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家族故事

新一代“乔致庸”武汉三镇打江山

2008-09-03 09:59     来源:三晋都市报     编辑:贺晨曦

 

   未来屹立在长江岸边的晋商大厦

 

  2007年秋,一座晋商大院风格的三星级会所,在寸土寸金的武汉市江岸区五福路上落成。无论馆外檐下夜夜亮起的红灯笼,还是商会活动时门前成排停放的“鄂”牌轿车,无一不让在这里住了几十年的“老汉口”们蓦然意识到,原先只在电视中看到过的晋商,正在以另一种更为逼真的方式,走进他们的视野,在他们的身边落地生根。

  事实上,当越来越多武汉人发现“晋商来了”的时候,这群人已经在当地打拼了多年。他们像当年的“乔致庸”们一样,以独有的姿态和气势,沉稳而激进地超越着自我也超越着过往。在长江汉水交汇的地方,一群远离家乡的山西商人,正结伴崛起!

  袜子经济,平遥人勇闯汉正街

  行走在商铺云集的武汉汉正街上,听到平遥方言的几率之高,相信会令所有初到此处的山西人吃惊。对大多数山西人来说,“汉正街”是一部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的名字。但在许多平遥人看来,它却具体到是家人寄来的汇款,生动到是亲朋打回的长途电话。

  目前在湖北省的40万山西人中,直接经商的有两万多人,其中一万多人分布在武汉市。若再具体下去,那便是,在武汉市的一万多人中,有5400多人在汉正街。而这些人,全部来自平遥。

  汉正街所在的汉口,扼长江、汉水两大水道咽喉,明清时便是天下商贾聚集之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正如日中天的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联手,在这里建起当地最早最大也最气派的会馆“山陕会馆”,当地人称“西关帝庙”。会馆在当地影响极大,以至附近地段随之易名“关帝街”。如今的汉正街博物馆内,两块字迹斑驳的“山陕会馆”界碑,便是盛极一时的老晋商在这块商家必争之地上留下的最后一抹痕迹。当那段曾经恢宏的晋商湖北史遥远陌生得几近传说,从当年的晋商故里走来了一群市场经济赶潮人。

  最初来武汉做生意的平遥人,几乎都与袜子有关。上世纪80年代,平遥出现一大批生产袜子的家庭小作坊,陆续有人背着自家纺织的袜子到武汉谋生,因为生意好做,之后多年,由亲及友,由一及十,这支队伍迅速扩容,以杜家庄和宁固镇尤为集中。杜家庄乡苏家堡村共有500多户2000多人,在汉正街经商的便有五六百人。而他们的经营范围,经历多年演革,一步步扩展至从义乌等地批发的袜子、服装、鞋类及各种针织品。年贸易额达一亿元左右,占整个汉正街总贸易量的1.2%。

  汉正街上平遥人最集中的地方,莫过万商白马商城。偌大的商城内,一二层的商铺摊位十之八九是平遥人在经营。37岁的韩永峰来自平遥县滩头村。家族中最早来汉正街的是他的堂弟,帮老乡守摊的堂弟回乡探亲时,又带出他们夫妻二人。如今他和堂弟合伙的袜子内衣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除在商城大门一侧有一间位置绝佳的底商外,他们还顺便经营着过道对面一间生意同样不错的内衣店。24岁的张霞7年前从平遥县苏封村来汉正街帮人守摊,两年前回乡结婚后,与丈夫重返汉正街,开起一家属于自己的内衣店。虽然位置有点偏,却也“比在家强得多”。

  2005年,平遥县政府投资40多万元在汉口成立平遥商会,成为北方地区在这里建起的第一家地域性商会。而上世纪80年代最早一批平遥商人带来这里的孩子们,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有的已经接过父辈衣钵,在汉正街上支起了自己的摊位。有一点像是当年执著于“顶上功夫”的温州人,从“脚下生意”做起的平遥人,就这样,在远离家乡的汉正街上打拼着、扩张着,星星点点,传承着一个古老商帮最原始的商业基因。

