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姓氏大观

巨姓望族——颍川陈氏

2012-01-04 16:42     来源:义门陈文化研究会     编辑:徐维彬

  党锢解除后,大臣们都纷纷推荐陈寔,朝廷也多次以公相之位相召,但他都推辞了。中平四年(187),陈寔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各地赶来吊祭的有三万多人,大将军何进也遣使出席,为之刊石立碑,谥为文范先生。陈寔共有六个儿子,其中陈纪、陈谌最有贤名。当时人们把他们父子三人并称为“三君”。
第二代:陈纪、陈谌
陈纪(128-199),字元方。以道德知名于世。兄弟友爱,孝养父亲,家中和睦亲善,其家风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陈纪也曾遭到党锢,他在家发奋著作,写成《陈子》一书。党禁解除后,朝廷虽然多次征召,他都拒绝出仕。中平六年(189)灵帝去世,少帝即位,大将军何进再次谋除宦官,辟召智谋之士二十余人,陈纪被举为五官中郎将。但当陈纪应召到达京都洛阳时,形势已发生了大逆转,何进在与宦官的斗争中被杀,长期盘踞宫廷的宦官也被翦除殆尽,但政权却落入了奉召领兵入洛的凉州军阀董卓手中。董卓大量进用党人名士以便获得支持,陈纪被任为侍中,又考虑进一步任其为司徒、尚书令。当时董卓意欲挟持新立的献帝徙都长安,陈纪劝谏董卓应谦远朝政,专精外任,不可擅意徙都。董卓很不高兴,但敬畏陈纪的名望,也无可奈何。陈纪见天下已乱,乃请出为平原相,并且立即赴任。建安初,拜为大鸿胪。四年(199)去世,年七十一。
  陈谌,字季方。与兄长陈纪一样道德品行俱佳,多次同时受到朝廷的辟召。陈寔曾评论他们俩兄弟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即两人难分高下之意。“难兄难弟”的典故也即出于此。陈谌曾任司空掾,可惜很早去世。有子陈忠,字孝先。
第三代:陈群
陈群(?-236),字长文。陈纪子。少时即有杰出的才智。孔融比陈群年长,本来是其父陈纪的朋友,但后来改与陈群作朋友,对陈纪执晚辈礼,陈群也由此显名。初平四年(193)刘备为豫州刺史,辟陈群为别驾。第二年,徐州陶谦病死,陈群谏阻刘备去徐州,刘备不听,果然被袁术、吕布所打败。陈群与父亲陈纪暂时避乱徐州。
建安三年(198)曹操破吕布,辟陈群为掾属,后转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与荀彧、荀攸、钟繇、郭嘉、司马懿等并为曹操帐下的计谋之士。曹丕为魏王太子时,对陈群便很敬重,以朋友之礼相交。延康元年(220)曹丕嗣位为魏王,封陈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及代汉称帝,又进爵颍乡侯,徙尚书令。黄初六年(225)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第二年,文帝病危,遗诏陈群与曹真、司马懿等共同辅政。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为司空,故录尚书事。青龙四年(236),陈群去世,谥靖侯。
  陈群在历史上最大的影响,是根据曹魏政权要争取世家大族支持的要求,于延康元年(220)在吏部尚书任上建议制定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设中正之职以评定各州郡的人才,根据评定列为九品(即九等),作为用人的依据。九品中正制晋以后沿用,至隋始废。这一制度进一步确保了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形成了著名的门阀政治,流风余韵,其所养成之门第观念更是影响深远。史载陈群“在朝无适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对于皇帝的过失都是秘密上书谏阻,不在其他人面前议论皇帝的是非,以致有些官员认为他怕得罪皇帝,不敢说话。正始间编撰《名臣奏议》,朝臣们才从中知道陈群进谏的情况。大家对他的做法和胸襟都很佩服,称颂他是长者。
第四代:陈泰
陈泰(?-260),字玄伯。陈群子。明帝青龙中,除散骑侍郎,嗣父爵。齐王正始中,任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以怀柔政策管治边民,恩威并举。后回朝廷任尚书。嘉平元年(249),高平陵之变,陈泰曾出马为司马懿劝说曹爽归罪罢兵。不久出任雍州刺史,加奋威将军。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升任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诸军事。当时关右雍、凉诸州是魏、蜀交锋的最前线,在关右六七年间,陈泰与郭淮、邓艾等一起曾多次打败蜀国大将姜维,在征战中表现出沉稳勇敢、果于决断的大将之风。甘露元年(256)吴国丞相孙峻入侵,陈泰又任镇军将军,假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击退吴军。以后陈泰官至尚书左仆射。当时人们将陈泰与其父陈群比较,认为在学问造诣、教化天下方面,陈泰不如其父,若论练达世务、建功立业,则还超过他父亲。甘露五年(260)皇帝曹髦被司马昭亲信贾充的部下所杀,司马昭假惺惺地召集大臣们商议解决办法,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能不能找一个地位比他低的人呢?”陈泰回答:“只有找比贾充地位高的,不可能找比他地位低的。”不久陈泰去世,有说是因哀痛呕血而死的。东晋王羲之评价陈泰“垒块有正骨”,意思是说他胸中郁结不平而有刚正的品格。陈泰死后追赠司空,谥穆侯。儿子陈恂、陈温先后嗣爵。魏末咸熙中开建五等,改封陈温为慎子。陈泰这一支系以后名位逐渐衰微。

