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家谱

古人座次的尊卑和堂室制度——从鸿门宴的座次谈起

2008-07-24 09:25     来源:华夏复兴网     编辑:贺晨曦

  我们在京剧里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皇帝或者国君面南背北地端坐在龙案后,大臣们按尊卑次序出场,面朝北一字排开,遥向君主施礼,之后才文东武西两旁侍立。
   

  大臣们北面朝君,一定是以东为上,就是说按官位高低从东往西站定,这样一来,当然总是官位较高的在右,较低的在左,在右也就是在上了,所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说,蔺相如当了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为此,廉颇很不服气。
   

   这种形式,人们都比较熟悉,所以看到古书里写的“北面称臣”一类的文字,也容易理解。
可是看到《史记?项羽本纪》写的鸿门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刘邦)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不太好懂了。怎么回事呢?范增面南背北地坐着,难道他的座位最尊吗?刘邦朝北而坐,好象还不如张良呢。总之,这跟人们从戏里和从故宫金銮殿上得来的印象,对不上号。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在他的名著《日知录》里通过不少史料,归纳出这么一个结论:“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根据顾炎武的说法,我们大致明白了鸿门宴座次的意思。项王东向而坐,以尊者自居,让刘邦北向坐,不把他看成与自己地位匹敌的宾客。司马迁之所以不惜笔墨,一一写出每个人的座次,就是通过项羽对座次的安排,突出表现项羽藐视刘邦,以长自居的骄傲心理。
   

  不过,只理解到这个程度,问题还是没有完全解决:戏台上和故宫金銮殿上表示的是面南背北为尊,怎么又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呢?到底是南面为尊,还是东面为尊呢?
我觉得要想把座次尊卑搞清楚,完全解决上面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对古代的堂室制度有个粗略的了解。
   

  我们阅读《仪礼》,可以知道:古代贵族(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不论住的寝也好,还是祭祀用的庙也好,一般都是堂室结构,也就是说,这种建筑有堂有室。堂和室同建在一个堂基上,堂基根据主人地位的尊卑,有高低的不同,从而台阶多少也有差异。堂和室上面同为一个房顶所覆盖。堂在前,室在后,堂大于室。堂室之间,隔着一堵墙,墙外属堂上,墙里属室内。这堵墙,靠西边有窗(牖),靠东边有户(室门),所谓升堂入室,就是从这户进去。堂东、北、西三面有墙,东墙叫东序,西墙叫西序,南边临廷(院落)大开,形式仿佛今天的戏台。堂的中间,一般有两个大明柱(楹)。荆轲行刺秦王,秦王绕柱逃避,就是这种堂间大柱。堂上不住人,是贵族们议事、行礼、交际的所在。室,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面积也不小。寝室住人,庙室祭祖。一般平民百姓不但没有庙,连住室也不是堂室结构,因而他们接待宾客在寝室,祭祀也在寝室,所谓庶人祭于寝,就指的这种情况说的。

  在堂室中举行礼节活动,大致有两种范围。一种是在室内,一种是在堂上。
   

  先谈第一种。在室内礼节性的座次,最尊的座位是:在西墙前铺席,坐在席上面向东,即所谓东向坐。其次是在北墙前铺张席,面向南而坐。再其次是南墙前席上面向北而坐。最卑的位置是东边面朝西的席位。清代学者凌廷堪在他的礼学名著《礼经释例》就更为确切地提出“室中以东向为尊”的说法。由此可以看出,鸿门宴座次的形式,就属于这种室内礼节活动的形式。项羽、项伯朝东而坐,最尊(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不能让叔父坐在低于自己的位置上);范增朝南而坐,仅次于项氏叔侄的位置;刘邦朝北而坐,又卑于范增;张良面朝西的位置,是在场人中最卑的了。
   

  这种“室中以东向为尊”的方式,在贵族的祭祀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
   

  拿天子的庙堂来说,我们根据东汉学者郑玄的《褅袷志》上记载简述如下:天子祭祖活动是在太祖庙的太室中举行的。神主的位次是太祖,东向,最尊;第二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北即左前方,南向;第三代神主位于太祖东南,即右前方,北向,与第二代神主相对;第四代神主位于第二代之东,南向;第五代神主位于第三代之东,北向,与第四代神主相对;第六代神位在第四代神主之东,北向;第七代神主在第五代之东,南向,与第六代神主相对。主人在东边面向西跪拜。(诸侯五庙,祭祖时神主的排法同上)。太祖居中,太祖左边这列叫昭,右边这列叫穆,这就是所谓昭穆之制。
   

  显然,知道了这种昭穆制度,有助于我们理解鸿门宴上座次的尊卑。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