖祠),坐乾向巽,背靠双髻梁(俗称双尖山),面朝粗坑林文笔峰(系人造山峰)。兴宗堂周边早在宋朝前便有群姓开垦定居,口传有周、黄、罗(卢)、吕、庄、廖、车等,故地名吕厝埔、罗(卢)厝塘、廖厝井、车厝厅、温厝寨等。兴宗堂(寨里村)原是个周低中高的山丘,俗称“覆鼎金”,先人也取名为霞山或顶寨,附近一个山丘取名为孤鹜山。《平和县地名志》记述,唐朝诗人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一文中有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与孤鹜山、霞山两处自然景观结合,巧与名句暗合。
兴宗堂始建于明朝,经清乾隆18年(1753年)、嘉庆14年(1829年)前后两次维修,具有明代典型的祠堂建筑风格和特色。二进三开间加左右两厢房,深50米,宽22米,占地两亩余,建筑面积一千多平方米。中梁高7米,天井规格长条石铺成,后华台,左右阴巷以鹅蛋石砌成,门面石砌成的门花门鼓、门框和趋虎窗。两侧正面大片石雕,门楼挑梁、石横梁搭建。门砛条石铺成,门前长条石铺埕,堂貌华丽壮观。由于年久失修,屋漏墙破,构件残缺,2003年重修,在兴宗堂重修时,得到旅台宗贤的鼎力支持。
在不断分支外迁的过程中,霞山第十二世孙周继成,第十六世孙周振东、周振西两堂兄弟,第十六世孙周振贵约于1841年前后渡台奠基开辟,至今已167年之久,以周振贵为渡台始祖,在台自成一族,现传至第七代,人口数百人。周振贵,字景祈,生于道光元年岁次辛巳年(1821年),卒于光绪14年(戊子年)。生六子一女:长子家印、次子家禧、三子家元、四子家临、五子家全、六子家简。在台白手起家,门第增光。兄弟每隔一年即回福建参加福州之乡试(科举制)。五兄弟先后以优秀成绩考中秀才及举人,成为会试的跳板,也为朝廷任用官吏创造条件。
在台湾的霞山人,以周振贵次子周家禧的事迹尤为突出。据《霞山周东美族谱》记载:日本出兵台湾,家禧公为筑恒春城发挥才干。
此后,台湾时与英、美、法等各国发生纠纷,清(朝)廷对台湾益加重视,同治十三年以来每年春秋二季福建巡抚分身来台坐镇,殊觉不便,于是光绪十一年乙酉(1885年)将台湾自福建分离独设一省,以刘铭传为巡抚从事建设,家禧公亦蒙迁调台南府,以奉政大夫同知州职位为赤崁楼城之防卫治理而贡献。
周振贵三子周家元被擢任为彰化县县宰。周家随着发展的过程中而在各地兴建住宅。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日本授教、并任日本国道教协会会长的周振贵之孙周兆昌,为编写家族谱而筹谋。因其定居日本四十多年,便由在台北的其侄周书顕当起中、日文翻译。兆昌频繁往返台日之间。并在家乡平和县亲人的全力帮助下,提供了大量急需资料,终于在1988年8月完成编撰印刷《霞山周东美族谱》。
在台奠基的还有高雄县林园乡顶厝村的霞山第十二世“继”字辈之后裔,已有十几代了,人口有400多人。2007年7月25日,在后裔周黄百千村长率团,带着数百亲人的意愿,参观祖祠堂和祭拜先祖。桃园市周洪章、凤山市周树正(周耕民后裔)等旅台宗亲,通过不同的方式先后参观祖祠堂和祭拜先祖。共叙亲情,增进情谊。
黄荣才 周南海 周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