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名门望族

鉴湖张氏宗祠名人

2008-07-02 08:36     来源:闽台宗祠网     编辑:贺晨曦

明代画家张瑞图

  张瑞图,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

  张瑞图幼负奇气,聪颖过人。万历三十一年,瑞图乡试中举;三十五年,胪唱第三人进士及第,处授翰林院编修,积官少詹事,天启六年(1626)迁礼部侍郎。是年秋,与平湖施凤来同以礼部尚书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崇祯三年(1630),罢官遣归。

  张瑞图落职后隐居故里,悠游林壑,忘情山水,诗书并发,留下大量书法及诗歌作品。所作《村居》、《庵居》六言诗300首为世人传诵,崇祯十七年,卒于家。隆武二年(1646),唐王朱键为其易名“文隐”,并赐葬。墓在青阳霞行村东北,俗称“探花墓”。1956年迁青阳西南塔仔山顶。

  张瑞图其书法以揩书为主,带入行草,既见汉隶书意,北魏笔法,又呈颜王风骨,峻逸劲力,遒丽疏爽,笔势飞劲,顾盼生姿;其草书更趋炉火纯青,雄劲峻快;整幅作品,法度严谨,点画不悖,章法茂密,错落有致。为明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刑侗,米万钟齐名,时人称“刑张米董”,又有“南张北董”之号。

  张瑞图又擅山水画。其画师承效法元黄公望,并参立吴派,颇有声望。作品传世极稀,于今罕见。

  张瑞图著作有《白毫庵内篇》、《白毫庵外篇》。来源:天天中国艺术品网

闽籍客家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张廷发 空军上将

  张廷发,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员,出生在福建省沙县夏茂镇一个客家手工业家庭,幼年在家读了近十年书。1933年,也就是15岁那年,他放下手中书本,与本地20多名青年参加了红军。因为象他这样的“大知识份子”在红军中极少,不久就被提升为排长、团通信主任,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1941年底,他调任八路军129师作战科长,直接在刘、邓首长领导下工作,后又兼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作战处长。1942年6月,一股日军偷袭129师司令部驻地涉县赤岸村,刘、邓首长亲自点名,让这位能征惯战的硬汉子带领警卫连保卫师部。参谋长李达在危急关头嘱咐他:“张廷发,你带警卫连杀出一条血路来,刘、邓首长就在你后面跟着前进,你知道任务有多重?”

   “誓死杀出一条路,保卫刘、邓首长安全转移!”张廷发举起了铁拳,刘、邓首长信任地挥了挥手。

  来犯的是一支由日军专门挑选的精锐人员组成的“挺进队”,专门偷袭八路军首脑机关。张廷发凭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利用黑夜和山地复杂的地形,硬是在敌人台围的“铁桶”圈中撕开了一条血路,掩护刘、邓首长和师部机关安全转移。为确保刘、邓首长的安全,他带领警卫连向相反的方向引诱敌人,让尾追的日军离师部越来越远,保证首长的安全万无一失。他们同日军周旋了三天三夜,当任务完成后,张廷发带着未伤一人,未丢一枪的警卫连回到师部时,刘、邓首长满意地笑了。

  1947年夏,张廷发任桐柏三分区司令员,刘伯承司令亲自安排任务,他指着地图对张廷发说:“千里中原,此处甚为要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演义》里,发生在此处的战事占有很大部分。三分区里,南阳地区有国民党一个师,襄阳地区有一个整编旅,邓县有地方部队12千团,这里可是块硬骨头啊!”

  邓小平拍拍他的肩头说:“你们桐柏军区的工作就是去开辟新区,既要打胜仗,又要占地盘。”

  张廷发手里只有2个团的兵力,面对国民党10万雄兵,他毫不畏惧,在刘、邓首长的直接领导下,用一年多的时间,歼灭了区内国民党军的大部,建立起大片的解放区。1986年12月,中央文献研究室在编辑《邓小平文选》时,查找到1948年8月24日邓小平亲笔写给中央的报告,他在分析了晋冀鲁豫解放区中几十个分区的情况后,专门写道:“……桐柏三分区则从两个团中分散掩护地方工作,集中一个团积极歼击反动武装,结果胜利最多、士气民气最好、发展最大……”,邓小平同志极少用形容词夸赞干部,向中央报告工作而使用了三个“最”来夸奖手下干部的工作,是仅有的一次,由此可见张廷发工作成绩之突出,及邓小平的爱将之意。

  嗣后,刘、邓率二野大军进川,张廷发被作为重要干部留任襄樊地委书记,不久,又调任为二野十一军副军长。1953年空军扩大时,和部队一起进入空军,并担任空军第一副参谋长。1955年,37岁的张廷发被授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军衔,1958年40岁时,又被罗瑞卿和刘亚楼看中,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参谋长,后又晋升为空军副司令,仍兼参谋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空军司令吴法宪投靠林彪集团,林彪更派儿子林立果直接插手空军的指挥权。张廷发作为邓小平的老部下,被打成“罗瑞卿在空军的代理人”,与副司令刘震、成钧及何廷一被打倒、靠边站,被带到空军礼堂批斗多次,在批斗中,甚至被林彪在空军的一伙打断了3根肋骨。后来,张廷发与夫人熊培玉被关押在陕西大荔的沙漠边缘达6年之久。

