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姓氏源流

深圳沙井义德堂陈氏

2011-11-24 15:36     来源: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编辑:徐维彬
  沙井原来只是一个村的名字。

  这个村子实在太大了,当地人习惯称它为沙井大村。建国后,这里的穷人翻身做了主人。土改时将沙井大村分成一村、二村、三村、四村4个村,分田时按生产方式和自愿的原则将村民分为农民和蚝民,农民耕田产粮食,蚝民种蚝收水产。合作化时,先后成立了四个农业初级社和四个蚝业初级社,从而奠定了后来沙一、沙二、沙三、沙四、蚝一、蚝二、蚝三、蚝四独立成村的基础。

  沙井大村的主要姓氏是陈姓,其始祖相传是南宋淳熙进士陈朝举。

  据《宝安沙井陈氏族谱汇编》载,沙井义德堂陈氏,先世为洛阳人,后因中原战乱,迁徙到福建侯官,成为当地的望族。陈朝举是北宋庆历进士陈襄的后人,名义,讳孔硕,字朝举,号野望,为南宋进士,特授议政大夫。生于绍兴四年(1131年)正月十五日,终于嘉定六年(1213年),享寿八十岁。原配夫人晏氏,生于绍兴八年(1138年)八月十六日,终于开禧三年(1207年)四月初八日,享寿七十岁。

  他从学朱熹,称为高弟,名扬四海。据《宋史》记载理宗宝庆初,诏求直言,户部郎官张忠恕上书中就提到陈孔硕,说:“当今名流虽已褒显,而搜罗未广,遗才尚多。经明行修如柴中行、陈孔硕、杨简,识高气直如陈宓、徐侨、傅伯成,佥论所推,史笔如李心傅,何惜一官,不俾与闻。”着有《释奠仪礼考正》一卷。

  陈朝举因思念故土,率家人回到祖居地洛阳。在洛阳还未停留多久,金人的马蹄声踏醒人们安居的美梦。陈朝举只得收拾行装,洒泪告别祖宗佳城,率族南行;他们没有回福建侯官,而是随着南迁的移民潮,翻过大庾岭,落籍在南雄珠玑巷。

  为了找到一块宜子孙发展的土地,晚年的陈朝举不顾年老体弱,毅然率族南迁,沿着珠江东岸一直走到珠江三角洲的尽头,在归德场一个叫涌口里(今沙井中学附近)的地方,才停住飘泊的脚步,在此开村立业。他在滨海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锦浪楼,四时八节,就率子孙登楼遥祭北方。他也许会望着滔天的海水,给子孙讲述不少关于洛阳牡丹花的故事,要他们一定记住,洛阳才是自己的家,一定要回去啊!陈朝举的子孙没有完成回家的心愿,倒是一批批的移民迁来,毗邻而居,热了这方土地,直把异乡当故乡。

  陈朝举死后葬在云霖岗(平洋岗)上,俗称乌鸦落平洋,坐甲向庚兼卯酉,经多次修葺,现墓于1999年12月重修,为宝安区文物保护单位。墓堂、享堂等均为灰砂夯成,正中立墓碑一块,为花岗岩石,上刻“宋正议大夫野望陈公诰封夫人晏氏太母之墓”,墓堂两侧各立一块高48厘米,宽28厘米的青石碑记《重修初迁祖野望公墓志》。从墓碑的碑文来看,这是夫妻合葬墓。可是在香港九龙新界青衣岛上还有一座陈朝举的原配夫人晏氏的墓穴,1974年因建设需要迁葬到新界白坭,请香港著名的风水师蔡伯励定针,沙井、燕川、荷坳及茶山各房子孙合力迎奉。也搞不清是原墓还是后人建的衣冠墓?

  陈朝举生三子,长子康道,次子康适,三子康运。

  陈康道,字燕川,号云林,宋处士。潜心笃学,灌园自适,建云林别业,累举孝廉不就。康道生二子:长子安,次子廉。子安生二子:长嗣宗,次荣宗。嗣宗生三子:长友直,次友敬、三友亮。友直由涌口里迁居松岗燕川村,为燕川村立村始祖,后裔分布福永、戴冚、水边围、周山、石桥、新会、惠州。燕川陈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白石下文氏合伙创建义和墟。乾隆嘉庆年间,和文氏合力发展黄松岗墟(今松岗镇)。

