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家族故事

民间涉台商行“源利行”的兴衰

2008-06-02 10:33     来源:新华网     编辑:贺晨曦

  在晋江东石镇,有一片大型古厝建筑群。这里隐藏着一个清朝时民间涉台商行——“源利行”兴衰的故事。

   据晋江市博物馆文史人员粘良图介绍,清朝时,晋江地区涌现出一批涉台民间贸易商行,“源利行”是当时晋江东石镇规模最大、影响最远的商行。

  在东石,记者见到了蔡文由第七代孙蔡崇厚。年近古稀的蔡老先生介绍说,“源利”是在蔡文由一手创立并经营起来的。因为穷困,蔡文由乾隆末年随父前往台湾,同族亲同住在台湾布袋的嘴庄,起初做些开挖鱼塘、饲养鸭子之类的体力活。因嘴庄附近聚集着大批来自东石的乡亲,颇具商业头脑的蔡文由就联合了郭、谢、陈等13位东石族人自己开挖鱼塘,大规模饲养鱼虾。随着资金积累的增多,蔡文由又买下许多鱼塘,最后转而投资商业,开创了“源利行”。

  随着“源利行”的开创和发展,东石和布袋两地乡亲往来逐渐频繁。目前有证可查在台湾的蔡氏一族已达万人以上,仅蔡文由一支传下的直系族裔就有近千人。

  “源利行”开创后,在海峡两岸输运糖、米、油、药材、药草等,船只最多时达到10多艘。商贸赢利之后,蔡家又分别在两岸购置土地、磨房、油车等,并创办了源昌织布局。

  “源利行”至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在蔡崇厚的儿子蔡定剑先生家里,一份咸丰十年的记载文本还记载着章情和章凉两兄弟在东石的家业,家业包括了200亩土地、30多座房屋店面等。兄弟俩积累了大量资金从事航运,有10多艘商船,这些商船将红料、杉木、布匹等运往台湾,将台湾的茶叶、大米、硫磺等运回大陆。

  据《玉井长房三谱》记载,“蔡家既富,乡党戚族间,无不资其优渥。”蔡家曾捐资修东石三公宫、鹿港天后宫、北港天后宫、鹿港龙山寺等,如今碑记还在。蔡家还献地建了东石育婴堂,现在尚存遗址。

  1895年10月甲午战争期间,日本侵略台湾布袋,为了避难,蔡家将“源利行”在台湾所有产业委托他人看管,举家搬往东石老家。日本占领布袋后,受委托人竟乘机向日当局登记源利财产于其名下。蔡崇厚的曾祖父蔡昭平等人经过8年的官司终于要回了在台产业,但已元气大伤。1930年,日当局集中布袋沿海地区的商户,强迫以每甲土地征收200日元,源利行在台产业所剩无几,直至被“南日本盐业株式会社”占夺。

  二战结束后,台湾光复,蔡崇厚的父亲蔡长鹤等人前往台湾协助经营,这也是“源利”家族在解放前最后移居台湾的后裔。 (何金 王建新 施清凉 )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