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悄悄地褪掉孔子神圣的外衣,一时间引发全国轰轰烈烈的孔子热和国学热。在2558年的历史中,孔氏家族经历了枯荣的轮回,如今自发地重新回到“繁荣”的轨道上。
史记
最后一代贵族权杖的享有者
孔子之后,7世单传,到第8世开始繁衍,宗支逐渐旺盛起来。随着后裔的不断繁衍,为数益众,为便于管理,孔氏家族内部建立了一整套组织系统。最初曾分为“五位”,后又分为“十二派”,到明清两代,发展到高峰时期,又增为60户。如:大宗户、道沟户、终吉户、栗园户、泗北户等等。孔子的家乡在曲阜,对于所有迁居外地的孔氏族人,均称作“流寓户”。孔氏的流寓户经过多年来的迁徙,已遍及海内外。衍圣公是孔子的嫡系后裔,世袭公爵,在家族中是大宗;其余旁系等则为小宗。这个封号经历了宋、金、元、明、清、民国,延续了31代,历时近千年。最后一代衍圣公是77代孔德成。1920年,由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他刚过百天不久就袭封爵位。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将他的衍圣公封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受特任官待遇,并在南京举行了就职宣誓仪式。从此,结束了衍圣公封号代代相传近千年的历史。
两千余年历史中,只有三位孔子嫡传离开过曲阜孔府,最近的就是这位了。孔德成现居台湾,做了九年的“考试院长”,又担任过“总统府资政”,不过更多的时间是在台湾大学授课,以学问名世。
据说,蒋介石离开大陆后,特意带走了三个人,其中就有孔德成。1935年,在蒋亲自观礼的高规格仪式中,孔德成“宣誓就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年底日军入侵山东鲁南,蒋命令国民党第二十师师长孙桐萱,率部护送孔德成夫妇离开孔府,前往武汉。在武汉,孔德成发表了抗日宣言。后武汉陷落,又转往重庆,被安排到这个战时“陪都”里。蒋特在歌乐山为其修建了奉祀官府,并且让他参加国民党参政会。抗战胜利后的内战时期,他也不忘把孔德成带到太平洋上的那个海岛之上。
内孔外孔乃世仇
在孔氏宗族史上,非圣裔的孔氏,希图优免地方差徭,享受特权,常常想方设法混入圣裔,引发多起伪孔冒宗现象。五代时期发生的“孔末之乱”就是最严重的一次。
《天下第一家》一书中记载,孔家传至42代孔光嗣,当时兵荒马乱,孔府又远离朝廷,断了恩赏,孔光嗣仅靠做泗水令支撑门面。当时有一个叫刘末的小角色,进孔府当个洒扫户,很快平步青云,改姓孔。真的是人如其名,孔末真的给孔氏家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末日,竟然在梁太祖乾化三年(公元913年)的一天夜里杀死孔光嗣,还想斩草除根,连同孔光嗣的独生子孔仁玉一同杀死。
恰巧,当时孔仁玉去乳母张妈妈家没有回来,孔末追至张妈妈家。张妈妈有个儿子和孔仁玉年龄相仿,而且两个孩子都是秃子。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掉包的故事自然而然地铭刻在历史舞台上。张妈妈给自己的儿子穿上孔仁玉的衣服冒充孔仁玉,结果被孔末杀死。此后,孔末便以孔子后裔自居。
劫后余生的孔仁玉铭记复仇的重要使命,勤奋好学,发愤读书,终于在17年后赴京赶考,被朝廷授以太学生。结局当然是明了的,孔仁玉向后唐明宗奏明事情真相,孔末被吊于南城外杆子上,刮骨熬油点天灯至死,孔仁玉承袭孔府爵位,也被称为中兴祖。从此,孔子后裔称为内孔,而孔末之后称为外孔。孔氏家族多了一个世仇——孔末及其后代,同时也多了一个世好——张氏。
南宗嫡传仁礼让爵
宋金时期,南北对峙,由于社会剧烈动荡,“衍圣公”出现了南宗与北宗之分。
此事始于南宗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由于宋、金连年作战,中原被金人占据,南宋迁都临安。当时的孔子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率部分族人随皇帝高宗南渡,定居于浙江衢州,继续袭封衍圣公,是为南宗。与此同时,伪齐刘豫政权封端友弟端操的次子孔璠为衍圣公;孔璠三子孔揌的儿子孔元措又被金人封为衍圣公,从而出现了南北两地的孔氏子孙,分别在三个敌对的朝廷任职的情况。
