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宗祠文化

柳氏民居简议

2008-10-28 16:09     来源:山西日报     编辑:贺晨曦

 

  柳宗元是我国唐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革新家和文学家。他在文学史上的突出贡献与伟大成就,影响着历史上一代又一代名君贤臣文人志士。宋代封为“文惠侯”,明代被推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出自三晋名门望族河东柳氏世家的柳宗元,在湖南永州有柳宗元纪念馆和柳子庙,广西柳州有柳侯祠和他的衣冠冢,陕西西安市郊有柳宗元墓,而在他的故乡山西,却见不到有关柳宗元的任何踪迹。至于柳宗元的后裔今何在,更是无任何记载,这一切着实令人费解。

  柳氏民居惊人的发现

  柳氏民居位于(太)行(王)屋,历山腹地的沁水县西文兴村。这里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出自太行地,北有鹿台(山)蟠回,高出诸峰,曰:鹿台挺秀;南应王屋,驰奔云矗,倚空向出者,千峰碧苍翠,曰:行屋拱翠;东曲陇鳞,下临大涧,曰:三台左抱;西山隆沃,壮似行而复顾,曰:九冈右环;吾柳氏族世居之。(《一房山记》)。西文兴村是一座始自唐末,河东柳氏世家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如今,该村仍居住着56户人家,220余口人,几乎全为柳姓一族。柳姓人家世守祖训,勿宣门庭,祖祖辈辈生活在祖上遗留下来的高门大户,深宅大院里,世代繁衍生息。且族人岁齿清晰,长幼有序,字讳有章,家规不乱,世代传承。

  近几年来,这个神奇的河东柳氏世代以血缘聚居的千年古村落,引起了众多科研院所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清华大学文物与古建研究院、国家文物局、国家建设部、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山西社科院家谱研究中心等专家学者纷至沓来西文兴古村落对《柳氏宗支图》碑,《河东遗训》《柳氏族谱》以及柳氏墓碑、铭文、家训、门匾题刻等金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探古考证,同时对柳氏谱系名讳进行了科学的考证,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历史性结论:“唐末,始祖自河东徙沁(水)历(山)”(《柳氏宗支图》碑),迄今生活在西文兴古村落深宅大院里的200余口柳氏村民,竟然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一脉同宗后裔。而且柳氏族人世世代代恪守祖训:“耒读为本,族产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门庭,以为文人大(谐音:待)兴者”(《河东遗训》),世代传承。曾经显赫历史的河东世家柳氏名门后人仍扎根于山西故土。而被中国柳学界苦苦寻求的柳宗元后裔居然千年举族隐居在(太)行(王)屋深山,历山腹地的山西沁水西文兴终被发现。这一重大的历史性发现,即刻引起了轰动,为中国柳宗元研究填补了历史空白,为传承柳宗元文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证。2004年9月广西柳州柳宗元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柳宗元研究会向国际柳学界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国际柳学研究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柳宗元后裔在山西沁水西文兴发现,也为三晋名贤柳宗元在山西故土上没有踪迹填补了历史的缺憾。

  柳宗元后裔为何隐居(太)行(王)屋深山

  柳宗元,字子厚,号河东,又称柳柳州,祖籍河东解州(今运城永济)人。唐大历八年(773年)出生在京都长安(今西安市)柳氏老宅亲仁里。他的祖上代有闻人,屡世为官,六代宰相,至唐高宗朝河东柳氏居朝尚书者达二十二人,是河东名门望族。

  据广西柳州地方志《柳宗元图传》记载:随着唐王朝集团内部斗争的日益复杂,柳氏家族也因此受到巨大冲击。高宗朝后期,武则天受宠,王皇后被疏远。作为王皇后的舅父,贞观中曾为中书舍人,高宗朝任过宰相的柳宗元的高祖柳奭,因参与当朝元老重臣谋立皇太子,意见与武则天相忤而遭忌恨,最终被贬黜到边远的广西象州,而后被杀。由于这次变故,使得河东柳氏一族“子孙亡没并尽”(《旧唐书》卷77《柳享传》)。就此,河东柳氏由显赫而一落千丈,失去了世袭门荫的庇佑,柳氏后人从此也只能通过科举踏入仕途。对此,柳宗元曾感慨道:“五六代以来,无为朝士者”。(《与杨京兆凭书》)。

  不过,河东柳氏一族在政治上虽遭败落了,但还保留了“食邑中条道中的十五里”的封地。《柳氏祠堂碑》所谓“中条道中的十五里”,指的就是中条山麓,西通永济,东下太行,横跨王屋的山间腹地。这在古代是一条由河东通往洛阳的商贾官道,同时,中条山延至沁水地属河东郡辖。因此,河东柳氏的中条食邑,也就成为了柳氏一族的避祸之地。