  陈泰同辈中著名的有陈佐,是陈谌的孙子,官至青州刺史。陈佐的弟弟陈坦,官至廷尉。
  第五代:陈凖陈凖(?-300)陈佐子。早年居乡,有声望。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官至中书令。当时皇后贾南风擅权,皇帝痴愚,诸王虎视眈眈,但由于有大臣张华、裴頠、贾模等人共同辅政,朝野还算安静。元康六年至九年(296-299)氐人齐万年反叛,关中震荡,陈凖多次指斥负责指挥战事的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等雍容骄贵,不任军事,荐举由大将周处、孟观指挥作战。陈凖的意见开始没有得到朝廷的采纳。果然梁王由于私隙忌恨周处,让周处为先锋,却只给少数兵马,又断其后援,致使周处力战而死。后来朝廷接受了陈凖的建议,改派孟观督师征讨齐万年,终于取得了胜利。
永康元年(300)赵王伦发动政变,废杀贾后及其亲党,事后陈凖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不久赵王伦阴谋篡夺皇位,淮南王司马允发兵讨伐,将赵王伦围困在其相国府东宫内。陈凖暗地里支持淮南王,诓骗晋惠帝派人打出督战的令旗白虎幡,以便淮南王名正言顺地攻入赵王府。可是,派去的人半路上却被赵王收买,假传圣旨,诱杀了淮南王。陈凖本有心袒护淮南王允,到头来擎出的白虎幡反而救了赵王伦。赵王伦不知其中缘故,还以为陈凖有功,提升他为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公。不久,陈凖病死,谥号为元。
赵王伦篡夺皇位,自然是大逆不道之事。围绕当时在朝诸大臣的表现,评价也是大不一致。陈凖死后议谥,就有人认为谥号太过了,第二年梁王肜去世议谥的时候,陈凖却又被作为不附伪朝的榜样加以赞扬。这样的争论一直到东晋末年时还在继续。
陈凖的弟弟陈戴、陈徽及从弟陈堪,也都官位显赫。陈戴,一作陈载,早年辟太保掾,后改国子助教。陈徽,任东宫卫队长官太子左卫率,淮南王允讨赵王伦,曾集结东宫兵在宫内响应淮南王。
第六代:陈眕
陈眕,陈凖子。晋惠帝元康初年贾后专政的时候,其外甥贾谧最受骄宠,权势过人,贾谧同时又喜好文学,善为文章,当时洛阳的名门豪族贵游子弟竟相与之结交,石崇、潘岳、陆机、刘琨、左思等二十四个人与之过从最密,号为“二十四友”,陈眕也位居其中。二十四人或为贵戚,或为名门子弟,或本人即为名士。同时,“二十四友”又是一个才士集团,几乎每人皆有相当才气,“二十四友”中的著名文士,几占当时文坛之大半,他们经常在一起宴游题咏,元康六年(296)时的金谷雅集更是蔚为文坛一大盛事。
经过“八王之乱”的几次变异,“二十四友”早就星散,每人的归宿也各不相同。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当时成都王司马颖在邺城以皇太弟、丞相身份遥控朝政,东海王司马越联合陈眕要求晋惠帝免去成都王颖的皇太弟身份,复立惠帝养子司马覃为皇太子,同时护持惠帝御驾北征讨伐成都王颖,讨伐大军在荡阴(今河南汤阴)被成都王击败,惠帝被扣邺城,东海王退回东海,陈眕则奉太子覃退守洛阳。不久,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
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
陈眕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遹的陪读。
  第七代:陈逵
陈逵,字林道。陈眕子。小时就表现出优秀的才干,为人文雅而有风采,以清纯敏睿知名。东晋成帝咸康七年(341)为给事黄门侍郎。穆帝永和五年(349)为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镇戍历阳。征北大将军褚裒北伐,陈逵领军进至寿春。八年(352)中军将军殷浩再度北伐,进军许昌、洛阳,陈逵担任前锋。不断的征战,最终也难以恢复北方故土。陈逵在淮南的时候,京都建康的一些朋友曾共同邀约到位于当涂的牛渚山聚会,由于陈逵谈论事理非常精妙,众人争着想和他辩论,那知陈逵用如意支着面颊,眺望着远处鸡笼山三国古战场只感叹地说了一句:“孙伯符(即孙策)志业不遂!”于是满座的人都谈不下去了。这则故事被记在《世说新语》“豪爽”篇中。陈逵在南渡士人中非常有名,当时人们将他和谢安、谢弈兄弟作比。他也擅长行草,其书法有羲献之风。陈逵袭父爵封为广陵公,死后追赠卫将军。