元统一中国后,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南宗孔子53代孙、衍圣公孔洙以“曲阜子孙守护先茔有功于祖”为由,让爵位于曲阜(北宗)的孔氏,受到朝廷的嘉许,并为此做了一系列工作,明确要求南宗的孔氏子孙必须严格遵守官订家规,如有起而争论者,将会治以“不忠不孝”的重罪。从此结束了南北两宗并存的局面。
湖北后人
从未想过有2558年
口述者:孔令琴,23岁,湖北十堰市人,武汉大学英语系大四学生,听长辈们说自己是孔子第76代传人。
我们村姓孔的人家也就十几户,至少在我太爷爷辈就在那里居住了,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家谱。我父亲叫孔祥龙,在我小时候,他就告诉我老祖宗孔子的老家在山东,孔孟是一家,还让我牢记自己前后的十个字派是“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我们那里的人都说我们的字派很重要,是孔子自己排下来的,后人都要按这个来取名。
我的父辈、祖辈已经不太清楚代数问题了,76代也只是估算。记得我高中时的校长带我们英语课,第一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出我是孔子的第76代传人,还称赞我了不起,鼓励我好好学习。
真切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身份后,突然感觉自己一下子聪明多了,变得更有知识、更有文化了。想想老祖宗可是教育家、政治家,多少会遗传点文化基因给我们后人吧!有时也觉得心理上有点优势了,好像社会上的人还蛮崇拜自己的,呵呵。同学们还会就孔子后人这个话题跟我开开玩笑,有的还问:“孔令辉是你什么人啊?”我也“理直气壮”地回答:“是我哥!”
尽管现在《论语》热,但我只在中学课本里接触过《论语》,总觉得离自己太遥远了,也不是特别感兴趣。
补记:采访结束后,我问孔令琴 “知道今年是孔子诞辰2558周年吗?”她顿了顿,说:“啊,都这么长时间了?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
三孔
孔府、孔庙、孔林
孔子殁后,后人在其故地建庙祀奉,孔庙、孔府与孔氏墓地孔林合称“三孔”。在过去,孔林、孔庙都属于孔府,“三孔”由孔府统一管理。孔府及其所属的孔林、孔庙,已作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外开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三孔”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孔府又称衍圣公府,当地俗称“公府”,是在1055年正式建造的。当时稳宗下令将孔子46代嫡孙孔宗愿的封号由“文宣公”改为“衍圣公”,并正式建府,世代袭封。
孔庙是中国历代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孔子逝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78年,不过当时孔庙的规模很小,只有庙屋三间。今天的孔庙,是经过明(公元1368-1644年)清两代重修和扩建的,它的建筑仿皇宫式样,共分九进庭院。历代皇帝们或派官员或亲去孔庙祭祀,清代(公元1644-1911年)乾隆皇帝就曾八次到过孔庙拜谒。
孔林位于曲阜城北一公里处,也叫“至圣林”,是中国绵延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地。史书记载,“孔子死,葬鲁城北泗上”。以后,孔子的儿子和孙子都葬在这里。西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孔子及其后裔备受尊崇,孔林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到明朝时孔林已有1800亩地,到清朝康熙时更扩大到3000亩。二千多年来,孔子后裔和孔子族人的埋葬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孔林有坟墓十万多座。
修谱者
孔子后裔集聚地渐渐成为历史
长江商报:《孔子世家谱》的编纂情况如何了?
