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照新志》记载:“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钱)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
对此,钱文忠介绍,《百家姓》中的姓氏,并不是按照这些姓的人口数量排列的。“赵”是当时的皇姓,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钱镠曾在吴越地区建立吴越国,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贡献,当地人都很感念钱家的恩德,所以“钱”就放在了第二位。至于“孙”,则是吴越王钱弘俶皇后的姓;“李”是当时吴越邻国南唐的国姓。
其实,《百家姓》原本只是姓氏的简单排列,成句后并没有特定意义,但有一些句子后来演变为成语。比如,“乌焦巴弓”是《百家姓》里排在一起的四个姓氏,如今常用来比喻物体被“烧得乌黑”。
甲骨文里就有关于姓氏的记载
其实,在宋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姓氏的专著,最早可追溯至甲骨文时代。目前已出土的甲骨文中,关于姓氏的记载并不少。
战国时期,赵国的史官编写了一部《世本》,主要记载黄帝以来至春秋列国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等。可惜,《世本》原本早已散佚,今人看到的是清代的八种辑本,合称“世本八种”,其中以雷学琪、茆泮林的两种辑本最好。
《百家姓》是“四字经”,西汉时期,有人曾编纂过一部《姓氏急就篇》,除开头外,全文以“三言诗”的形式编排,俗称“姓名三字经”。这部书在宋代以前十分流行,也对《百家姓》的出现产生了巨大影响。
《百家姓》问世之后,后人又先后编写了各种《续百家姓》《增广百家姓》等。而如今人们最常见到的《百家姓》,其实不是宋朝时的原本,而是清代的一部《增广百家姓》。
“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圣神文武,道合陶唐……”这部《皇明千家姓》的编纂时间,估计眼尖的读者能猜出来。明代的皇帝姓朱,该文的第一个姓自然非“朱”莫属了。
“孔师阙党,孟席齐梁;高山詹仰,邹鲁荣昌……”到了清代,康熙皇帝亲自主持编写了一本《御制百家姓》,这部著作也是四言成句,但前两句分别以“孔”“孟”开头,是尊崇儒家的意思。
汉族有《百家姓》,古代的女真族、蒙古族也都有。如《女真字目百家姓》和《蒙古字目百家姓》均以少数民族文字书写而成,但它们并没有流行起来。
·变迁·
从“赵钱孙”到“王李张”
“你老几啊?”回答:“请查姓氏排名榜!”这样的对白常常成为小伙伴们的谈资。据国家统计局工作人员介绍,关于姓氏的统计分析文章是国家统计局人口就业司武洁和杨建春所写,文章数据主要援引自国家统计局负责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数据显示,全国前20大姓氏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周吴徐孙马胡朱郭何罗高林”,前20大姓氏的人口占比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我国常用的前100位的姓氏人口占82.1%,超过200万人以上的姓氏有114个。其中,“最大姓”王姓达到9468万人,占总人口7.1%。
文章称,姓氏在我国东中西地域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姓氏显示出了地域的聚居性和多样性。例如,位于首位的王姓在东部地区占38.3%,中部占26.0%,西部占23.5%,东北部占12.2%。
在我国姓氏人口超过一万的复姓仅有11个,其中位居首位的是欧阳,全国有90.1万人,其次是上官,有7.5万人,第三是皇甫,有5.3万人。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丰富的文化内涵。我国的姓氏来源包括图腾、部落或国家名称、官职、皇帝赐姓以及避难改姓等多类。”华中农业大学民俗社会学教授萧洪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