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静的巷道,矮旧的瓦房,如今的李巷,虽已有些许残破,但仍是附近居民的重要通道
两个名人两个“姓氏村”
一个住着孔子的后裔,一个是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的族居地
孔里
涵江还有两个特别的姓氏村,住的是一文一武两位影响全国的大人物的后裔。位于涵江宫下的“孔里”聚居着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的后裔。而涵江显应村的“郭庄”,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后裔的族居地。
走访中,在涵江宫下一位居民告诉记者,2001年宫下片区旧城改造后,“孔里”这个地名已经消失了,现在孔家人都住在石坊街。
随后,记者找到孔子第76代孙孔德本,他告诉记者,孔子41代孙孔仲良,在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来莆田任县令,其子孙后来定居于涵江紫璜山,南宋理学家朱熹后认定并命名这里为“阙里”,俗名“孔里”。目前,涵江孔子后人已经发展到81代,原来50多户人家都住在宫下街孔里村。
孔德本说,旧城改造,孔家人被安置在三排套房里,住套房后,族人见面的机会少了。后来有些族人把套房卖掉了,现在这套房里并非全是孔家人。如今与涵江孔家有关的遗迹只剩下正学门、泮池、壁水桥、49级台阶和其中的一块下马碑。
郭庄
涵江白塘镇显应村郭庄自然村也是因姓得名的典型,目前郭庄全村700多人都姓郭,皆为回族。据村里人说,村庄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莆田郭姓基本上都是这里迁出的。
走在郭庄里,不少人家门前都有一副对联,“汾阳世裔尚书门,魏阙名家孝子第”。汾阳指唐代中兴大将郭子仪,他因平定安史之乱,受封汾阳郡王,郭庄人认为自己是郭子仪后人,遂门楣上常写上“汾阳世第”四个大字,以此为豪。
宋元时村里出了三孝子,郭义重、郭道卿、郭廷炜三人,村里还建了三孝子祠。
今年71岁的郭文良说,郭氏三孝子祠前殿和大门坊之间立有宋高宗御赐“双阙”“百官下马”碑,还有一块竖匾写着“绍兴旌表郭氏”。他小时候常到祠堂前玩耍,还能看到陈旧的双阙(“阙”是一种象征性建筑物,铭记官爵、功绩和德行之用)和石碑,可惜如今这些都不见了。
郭文良说,郭庄人都是回族,祖先如何迁徙来此已经不清楚了。他们平时生活习惯也和周围居民没啥差别,不过在葬礼上,郭庄人还是保持逝者裹白布的习俗,与其他地区回族居民一样。另外,每年正月初五,村里人欢聚一堂,并念诵先祖留下的经文,多是教育后代要孝顺、诚信做人等道理,更像是家训,这也是郭庄的特色之一。
【现状】莆姓氏地名分布广如今多杂姓
“姓氏地名分布广泛,有些是村委会,有些是自然村,有些是街道,有些甚至仅是小弄小巷。”莆田市民政局区域地名办主任朱志明说,目前有多少姓氏地名无法统计。以秀屿区笏石镇为例,下辖26个村委会,有8个带有姓氏的村名。仅华东一个村所辖的5个自然村里,就有3个带姓氏的自然村名。
记者从莆田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了解到,根据莆田地名普查材料,以姓氏和郡望命名是莆田地名常见的形式,姓氏地名见证了南迁入莆的中原人的族居分布情况。
许多人看到姓氏地名都会狭义地认为一定是某姓族人的聚居地。事实上,很多姓氏地名早已“名不副实”。
时光更迭,农村姓氏村姓氏已不再单一,城市姓氏人口集中的社区和街道更已无处可寻,族居的盛况也早已成为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