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寻根

清代状元卷“现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2012-06-04 10:29     来源:中新网     编辑:石宏

  中新网上海5月31日电 (记者 陈静)状元们赖以进身的殿试卷子俗称“状元卷”,历来受到重视。记者今日获悉,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份状元卷子。

  据介绍,这位状元是陆肯堂。陆肯堂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苏州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状元,时年只有三十六岁。中状元后,陆肯堂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多数时间都留京为官。陆肯堂工诗文,滂沛闳阔。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朱彝尊、王鸿绪、徐乾学都很推重他。陆肯堂的殿试卷子当时曾得康熙皇帝赞誉:“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三场议论好。”图书馆所藏陆肯堂殿试卷子为卷轴装。前有署名并开具三代宗亲于后,有朱笔标记“第一甲第一名”。卷面字体隽秀,论述条理。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通过国家考试选官用人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突破“世卿世禄”和九品中正等人才制度的弊端,相对平等、公平,堪称最具开创性的选官制度。士子们寒窗苦读,先经县试、府试、院试,取得乡试资格,再通过会试,才能参加皇宫殿试。

  八股文又称“制艺”“时文”,根据“四书五经”命题,限制以一定的格式、体裁、语言、字数作文。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三场,历时九天。如顺治二年(1645年)规定三场考试的内容为:“首场‘四书’三题,‘五经’各四题,士子各占一经……二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乡、会试同。”康熙二年(1663年)曾废八股文,考两场,以策、论、表、判等政策性论文和官场应用文取士。五年后,仍复旧制。殿试一甲三人,为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中国科举史上金榜题名的状元,有名可考者有六百余人,堪称天之骄子。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