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谱序艺文

刻丛氏族谱序(译文)

2008-10-27 09:19     来源:丛氏家族     编辑:贺晨曦

 

  我们丛氏要想编撰一部《族谱》,难度是很大的。每当提到丛氏,总是追溯到汉武帝时左相金文靖公(金日磾)。再从魏曹丕篡汉,僭号黄初元年,迫害汉代功勋的后裔,丛氏的始祖金氏,因为在汉代官居要职者甚多,不堪忍受其迫害,只有迁居才能避其害说起。金氏一部分从京兆万年(地名)东迁,到晋秦始元年到达不夜(文登古名)丛家岘定居下来,由金姓改为丛姓。到了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金文靖公之四十五代孙先祖丛永,选择著棋山麓之柳林这地方营建茔地,迁葬先祖,从此后代都环葬于此,有碑文记载:自永祖到宣复祖十世当中就有人官武节将军、怀远大将军、武义将军、招勇大将军元帅左监军、胶州副千户、文牟巡海总提领等等,这在思绍祖所撰写的《丛氏姓源考》中也有记载。

  延至世通祖,有子三人:长子士谦,次子士恭,三子俊忠。俊忠生一子实荣。实荣有三子:长子春,次子初,三子康。春因为大儿子丛兰而显贵,得到朝廷封赠为都察院右都御史,他的次子芝,三子葵。丛芝就是我的六世祖,他出任过真定县知县。再向下数如巩昌府通判丛磐,湖州府通判丛砻,上林苑监丞丛硻,信阳州将佐士郎丛棋,交城县县丞丛仲楫等。这些有名望子的先祖在陈恭靖公(陈其学)所撰定的《锡羡堂序》中都已作过详细陈述。延续到曾祖父思选公,在当地堪称宿儒,蜚声文坛。思锦公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思尹公任蒙阴县教谕并署理过县知事。及至崇祯丙子年,先父荫坤中举后获得保举推荐,授任晋江县知县,为政清廉,政绩昭著,身后得人名宦祠,受到当地人民的崇敬,这已是此后的事了。再如崇祯壬午年,大为祖乡试举人高中头名;顺治戍子年,仪凤伯中举;顺治乙未年大为祖又得中两榜。古代有个伯乐,精通相马,他所到之处,良马被选一空,所以有群空冀北之说。如果朝廷要到文登选拔人才,那么文登的人才就如冀北的马群一样要面临空舍的局面了。他的诗艺可与汉未七才子媲美,书法可与东晋二王并论,齐东大地的士人普遍赞誉说,丛氏家族真是人才辈出呀。

  祖辈是如此勤奋有为,为什么轮到我就太不长进,情况大变了呢?我刚三周岁,慈母去世,无兄无妹,八岁就寄养在外祖父家,过着孤苦伶仃的童年生活。十六岁县考取得秀才资格,甲午年成为增生,丁酉年岁考列为一等,等侯升为贡生,癸卯年遗才考受中仅附二等。到乙巳年,家父病故,因殡葬守丧,学业荒疏。丙午年,选贡补廪暂停。我的文章曾两次得到县令的赏识,三次获学政之肯定,但历九个春秋三次落榜。丙辰年到京城办事,恰逢朝廷开特科乡试,准许在入监生员考卷中十五人择优一中,可捐银八十两,即可取得应考资格。这机会好比高高悬挂的香铒,就是神鳌也要垂涎三尺,何况累试而不中者呢!于是向国库交纳了捐银,等候礼部开科,已、午在顺天府两战,依然是三场不利,名落孙山。自甲午至戊午十次科场竟是这样的艰难不得一中啊!最终是吏部铨选,以八品侯选县丞等缺了。

  归来后,即谢绝宾客,闭门教子。丙午年,两个儿子同时考中秀才,心情稍微舒畅。但不到三年结发妻子去世。再过二年,家道衰落,生活发生危机,不得已到万里之外的广东省作幕僚以添补家用。丙子年,从广东回家,三子遹骏已领了批文等候科考,子、卯两科都可参加。辛已年春,三儿媳少亡。令遹骏背着书箱、带着行李结伴到福山县高炉寺读书。给壬午年乡试,打好基础。然而,七月,他却抱病而归,十二月十六日竟抛弃老父而长逝了。五个月后,我继娶的妻子又亡故。唉!我这已到七十的人,回想一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三大不幸我全遭遇了。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事迹与名声可以留给后世的呢?唯独想到我们这一支系,嗣绪微弱,将来祖宗的祭祀传统必难延续,柳林茔先辈所有产业已分给八家轮流主祭。唯感到生活在东关这一支派,人口锐减,家业渐困,“锡羡堂”这一房产本是五世祖封君“都御史”春公分给第二子真定知县——东阳公(丛芝)的遗产;茔地是“东阳公”及曾祖父思选公四世分葬之祖茔,现在因长支大材祖绝嗣,他所遗留的“金家庄”、“河南”两处庄园共十五垧土地,已经用阄分的形式分成三份,各自领去。而有些人仍不满足,又起把共有的“锡羡堂”这一房产卖而瓜分且不说,而对祖茔的例行祭祀事务坐视不管。我虽不才,既为族长,岂能视而不见,任其妄为。因与堂弟可楣、可笃等三方协商,将三子遹骏名下落在春场的菜园卖给本支,成为祖茔的祭田。每年园租陆千文,作为春秋两祭食品香纸的费用。先前四房堂叔著坤与二房堂督浩串联长房螟蛉(义子)叔海坤共同私自把岱坤在河南之庄园典出。现在可以把此庄园卖给原典主,就用这笔钱作为购置春场菜园所需资金。至于可笃与其侄儿作肃均宣而退出祭祀,那就把应得的银两分给他们,并当众由可笃全部领出。关于“锡羡堂”这一份房产,包括前后瓦舍,本支把它买下来,不才我决定无偿提供给我们丛氏的后裔作为祠堂使用,也可用以春秋两祭、逢年过节远道而来的族人住宿之场所。以上这些为什么写在这篇序言中呢?是恐怕日后有不长进的后代违背祖训,再发生盗卖典赊行为。族人可以此为凭告到县衙,追究其不孝的罪责。

  唉!我老了,快要入土的人了。目前生活维艰,物价不稳,家族中门庭衰落,人丁微弱,有关祭祀的事,已经有祭田保证开支,至于续修刑行族谱的事,看来可能要典地卖田而自行筹划了。若不及时整理,完成此举,将来不仅本支人不识本支,而迁徒、流寓外省、州、县的丛氏后裔想知道自己的根源,就更无法查考了。那么,自大汉以来,称“文武世家”的丛氏家族岂不是与一般姓氏一样没落而无闻了吗?但愿此次刑行的族谱能与柳林祖茔、锡羡堂、春场祭田等永为丛氏世代传承之宝器。沧海可变,而此刊及以上产业将永世留存不损,我就是在九泉之下,也感到快慰之至了。上可对高曾祖之教诲而无愧于心了。谨以此为序。

  大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端阳节前三日 丛可植

  (丛仲隅译)

  (原文载《丛氏源谭》第一部195页)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