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宗祠文化

漳州匾额文化

2008-09-27 13:49     来源:闽南日报     编辑:贺晨曦

淮阳世泽匾额

  匾额,又称门额。它的产生,相传缘于中原河洛文化的发展,是华夏文明的一种体现。在古代就有以“匾”来识别万物,以“匾”来区分贵贱尊卑,以“匾”来褒扬良善的习俗。匾额分类多样,闽台宅居匾额的功用则旨在崇功祖德、笃行励志。样式有石刻匾额和木刻匾额及灰制匾额等,一般以长方形为常见,尺寸规格视门面大小而定,醒目端庄,所书墨宝多拜求名家文人题写。匾额特点:意境文采讲究,书法篆刻精湛、内容言简意赅。

  匾史文献记载:“匾额的制作流程是民间综合性技艺的展示,它历经长期的积累与演变,形成了融词赋诗文、书法雕刻、绘画篆印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特点,是中国文辞之美与工艺之美的集大成者。一块优秀的匾额不仅可以令人欣赏到凝练而传神的题词,而且完美地再现了书法家俊逸的书法,同时还雕琢出细致精美图案系列,是语言艺术、书法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的三度审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

  闽台两地的传统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分支,秉承了河洛地区的文化渊源。闽台的匾额文化,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中原河洛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内涵。据《开漳圣王陈元光略传》记载:唐总章二年(669),唐高宗派戍卫翊府左郎将归德将军陈政率子陈元光及府兵58姓3600多人入闽,平定闽粤边陲骚乱。中原将士及其家眷自此扎根在闽南漳州地区安居乐业,世代繁衍,成为漳州各姓氏的开基先祖,他们带来中原的文化和农耕技术,使这处于闽粤间的千古蛮荒之地走向长治久安和初步的繁荣发展,并与中原地区形成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的统一,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漳州府志》)的八闽名邦之一。陈元光逝世后,唐开元四年(716 年)被朝廷晋封“颍川侯”,谥昭烈。宋代时,又封为“广济王、灵著王和成惠王” 。其后裔成为闽南和潮汕地区主要人口成分,并源源不断地向台、港、海南岛和南洋诸地迁徙,造就了“漳江思源怀固始,唐人访祖到闽南”的寻根文化现象。漳州与台湾人民为感其恩德,建庙立祠塑像以祀,尊奉他为“开漳圣王”,成为闽台闽南籍人民所奉的地方守护神。

  树不离根,水不离源,人不忘祖。为崇宗报德、慎宗追远,闽台两地民间尤为重视修建祠堂、续修族谱且十分讲究郡望,以此来标榜自己的姓氏、族望和根源。由于根在河洛,在其所修的祠堂、宗谱中,郡望、堂号都以河洛原郡、县之名为宗,如颍川郡、荥阳郡、弘农郡、陈留郡、颍川堂、弘农堂等,故陈姓堂匾用“颍川世泽”、“颍川衍派”;黄姓用“江夏流芳”;张姓用“清河世泽”、“渔阳惠政”;李姓用“西陇世泽”、“北海名流”;林姓用“西河世泽”、“九牧衍派”……又以“世德流馨”、“世德流芳”、“五马流芳”等,来标榜本家族先人坚忍不拔、刻苦勤奋的优良品习。在东山县铜陵镇张先生家中,笔者看到“清河世泽”的堂匾,配有“西林衍清河世泽,霞饶振铜岛宗支”的对联,该联匾讲述了东山张氏族派系源自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开祖至福建省漳州郡云霄县西林村,又从西林村出祖至广东省饶平县黄冈镇霞饶美,再由霞饶美开支到东山县铜陵古城石笋池池仔顶的历史源流。“源派永甘”匾额系由原四川省政协主席冯元蔚先生所题,以及“源沛启新流绕门前山明水秀,永甘承德露滋庭上桂馥兰香”对联,寄托今天的张氏家族永字辈承源派光祖德本固枝荣,启新流裕子孙源远流长。

  堂号匾额,充分反映了闽台漳州人对河洛血脉衍派的追思、对开漳始祖的怀念、对河洛文化的弘扬,同时也是河洛文化对闽台传统建筑文化的渗透。中原与闽台同宗同祖,血缘相连,尊崇先祖,讲究郡望,重教尚礼,闽台漳州人无时不心系中原,念念不忘“根在河洛”。台湾史籍对台湾居民概述为“台湾之人,中国之人也,而又闽粤之族也。”在台湾,一座座富丽堂皇的祠堂、一块块金光闪闪的郡望堂号匾额,不仅仅是河洛文化在台湾的衍播,移台开基先人对根的思念,更是先民们相濡以沫的结晶。沧海桑田,岁序更替。如今这些都已化作缕缕溯祖追源、寻根释祖之枕和对祖地故土的挚爱之情。匾额已成为台湾同胞认同历史,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祖国的见证和活教材,更是一份珍贵的华夏文化遗产。

  闽台民居匾额是闽台文化的一种标志,其内容除表明姓氏外,大都是表达了福瑞喜庆、吉祥安康、追求幸福、向往美好的憧憬和意愿,如“荷风竹露”、“松月风泉”、“宁静致远”、“安乐桂馥”、“惟书为宝”等,寄寓信念,激励明志,陶冶情操。其表达手法含蓄,用语恰当,意味深长。

  传承河洛文化,弘扬华夏文明。闽台匾额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髓所在,几千年来,她融中华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书法篆刻、建筑艺术为一体,集收藏性、观赏性和艺术性为一身的特殊文化载体。又以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展示了书写者的深厚书法功底,烘托出拥有者的地位和崇尚的文化底蕴,蕴含着文人骚客的艺术创作和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成为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可惜由于历史的变迁以及旧城改造等因素,如今我们已很难看到有文物价值的老匾额了,因而亦显弥足珍贵。

  “以匾研史,可以佐旺;以匾研涛,可得涛眼;以匾学书,可得笔髓。”闽台匾额又因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而成为今天我们研究“河洛文化”、研究“闽台同根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倘若把所见匾额拓片结集,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书法、篆刻精品,对于书法艺术爱好者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欣赏价值,正如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评匾文化所说“眼前景,手中物,千古无人计及。” 徜徉街坊,漫步邻里,犹如走进书法艺术殿堂,令人神情怡然,美不胜收。

  匾额,巧夺天工,充满生活智慧,在民众的生活中广泛流传,因而成为闽台漳州人一种永恒的习尚。

  黄辉全  文/图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