   “9?13事件”以后,张廷发被第一批接回北京。1973年5月,中央军委宣布恢复张廷发空军副司令职务,后任空军政委。74年以后,江青、王洪文屡屡插手空军。75年,王洪文多次公开讲:“解决空军领导班子,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准备将张廷发再次“打倒”。在“天安门事件”之后的危急关头,叶剑英元帅派“叶办”主任王守江传话给张廷发:“要把部队管起来。”他听懂了叶帅的话,立即从医院出来,每天在空军作战值班室坐镇,指挥和掌握空军的调动。关键的日子里,防止了野心家抓权,张廷发用对党的忠诚保住了空军领导权不被“四人帮”染指。1977年,在一次军委常委会议的餐桌上,邓小平同志端着酒杯来到张廷发面前,告诉军委其他常委;“张廷发是准备第二次被打倒的。”听到老首长这句话,这位身经百战的硬汉子不禁泪流满面。

  在他任空军司令的日子里,他和空军一班人先后组织落实了44个军用机场的开放,和地方合建了20余个机场,还把长期以来空军管民航的体制打破,分出民航,让民航根据国际惯例自主经营。

  1984年2月6-7日,张廷发以空军司令的身份,陪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了梅县,在东山中学,他吟诵着叶帅学生时代的诗作:

  放眼高歌气吐虹,
  也曾拔剑角群雄。
  我来无限兴亡感,
  慰祝苍生乐大同。

  他崇拜叶帅那气贯长虹的胸怀,在他进入空军后,一直在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叶帅直接指挥下,在“文革”和“四人帮”倒行逆施的那些年代,他坚持党性,坚定地站在邓小平、叶帅一边。在叶帅的故乡,他流连忘返。

  在清末中国著名大诗人黄遵宪故居“入境庐”,他陪同酷爱“黄诗”的胡耀邦参观了五步楼、十步阁、七字廊、无壁楼、卧虹榭,来到“息亭”,胡耀邦不禁背出了息亭的名联:

  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
  从五步楼十步阁望百步长江。

  张廷发见总书记兴致很高,就提议在息亭合影留念,总书记欣然同意,叫过随行的广州军区司令尤大忠,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政治局候补委员郝建秀及梅县地委书记,专员在“息亭”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中,总书记坐在石凳上,张廷发站立在旁边,由于亭柱挡住了其它领导,使他位居中间,身穿军大衣,看上去好象四十多岁般雄姿英发。

  张廷发没有想到,他一千多年前的同村老乡“惭愧祖师”潘了拳就在叶帅故乡阴那山灵光寺修道成佛。直到1993年,福建和广东才彼此结上这段千古佛缘。张廷发司令如果知道在梅县与千年老乡失之交臂的憾事,当存“咫尺天涯”之道叹!

  1985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空军司令的张廷发主动提出离休的请求,在党的“十三大”上,他正式退居到中央顾问委员会。如今,八十多岁的老将军依然象以往一样热切地关心家乡的建设,关心客家乡亲,每当在京客籍人士聚会时,只要他有空都会前来参加。近年几次回福建家乡视察时,叮嘱地方领导要努力发展经济,让家乡人民的生活过得更美好。

副军级干部张飞猛

  张飞猛,福建南安人,“文革”前末届初中生,是一个从兵工厂的司炉工成长为博士、兵器工业部第二0二研究所副总工程师、解放军炮兵学院研究所所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大校军衔、副军级干部、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享受者。

  人如其名,他16岁就进入5357厂当上一名又累又苦的司炉工。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以其敏锐的判别能力,坚信高考制度必定会恢复,硬是凭着一股猛劲,毅然走上自学成才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1977年恢复高考,他以初中学历考入华东工程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火炮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回原厂当一名电气助理工程师,1984年又考取南京理工大学火炮与自动武器专业研究生,分别于1987年和1990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在参加工作的三十余年里,他没有过一帆风顺,每当迈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一次次的失败、挫折、不幸都没有让他失去信心,而是更加激励他努力奋进,自强不息,自谓“三十年春秋酸甜苦辣皆有,事事难成事事成令人宽慰”。

  他主要从事军事装备、火炮技术领域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先后任兵器工业部二0二研究所处长、副总工程师等职务,2001年已是46岁的他作为特殊人才被总参特招入伍到解放军炮兵学院,并任研究所所长、学科学术带头人,南京理工大学、炮兵学院武器系统与应用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

  他在各类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自行高炮武器系统精度参数理论》、《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应用》、《炮兵武器装备论证方法》、《炮兵武器装备系统分析》、《信息技术与武器装备》、《装备技术保障指挥学》等六部。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余名。先后负责完成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其中某研究开创了自行高炮武器系统总体理论研究先河,形成了一套新的理论和一部近二十万字专著《自行高炮武器精度参数理论》。某科研成果打破西方国家在该领域对我国的封锁和禁运,解决了火炮总体设计和部队训练的急需,使我国在该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他在军事装备和火炮技术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军队)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多项。由于在本专业领域的颇深造诣和作出的突出贡献,使他荣获国家光华基金奖、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并被遴选为兵器工业总公司“552人才工程”、省“35人才工程”、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省党代会代表,并多次立功授奖。 来源:南安华侨中学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张家坤

  张家坤,福建福州人,1942年2月生,1966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技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声学专业毕业,曾任福建省副省长;1995年10月福建省委常委、副省长;1998年1月福建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2001年12月福建省常务副省长;2003年1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04年12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来源:新华网福建频道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