  第七代:陈世达

陈实的裔孙在颍川定居后,遵循祖德,安定家业,到了东晋,陈实的第七代(属第四子季芳一脉的)裔孙陈世达,在晋朝为官,晋元帝建武元年(317),他随元帝司马睿南下,自江北颍川许昌迁家于吴兴郡(在今浙江临安、余杭、德清西北,兼有江苏宜兴县域)长城县(即今浙江省长兴县)下若里。陈世达历官丞相椽、太子洗马,南来后任江州刺史,出为长城令。他迁家大湖边下若里时曾说,此地山川秀丽,子孙必钟其灵。同时,陈实长子元芳一脉的后代迫于隋乱,也从颍川迁来吴兴郡。使吴兴成为颍川陈实裔孙南迁的第一大聚居地。吴兴陈氏经过240年的生息繁衍,到了陈世达第十一代(陈实第十八代),出了个陈霸先,在梁敬帝太平二年(557)受梁禅位,建立陈朝,称陈武帝。武帝在位三年病薨,因只一子被困北周,由皇兄陈谭先长子临川王继位,先后传三代五皇帝,享国32年。陈宣帝大建五年(573),第六皇子叔明封为宜都王。曾自吴兴下若里迁家宜都县(今湖北宜昌市附近),他先后出任过东扬州(辖今浙江、江西、福建)、南徐州(辖今江苏、安徽)刺史及安右将军等职。陈后主祯明三年(589)陈朝亡于隋,为避隋乱,陈叔明举家迁回吴兴,之后他与第三子铉入福建泉州仙游(今莆田市),居十余年后,被隋文帝召入关中,隋炀帝大业中(605~618),封他为鸿胪少卿。颍川陈氏中世系明确、见诸史册较晚的还有陈茂先,他是陈凖的七世孙,陈寔的十一世孙,东晋安帝时袭封广陵公。义熙九年(413)尚书祠部郎荀伯子上奏说陈凖在赵王之乱中对淮南王遇害负有责任,要求削除陈氏的广陵封国。陈茂先上表自辩,封国得以保存。但这时距东晋灭国也只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大约在刘宋代晋的时候,和其他前朝旧族一样,颍川陈氏一族的封爵承袭才从此断绝。
颍川陈氏由汉末入于魏晋,子孙历十余世贵显,家族地位历三百年而不坠,可说是魏晋间历史最为悠远的世家大族之一。相比而言,所谓王谢之家也只能算是后起之秀了。虽然颍川陈氏主支南迁,但在北朝,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定士族,在历史上首次以朝廷的威权采取法律形式明确制定门阀序列,陈氏也一直列为颍川首姓。