  据广西柳州地方志《柳宗元图传》记:河东柳氏曾有三次因战乱或避祸隐居到此。

  柳宗元在永州期间,常借山水咏诗作赋,以求解忧,成就了他在文学上的伟大成就。同时,在情感方面忧虑最多的是盼望嗣续之事。他曾托书带信,恳请孟容君,“天若不弃先君之德,使有世嗣,或者犹望延命,以及大宥,得归乡闾,立家室,则子道毕矣”。(《寄许京兆孟容书》)。也就是说:只要宪宗皇帝能宽恕他的罪过,便可回归乡闾,娶妻生子,过一般平民的生活。唐元和十年冬,柳宗元终于盼来了昭书进京,本以为宪宗皇帝给予他宽恕,结果是重返贬黜路,远放柳州刺史,其官职虽然是一方地方实职,却远及边僚之乡。

  柳宗元赴柳州上任后,已是体弱身残,未老先衰。不过,柳州刺史是柳州的地方长官,为了实现自己“兴尧舜孔子之道”的人生目标,为当地的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办学堂,大兴孔子之道;开荒种菜,植树造林,打井饮水,鼓励养家禽,解救奴役女婢,大兴尧舜美德。带领百姓实施大胆的革新举措,使柳州人民安居乐业,走向了文明。柳州人民世世代代没有忘记他,一千多年来,柳州人民每年都举行一次重大的祭柳活动,并建有柳侯祠和柳宗元纪念馆。

  也就是在柳州这块土地上,柳宗元终于喜得贵子,名曰:周六。据《柳宗元墓志铭》记,柳宗元生前有两男两女,两女皆幼未成人,两男周六四岁,周七为遗腹子。又据《柳州方志》记:柳宗元托孤刘禹锡,抚养周六,刘禹锡也表示“视为己出”。至于周七下落何方,柳宗元后人如何,也就成为了千古之谜。

  如今,在柳宗元的祖籍河东地的沁水县西文兴村(唐末沁水属河东郡辖)发现了柳宗元后裔。并且有千年金石为证:“留耕(根)中山”“香泛柳下”“河东世泽”“司马第”“行屋拱翠”和《河东遗训》《柳氏族谱》等,这一切无疑告诉我们西文兴村里的柳氏人家与柳宗元的血缘关系。

  柳宗元文化思想在柳氏民居的传承

  柳氏民居是柳宗元后裔世代隐居西文兴古村落的柳氏族人始造、再造和扩建的,以柳氏族人世代聚居的千年古村落遗存。该古村落选址与始建,古民居的维修与扩建,柳氏族人的世代生活与繁衍,使河东名门望族,百世书香柳宗元后裔世世代代在这里创造了以家族为纽带,以中华优秀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先贤始祖柳宗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文化思想以及礼教思想为主线,并且它以不可移动的建筑形式传承后世,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河东柳氏世家风格,又有再现社会历史演变史的独特的柳氏文化。

  从柳氏民居的古村选址来看。典型地传承了柳宗元“大中之道”兼容百家的哲学思想,而且深得易学太极之说,对山川河流的山泽通气天地定位朴素唯物主义的解释,并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沉淀了下来。

  进村的村口是一条峰回路转的古石板道。沿古石道拐弯前行方可才能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光照艺林”的柳氏民居。在古石道的高台之上建有关帝庙、魁星阁、文庙、佛庙、文昌阁和柳氏宗祠。这些祭拜朝圣的古代建筑的存在,正反映出了柳宗元后裔对其先祖哲学思想兼容性的深刻理解,

  从柳氏民居的整体设计方面。严格遵照族训“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的教诲,其风格为外朴内华,与周边自然环境协调,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同时又能体现出柳氏文化的风格,不抄、不搬、自成体系。

  首先在建筑理论和类型、风格方面,力求传承河东柳氏百世书香的家风和先祖柳宗元的文化思想。这对于柳氏后人最具影响力,亲和力和传接力。在文化传播不发达的时代,同时又久居深山,家族文化无疑是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第一个绿色通道。

  柳宗元认为“君子所有游息之物,高明之具,使之清宁平夷,恒若有余,然后理远而事成”。也就是说建庙筑祠修屋,不但要注意到它的自身价值和使用价值,而且更要重视它的社会价值,人伦价值和文化内涵。所以柳氏民居从明永乐四年(1406)开始修建,先后六百余年,建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兼容建造工艺,雕刻艺术,历代名人书法,古训,箴言及家训,诗赋为一体的文人府宅。使柳氏后人世代居住在清静幽雅的文化气氛的乐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而提高柳氏家族的群体素质。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