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家训家传

郑板桥曾教其弟“须刻刻去薄存厚”

2014-04-01 09:16     来源:齐鲁晚报     编辑:李典典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也是一位清正廉洁、关心民生的地方官员。他的知名,不仅在书画、诗词等方面的卓越成就上,也在刚正、狂放的人格魅力上。此外,他以传统美德教兄弟的事迹,也足堪称道。

  郑板桥对兄弟的教育,有许多都写在他的家书中。其中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处世做人。

  在郑板桥看来,做人要厚道,对人要宽容;要时刻心存善念、与人为善。他在家书中这样告诫其弟郑墨:“吾辈存心,须刻刻去薄存厚……”(《焦山双峰阁寄舍弟墨》)他还以买墓地为例,进一步说明为人厚道之可贵:他父亲生前曾想花12两银子买下一块墓地,但因墓地中有座无主孤坟,买下后就得挖掉。为避免挖人家的坟墓,他父亲就放弃了。可他觉得这块墓地自己不买,别人就会买去,那样孤坟仍保不住。为此,他决心将这块地买下来,以后埋葬他们夫妻俩,那座孤坟也留着与他俩为伴。同时还立碑告诉子孙后代,这座孤坟今后也不能挖,每年清明节还要祭拜,并立下规矩,百世不变。

  作为一名出身寒微的知识分子,郑板桥一向关心百姓、乐善好施,也以此教育子弟。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中告诫弟弟,要“敦宗族,睦亲姻,念故交”,“相赒相恤”,就是说自己富贵了,还要帮助别人,和乡邻团结友爱。这方面他也有言有行:在山东范县做县令时,他让前去探望他的弟弟带着他的俸禄,回家一一分送给生活困难的乡邻:“汝持俸钱南归,可挨家比户,逐一散给。南门六家,竹横港十八家,下佃一家……皆当有所分惠。麒麟小叔祖亦安在?无父无母孤儿,村中人最能欺负,宜访求而慰问之……其余邻里乡党,相赒相恤,汝自为之,务在金尽而止。”在潍县做县令时,他也年年捎钱回家,救济族内的穷人。他的这些善行,对子弟、对他人,都起到很好的表率作用。

  在郑板桥身上,还有着一般封建官吏缺少的民本思想。他的这一思想,也用在对子弟的教育培养上。他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说:“我想天地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而士为四民之末。”“愚兄平生最重农夫”。因此他告诫其弟,要尊重农民、关心农民,与他们平等相处,以礼相待:“新招佃地人,必须持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他甚至不希望子孙高官厚禄,而是当一名普通农民:“不愿子孙将来能取势位富厚……愿子孙为农家子,安分守己……”(《潍县署中寄内子》)在“官贵民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社会,能有如此高的觉悟,实在难能可贵。(本文作者戴永夏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出版社编审)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