  次子康适,宋盐场盐使司,迁居惠州归善县荷坳上准贺村,为荷坳村立村始祖,后裔分布仙人岭、车村、蒲芦围、拔魁围(白灰围)、黄阁坑、沙塘围、麻地头(麻地村)、积谷田、狗仔坎等地。荷坳陈氏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其他姓氏合伙创建横岗墟(今横岗镇),其仙溪支派还创建了龙岗墟(今龙岗镇)。只是到了乾隆年间,客家人大量涌入龙岗,建围定居,创立墟市,也取名为龙岗墟,原来的龙岗旧墟被人们称为上墟。

  三子康运,宋举孝廉,隐居不仕,着有《云溪诗集》行世。康运生子良,子良生二子:长健庵,次顺巷。健巷无子,以友亮为继子。友亮由涌口里迁至龙津孔进坊,为沙井立村始祖。友敬晚年也迁到沙井。顺庵迁往东莞茶山。后裔分布于沙井、积隆、茶山。

  陈友亮生二子:长以熟,次以绩。以勋生赐五。赐五生三子:长山长,次腹堡,三腹伦。山长生汝周。

  陈汝周(1364—1455),字隽俗,明岁贡生,孺人刘氏,生三子:长昂稹、次昂稔、三昂积。是为沙井三大房,俗称:“十代茂开枝蕃丁兴旺”。其为人审天识地理,去涌口,就龙津,接合澜之巨派,拥龙穴奇峰,山川钟毓,人杰地灵。

  陈氏人才辈出。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陈龙佑以《诗经》中举,授官国子监助教,升湖广归州知州,因丁艰未任而卒。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沙井出了三个举人,陈宗熙、陈景辉,还有陈显荣中武举,授镇威将军。

  沙井的陈氏宗祠,乡人称祠堂或义德堂,位于沙三村三巷、四巷之间,与陈朝举的墓遥遥相对。宗祠原貌,经卜择定向,有一定风水气势,前有东来象岭凤岩紫气,后有西照虎门龙穴祥光,坐西北向东南。砖木石结构,五间三进一倒座,硬山尖山式屋顶,緑琉璃瓦覆面,正、垂脊均作博古饰。面阔18.2米,进深55.5米,占地面积1010平方米。前座明间正中辟门,门上石匾“陈氏宗祠”,左右有木匾楹联,“凤集高冈伫看文明天下,龙蟠沙井行将霖雨苍生”。传说联首为明万历年间潘甲第所出,而陈龙佑时仅八岁,对成下联,名震遐迩。传说因对此联而引起潘陈不睦,发生械斗,及开云溪井,破坏风水等,姑且存録。原来的对联为木刻,书体写颜鲁公行楷,参用《争座位》笔法,笔力沉重、雄劲,书写者为清代东莞一陈姓翰林。前座与中座两侧有回廊相贯,中座与后座两侧也有回廊相连。中座后金柱间木构屏风,上悬“义德堂”牌匾。后座前后金柱上各有楹联一副,前联“锦浪流通思祖泽,金鱼袋赐仰宗功”;后联“锦浪楼登思祖泽,金鱼牌赐念祖功”,明间后部供奉祖宗牌位。左侧有横门进出后楼。每栋之南北各有房间一个。地势一座比一座高昂。建造宽敞,布局严谨,阳光空气充沛,各房间在不同时刻里,有阳光照射,俗谓“八卦朝阳”之称也。山墙和后檐墙上部彩绘有山水、花鸟及书法题记。

  宗祠最初建于何年何地,未有稽考。但据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族谱序谓“有南北二宗两祠分峙中央,各据形胜”,北祠即沙井陈氏宗祠,可知当时建祠地点为现址。现有陈氏宗祠于道光年间曾作大规模性重修或扩建。“义德堂”横匾上款题为“道光四年甲申仲夏吉旦”,1932年曾一般性修饰,以供小学校舍之用。现存为清代中后期风格。

  沙井陈氏地处归德盐场,从事制盐业,到了清代中期才改为养蚝,使沙井成为著名的蚝乡。该族还在白石岗旁,创建云林墟,该墟市后来成为新安县西部主要的集市。乾隆年间,增建沙井墟和新墟。另外,在香港新界元朗的水边围、青山子田村和麒麟围等地也有陈朝举的后裔。陈氏自立村沙井、燕川、荷坳三地后,经元、明、清三代,枝繁叶茂,代出名贤,成为新安县一大望族,为古代深港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程建)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