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家族故事

邱氏父子接力保护 新坡冼庙28副古联失而复得

2008-10-29 14:16     来源:海口晚报     编辑:贺晨曦

 

  海口晚报网10月29日讯(记者 曾纪祯)

  10月17日上午,海口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主办的冼夫人文化研讨会上,海南文博专家邱达民给来自粤、琼两地的30多位专家一个惊喜:他在发言中介绍28副古联,这28副古联是失落多年、鲜为人知的冼庙楹联,是十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海口市新坡镇的冼夫人庙(现冼夫人纪念馆前身)原有清人创作书写的楹联30副。该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30副楹联随之消失。而后近半个世纪未闻音讯,如今竟有28副出现在研讨会上,专家们又惊又喜。

  历浩劫,冼庙拆毁古联失

  1400多年来,冼夫人一直受到粤、琼两地人民的敬仰和崇拜。人们建庙纪念和祭祀她,海南50多座纪念庙,以新坡镇的冼夫人庙(即冼夫人纪念馆)规模、名气最大。该庙的前身是梁沙婆祖庙,座落于梁沙村村口前面的“芬丛萌地”,由明代进士梁云龙建于明万历30年。建成后香火鼎盛,吸引方圆上百里的民众祭拜。到了清康熙年间,由村中梁氏宗亲邀集地方父老商定,将该庙迁至现址梁沙坡龙盘多源地,相传为冼夫人同丈夫冯宝当年跑马选址安营扎寨之地,以方便四方民众祭拜。经过几次扩建,形成了三进两拜亭、南北横廊的四合院式建筑。成为海南规模最大、在岭南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也很有影响的冼庙。全庙共有古楹联30副,是冼庙人文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运动,该庙未能幸免而拆毁,30副楹联亦随之荡然无存。

  相传,这30副楹联为清代进士(一说为状元,待考)林鸿年所撰,堪称对联中的精品,是庙宇文化的珍贵遗产。原冼庙毁殁20多年后,梁氏后人牵头在旧址重建,而后又经社会各界鼎助扩建,形成了目前占地8000多平方米、殿阁一体的建筑群,更名冼夫人纪念馆。但是原有楹联未能恢复,至今仍告阙如。

  护古联,薪火相传写传奇

  邱达民的父亲邱世森是新坡镇一名小学教师,数十年潜心国学,十分关心文化遗产的保护。他时常进冼庙游览,尤其喜欢观赏前人撰写的楹联,研究书艺和内涵。后来还带上圆珠笔和练习本,将30副楹联抄录下来,在家里细细欣赏,反复诵读,烂熟于心。

  “文革”期间,邱家被抄。红卫兵搜出邱老师抄录古联的练习本,当作“四旧”扔进火堆,烧为灰烬。邱老先生却始终认为传统文化是华夏民族的宝贵财富,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都要珍惜、继承和保护,时常以圣贤的教诲自励。

  1977年,恢复高考的喜讯令国人振奋。邱老先生欢欣鼓舞,对儿子说:“文化教育的春天回来了!”他把一小叠稿纸交给达民,叮嘱他悉心保存。纸上是邱老先生凭记忆重新抄写的30副古联。几十年来,邱达民始终没有忘记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牢牢记住父亲说的话。

  几个月后,邱世森病逝。邱达民把写着冼庙楹联的稿纸放在家中一个隐秘的地方。此后多年,几经搬家,不慎丢失了其中一张,这张纸上写着的两副楹联随之丢失。未能圆满完成先父的遗愿、完整保存30副楹联,邱达民憾极,痛极。

  作评注,文化传承续新篇

  邱达民从小受乃父教诲,培养了喜爱和钻研国学的精神。2007年退休后,他着手编修家谱,重新整理父亲的遗物,又看到了父亲生前格外珍视的冼庙楹联。他反复研读这些楹联,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查阅辞书,研读典籍,踏访遗址,搜集民间传说和地方掌故,在此基础上细加评注,写成了《冼庙联话》。

  《冼庙联话》第一联是“始而事梁终而事唐忠勇著于世代,贵不以夫显不以子巾帼见有几人。”邱达民说字解词,考证史实,从形式的艺术美、内涵的思想性等方面对全联作了评析。

  “马上挥师用兵非好战,麾下决策施政本行仁。”“维持一统,绥靖南越炳竹帛;捍卫九郡,砥柱中流洗汗青。”“挽狂澜,扶社稷,懿风佼佼谁与匹?照青史,光华邦,坤德浩浩古无双。”……28副古联,邱达民都一一作了精当的注释和中肯的评析。

  劫尽古联在,世和翰墨香。邱达民的学术成果获得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冼庙联话》选入由市地方史志办编辑的冼夫人研究文集,该书即将出版。与会专家在讨论中表达了这样的期望:让28副楹联重返新坡镇冼夫人庙,供游人欣赏。邱氏父子薪火相传、保护冼庙楹联,为冼夫人文化研究作出了贡献,留下了佳话。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