  资源互补,荆楚崛起晋商中坚

  小小的袜子造就了改革开放后在湖北的第一批晋商,而之后成为湖北晋商中坚力量的,却是他们完全陌生的另外一群人。

  因为改革开放和晋鄂两省间天然的资源互补,属于这群人的更大的成功,其实是迟早之间的必然。湖北是缺煤大省,年耗煤量的95%要靠从外省调入,而山西又是著名的“煤都”,两省经济互补性之强有目共睹。因此只比平遥袜商稍晚一步,一批嗅觉敏锐的新晋商开始游走在晋鄂两地之间,做着与煤有关的生意,在推动两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成功地进行着自己的资本积累,一跃成为湖北晋商中的翘楚。

  当地公认的说法是,这批晋商大致可分为三部分:祖籍山西,父母系南下干部,自幼在湖北生活长大的山西湖北人;改革开放后前来湖北创业的山西人;与山西有着各种渊源和有山西情结的外省人。

  45岁的武汉人和集团掌门人王耿,祖籍山西汾阳,父亲是南下干部,其本人生在武汉长在武汉学在武汉。王耿上世纪末开始创办经济实体,如今他身后的武汉人和集团,广泛涉足钢铁、煤焦、房地产等业务,发展十分强势。2007年,该集团以60亿资产排在“全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02位,王耿本人则上了胡润富豪榜,并被评为该年度“湖北十大经济风云人物”;河津人范永康当兵后留在武汉,由他出任总裁的武汉中原实业集团,亦是房产开发、工程建设、黄金饰品加工零售和宾馆酒店、医院等多业并举,系当地军队和地方优秀企业;本世纪初赴武汉发展的太原人郭纪平,其名下的宝海物贸公司,和王耿的人和集团一起,每年为武钢供应着数百万吨的焦炭,保证了武钢的原材料供应;祖籍山东的武汉人刘汉平,十八九岁起便在晋鄂两地间往返做着煤炭生意,早已从心底里将山西视为第二故乡,他本人也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晋商圈子。如今其名下的武汉生资燃料公司,为湖北各大火力发电厂提供电煤,供应量占到全部民企供应量的20%……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政府与商人间起桥梁作用的商会组织出现便成为必然。2006年9月2日,湖北晋商联合会在距“山陕会馆”旧址不远处的江岸区五福路成立。会员企业除太钢集团、汾酒集团、澳瑞特、榆次液压有限公司等省内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外,其余多是在煤炭、钢铁等行业打拼多年,资产雄厚的晋籍在汉民营企业家。商会成立不久,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大中型会员企业便达50家,涉及房地产、煤炭、钢材、酒店、路桥、医药、化工、食品等十多个行业,运营着近300亿元的民间资本。

  可以说,在这个商会的每一个成员背后,几乎都有一个与山西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企业,和一支数字可观的民间资本。

  商会搭桥,联手打造投资航母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抱愧山西》一文中指出,旧时山西商人能快速地打开大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可归结为其结队成帮的群体行为,而不是偷偷摸摸的个人冒险。“一批又一批的所谓‘联号’,或是兄弟,或是父子,或是朋友,或是乡邻,组合成一个有分有合、互通有无的集团势力,大模大样地铺展开去,不仅气势压人,而且呼应灵活、左右逢源,成一种商业大气候……”

  湖北晋商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爱庆亦认为,孤立的一个企业很难成大事情,而且也很难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而商会出面搭桥,把大企业团结在一起,能够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商会成立不久,由几家核心会员企业融资的实体湖北晋商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试水。运营的几个项目个个堪称“大手笔”:两个中心 (武汉阳逻煤炭物流中心、华中钢铁物流中心)、一个园区(湖北晋商工业园区)、一座大厦(武汉晋商商务区)。几个项目总投资额将超过100亿元,建成后直接产生经济效益1000亿元。