  颍川陈氏南迁入注开发福建

陈氏是中华民族大姓族,居第五位。在人口比重占4、53%,迄今发展到6000多万人口。如加上姓氏演变中,姚、虞、胡、田、袁、孙、陆、车……等人口,在一亿以上。陈氏从太始祖舜帝起繁衍至今一百四十多世了。陈氏为福建第一大姓,均由颍川衍派迁徙入闽。陈氏有悠久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血缘鼻祖舜帝。(公元前233l—2221)周武王克殷纣后,封舜帝后裔妫满于陈,建立陈国,都宛丘(今河南淮阳),满死谥胡公,后人以国为姓,尊陈胡公满为得姓之祖,开山祖。奉舜帝为血缘始祖。陈胡公43代孙汉太丘长陈实字仲弓,谥文范先生,德高望重,名倾天下,史民典范,封为康乐侯,追封颍川侯。尊颍川陈氏始祖。陈胡公60世孙陈朝高祖武皇帝陈霸先字兴国(503—559),梁时任武职,屡立战功,威加四海。受梁禅让,登上帝位,改国号为陈,年号永定。为开国英明贤主。陈霸先在抵御落后势力摧残,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 政治家 和 军事家。

  通过研究,初步弄清了陈氏入闽,与中国人口逐渐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南方拓展传怖的规律相一致。陈氏先祖入闽的主要干、支世系有几十支,他们基本上与历史记载的中国四次大的人口南迁浪潮相符合。

  第一次南迁入注八闽,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晋代——当时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动乱时期,受尽动乱苦难的中原人民,成批地向远离中原的福建等地迁移。西晋中原永嘉之乱,当时中原板荡,"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陈姓入闽最早见诸史料的,为历任散骑侍郎、南海太守陈润,于晋永兴元年(304年)由光州固始县入闽任府尹,居福州乌石山下,为福建陈姓入闽始祖。陈润生六子散居福建各州县繁衍生息。晋盱胎太守陈英第三子玄弼于晋永嘉七年(313年)入闽避乱,居兴化(莆田)。晋永嘉十年(316年)陈野由光州固始迁居新罗(龙岩)。南朝——南朝陈霸先建立陈国后,许多陈姓子孙纷纷入闽为官,见诸记载的.有陈文帝五子晋安王陈伯恭、陈宣帝四子建安王陈叔卿.陈宣帝子南陈叔俭等均留居福建开基,居福州、泉州、建阳等地。隋兵灭陈国后,陈后主之子陈敬台携两弟领兵据永春,为南朝永春派开基之祖。陈朝灭亡后,宜都王陈叔明避居浙江金华,陈叔明五世孙陈兼,在唐玄宗时考中进士,任右补阙。陈兼的长子陈当派下的天湖支系始祖陈邦植后裔,子孙兴旺,广泛分布于现在的闽北武夷山、浦城及浙西龙泉地区。宣都王陈叔明九世孙陈环为为临海县令,避难迁福建泉州仙游县,生六子,第五子陈伯宣隐居江西庐山,嫡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成为江州义门陈氏开基祖。可见,南朝派及江州义门陈氏与福建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关系。(隋炀帝大业十三年,陈迈领泉州兵马镇莆田,首任莆田县令。为陈氏入莆始祖。 迈公后裔有20多个支系,著名的有“十八陈”十八个支脉,遍布莆田仙游地区。)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