孔德墉:预计明年完稿,等到2009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暨孔子诞辰2560年,我们会正式出版这套家谱,到时候还会搞个首发式活动,以进一步提高孔子后人的凝聚力。
长江商报:都说孔子家族作为“第一贵族世家”,家谱堪称世界之最,最长久,最完整。您觉得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孔德墉:繁衍太多了,太复杂了,2500多年没断过代。就是在曲阜本地,由于历代流行过继,即使是衍圣公也有这种情况。家谱先后大修了4次,前三次仅限于曲阜本地后人,到了1930年代,我堂兄孔德成在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用了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收集了一批支谱,编撰了7年才完成,首次把家谱修成了“全国谱”。如今又过了70年了,留存的支谱越来越少,各支系的断代现象严重,我们想修“全球谱”,用了8年时间来收集资料,还常常感到非常艰难,很难梳理世系关系。
长江商报:现在你们还很注重内孔外孔之别吗?会不会有外孔的后人,特别是孔末的后人,不明情况,向您提出要入谱的要求?
孔德墉:辨清后人是不是真正的孔子后裔,这是孔家人修谱的传统,原则上的确只有孔子的后代才能入谱,但由于历史资料的缺乏,存在很多疑难问题,大量后人提供的身世情况有误或不清楚,是经不起深究的。孔末后人的几处居住地很清楚,原地的人不会找我们要入谱,但跑到外地的就难说了。
长江商报:听说现在在曲阜,很多出租车司机为了“显示”自己诚信,80%都改姓孔了。您是从曲阜走出来的,您如何看待别人借用的这个假身份和自己的孔子直系后人的真身份?
孔德墉:的确,改姓孔,信誉度提高了,打着自己是正宗传人的旗号,更好招揽生意了。我自己是曲阜本地后裔,但从来不觉得自己就高人一等,其实外出的子孙比留守曲阜的几乎要多近10倍,而且贡献、成就更大。我们都是一颗树上的,都是同根的后代,如果现在还以曲阜为中心,认为子孙地位因地域有别,会影响团结和凝聚力的。另外,我很反对在名片上注明自己是孔子多少代孙,把这个当自己的头衔没有必要吧,这个和工作有什么关系呢?我看纯粹是哗众取宠,没意思得很。想想以前,咱老祖宗被打倒的时候,有谁敢这样做?
长江商报:我在以前的采访中得知邹姓与孔姓是同源。像邹姓这样类似的、与孔姓有渊源的姓氏还有哪些呢?
孔德墉:嗯,还有种说法是“孔颜曾孟”四姓一家,孔、孟、曾这三姓是共同一套字派的,不过这个我们还没有具体研究过。我们现在收录的信息条目比以前详细多了,有个人履历、学历、婚姻状况等等,特别是女儿女婿也入谱,这样可以看出与孔姓有关系的许多外姓了。像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茅盾就是孔家女儿孔德沚的丈夫,我们孔家的女婿同样也不乏名人啊。
长江商报:山东的曲阜、浙江的衢州因有官庙和家庙而名扬四海,据说上海的青浦孔宅因孔子的衣冠墓而受人关注,不过这个不广为人知吧?.