  据张爱庆副会长介绍,晋商投资公司目前运营的阳逻煤炭物流中心项目,计划总投资4亿多元,占地800亩,项目建成后,将是湖北省最大的集储存、洗癣配送、电子交易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煤炭物流中心,一年可为湖北提供超1000万吨的煤炭资源,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湖北省煤炭储备问题,同时还能缓解江苏、上海、浙江等地区的用煤压力。该项目已列入湖北拾十一五”发展规划。

  紧邻“阳逻煤炭物流中心”的“华中钢铁物流中心”项目,征地面积3000亩,项目总投资32亿元,建成后将成为中部最大的钢铁物流中心,年吞吐量可达12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其强大的电子商务平台,将引领华中钢铁物流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换,该项目已被武汉市物流规划确立为“三个现代化大型多功能物流中心”之一,并被中国钢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定为国家级实验基地。目前,该项目一期征地1170亩已基本完成,并进入拆迁程序。

  湖北晋商工业园项目的定位,则为武汉及华中地区的区域性综合机电园区、武汉市现代化机电产业生产基地、跨国企业全球采购基地、华中重要的机电行业集散地。园区建成后,太钢、太重等省内老牌国企即将进驻,澳瑞特、大寨核桃露等企业也将前来设厂。

  正在筹建中的晋商大厦,毗邻武汉长江二桥,坐拥汉口江滩一线黄金地段,建成后将是一个集高端写字楼、酒店、商贸、住宅等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档商务性建筑。全部项目建设投资计划在 年内完成,总投资20亿元。大厦建成后,将以崭新的高度成为武汉市的新地标。

  打造品牌,创新发展反哺家乡

  曾经“纵横天下五百年,跨越欧亚三万里”的晋商,与其说是一个商帮,不如说更是一种信念、一种文化。重塑晋商辉煌,仅靠财富的堆砌,亦不过是空中楼阁。年轻的湖北晋商们,似乎对晋商文化有着分外深刻的认知,并深谙“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晋商之道。“晋商”,是他们人在异乡因而倍加懂得珍惜和追寻的品牌。

  商会会长,武汉人和集团老总王耿原是地道的晋商后人。至今山西省城商业街柳巷仍可找到其祖父王子谦的塑像,与其名下百年老字号同成信绸布庄分号的旧址。他的父辈亦个个接受过高等教育,伯父还做过天津银行的行长。在王耿看来,晋商的本质是文化,晋商重新崛起,必须借助“文化的力量”。

  位于五福路上的晋商会所,已在处处体现这一理念。商会成立之初,他们便制订了诚信公约,建立了会员诚信考核管理机制。要求会员企业保持晋商诚信,共同抵制欺诈。他们注重会员的学习和素质提高,商会不定期举办各种知识讲座,开办了内容品位兼顾的《湖北晋商报》和湖北晋商网。就连会所内的三星级宾馆,也在注重实用的同时,着意采纳了典型的山西明清建筑风格:青砖外墙、雕龙照壁、木制窗棂……进入大堂,两只硕大的瓷坛上红纸黑字,一曰“醋”,一曰“酒”。醋是清徐醋,酒是杏花村。据说,装修完工后,这里还将请进关公像和大槐树……在异乡,他们不错过一个细节,向人们展示着家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激励山西学子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山西,湖北晋商联合会专门设立了“晋商奖助学金”,向在武汉高校就读的山西学子颁发奖学金和助学金。

  4月27日,“晋商创新发展论坛”在湖北晋商联合会大力协助下成功举办。在论坛发言时,商会会长王耿表示,在湖北发展的晋商游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将山西的大型企业引入湖北的同时,希望能在山西寻找好的项目,回来投资,反哺家乡,回报桑梓。他呼吁各地晋商,树立大晋商意识,以国际化眼光高瞻全局,注重产业创新,广结晋商友,齐聚商帮力,打造晋商品牌,助力中部崛起。

  在江汉岸边、黄鹤楼脚下激情飞扬着的山西商人们知道,虽然“昔人已乘黄鹤去”,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惆怅失落却不必有。物非人亦非。对今天的山西商人来说,明清晋商创下的辉煌仍然是一个高度。前人的卓绝无法复制,但却从不拒绝后来者的超越。

  本报记者翟少颖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