孔德墉:据史书记载,孔子的第22世孙、太子少傅孔潜避乱移居今上海青浦。他的后人孔桢在任苏州长史时,将珍藏的孔子衣冠环壁葬于青浦孔宅。那里便是孔子的衣冠墓了。康熙年间,苏州孔思构迁青浦依墓而居,从此他的子孙世袭孔子衣冠墓奉祀官。我听人说起过,也去过那里,不过那块地归房地产开发商了,不久也将成为历史了。
本报记者 卢欢 采写
动态
第三届全球谢氏恳亲大会在汉召开 “乌衣”子孙筹建大宗祠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历史上,“王谢”曾并称望族,成为高门世族的代称,如今谢家子孙不忘自己是“乌衣”子孙,将家族文化发扬光大。10月9日至11日,第三届全球谢氏恳亲大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记者9日上午在大会开幕式上看到,来自海内外的近700位谢氏宗亲代表欢聚一堂,共商敦亲睦族、和谐共荣之事。省政府、省归国华侨联合会有关领导出席了大会并作了发言。接下来,各位宗亲代表主要就筹建“中华谢氏大宗祠”、谢氏文化等议题展开讨论,并参加湖北经济发展与投资环境介绍会,沟通商贸信息。省内其他姓氏宗亲会组织,如詹氏、方氏、叶氏等作为嘉宾代表,应邀出席大会。
据大会组委会秘书长谢贞超介绍,全球谢氏宗亲联谊总会1977年8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今总部在中国香港,是谢氏宗亲的世界性联谊组织。每三年举办一次以恳亲、联谊、祭祖、交流为主题的全球谢氏恳亲大会。2001年、2004年分别在山西大同市、谢氏的发源地河南南阳市成功举行了第一、二届。这次大会的举办权由湖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谢氏委员会努力争取到了,规模、档次等方面有胜于往届。
公社食堂
孔子 符号
于丹悄悄地褪掉孔子神圣的外衣,静静地讲述一个和蔼可亲、诲人不倦、充满智慧的长者,一时间引发全国轰轰烈烈的孔子热和国学热。一个亲民的孔子终于走向民间,到今天似乎演化为庶民的狂欢。据说,现在书店里卖的各类《论语》有六十多种版本,总印数超过千万册。
就在民间热捧于丹的心得之时,学术界不乏尖利的声音,但大体上还是持宽容与理解的态度。不曾想,北大教授李零以一个学人的身份给了学术界一记闷棍。他说,孔子是一个堂吉诃德,是一个“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由此引发了诸多批评与争议,以至也成为一个热门的文化事件。 在大多数人看来,就算孔子做不成至圣先师,也不至于沦落到丧家狗的地步。其实,孔子生前非常不合时宜,毕生为了理想而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精神失落者,以至被诸子毫不留情面地嘲笑为迂阔。但在太史公司马迁看来,孔子没有因为精神的失落而郁闷,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如继往地胸怀兼济天下的宏愿,不惧风餐露宿、车舟劳顿之苦甚至生命危险,周游列国,布道教育民众,尽力寻找仁爱之主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之中,故将他归入了《史记》中的世家。宋元以后,孔子被一再追封加谥,一直到“大成至圣先师”,其形象被塑造得更加完美与高大。无论是皇家朝廷,还是学林名流,对他推崇备至。统治者则用他的神圣光环和纲常伦理来维护其封建统治。
孔子身后大抵上是幸福的,他还头顶教育家、思想家两个帽子,一路从容坦荡地带着他的思想穿越二十五个多世纪来到了现代。他的思想,没有被二千多年的历史光尘所遮蔽,而是深深地浸润到国人的心灵深处,熠熠生光。他的中庸哲学,也潜移默化地成为普罗大众的生存法则。然而,历经历史变迁,孔子早已不是最初的那个孔子,而不断被符号化:道统的符号、政统的符号、传统封建文化的符号……如今,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又升级为汉语文化的符号。
所谓“背靠大树好乘凉”,孔子家族繁衍二千多年来,世代袭封,千年不衰,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孔子家的后人无论欣逢盛世,还是遭遇乱世,几乎都享受着不少贵族特权,比如免赋税、免徭役,当然,这只限于继承了孔子真正血脉的子孙,即内孔、真孔。有才学的圣裔会得到统治者的特别青睐。著名历史剧《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青年时代曾努力争取由科举进入仕途,为此还卖田纳粟捐了监生的科名,却未达到目的。不料,康熙皇帝南巡路过曲阜祭祀孔子,他被推举在祭曲后讲经,受到康熙的称许,被当即指定吏部破格任用,由一个乡村秀才陡然成了国子监博士。孔子的嫡系后裔(即每一代中的长房嫡长子),世袭公爵,历来封号很多,至宋仁宗时,才改为衍圣公,从孔子的46代孙孔宗愿起,这一封号一直沿用到77代孙孔德成(1935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将他的衍圣公封号改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从此,结束了衍圣公封号代代相传近千年的历史),共计88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