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家训家传

家训书写甲子沧桑 笔墨倾诉恒久之爱

2009-03-17 10:34     来源:淮南报业新闻网     编辑:杨笑
  2008年下半年,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病房,来了令人敬佩的一家子。卧床的老母亲张树荣96岁,在床前尽心侍奉母亲的金家兄妹6人中,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也年过花甲。为什么“孝”字能在这个家庭中熠熠闪光。老父亲金孝曾老先生驾鹤西去前留下的家训,揭开了这个充满温情的秘密

  近日,记者接到早报热心读者的电话,得知了金家兄妹半年来守护病床前轮流侍奉老母的故事。兄妹几人都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人人事业有成,因际遇不同,6人分别住在上海、福建、武汉、淮南4地。2005年初,金孝曾老先生身患重病,6个子女就回淮守护。如今,母亲张树荣住院,子女们再次承担起孝顺的责任。

  2月24日,第一人民医院住院部烧伤科的医护人员告诉记者:“儿女齐聚病床前,尽心尽力守护高龄老人,这样的一家子我们很久没见到了。我们都很好奇,老人是怎么教育子女的?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金家家训饱含了传统美德和智慧。”

  当日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张老的病床前,她正在午睡。闻听记者来访,张老睁开眼睛,75岁的大女儿金克彩立即充当起母亲的耳朵和眼睛,她自然地抚摸着母亲的白发,轻声说:“妈妈,有人来看你了。”当天,照顾母亲的金克良和金克新两兄弟也来到病房,拿出了父亲金孝曾留下的家训。翻开金氏家训,新中国的甲子沧桑,金家爱国、爱家的拳拳之心,展现在了记者面前。

  万言家训记录一生

  2005年,金孝曾老先生患上了急性肺炎,这位终年92岁的老人凭借惊人的毅力写出了上万字的家训《难忘岁月苦,不忘今日甜》。金老于1941年出生于安徽安庆,长在湖北武穴。解放前历经战乱,自日本侵略中国之后,逃难流浪异井他乡。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和饥荒中,曾经三次大难不死。1939年,金老一家躲过日本宪兵的盘查,由湖北迁回寿县。逃难路上,波折颇多,他在家训中写道:“一路上担惊受怕,幸好平安到达。做了亡国奴危机万分,更觉得生命难得可贵。”1950年,金家从寿县搬到淮南,新中国已经成立,金老对新生活的憧憬跃然纸上:“1950年,天无绝人之路,一声炮响,全国解放了,我们得救了,感谢共产党,我们千万不要忘记共产党的恩情。”

  在新中国成立前,金老与夫人张树荣就相互扶持侍奉高堂。这期间为了尽可能的挣到钱,兵荒马乱之中张树荣老人日夜辛劳,给人绣花、做枕头、浆洗衣服、打毛衣……每每挣得微薄劳资,总是把最好的都留给了长辈、丈夫和孩子。金家尊老爱幼的美德可以说是代代相传。金老在家训中说:“是你们伟大的母亲勤劳操心,才有今朝,你们千万不要忘记你们的母亲。”

  金家兄妹告诉记者:“从记事起,父亲和母亲之间就是互相尊重的。父母对我们身教多于言教。人穷志不穷,有国才有家。冷了顶风吹,饿了打饱嗝,这些话都是父母传给我们的财富。”

  爱的真理代代传承

  母亲张树荣是淮南教育史上的一位奇人,家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往事。1957年,在八公山区政府的支持下,张树荣白手起家,带领师生上山割荒草拾断砖修建了可以容纳200多学生的四个大教室,把家里的木板拿去改作20个黑板、课桌,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创办了八公山区土坝孜小学。到1963年,这所小学已经拥有500多名学生。

  母亲的坚韧和善良是子女心中的明灯。金家最艰难的时期,过年无钱,赊账得来的面条,母亲都能慷慨地赠与上门的乞丐。上小学时,老三金克良把兄妹合穿的破棉袄,赠与了一位更贫困的同学,母亲也只是赞许,没有责备……有敬才有爱,有爱才能孝,如今生活不能自理的母亲,儿女们为她洗尿布、喂牛奶、熬夜守护、清粪便,一切都是这么自然。家训中记录的,不是教条,而是爱的真理。尽孝不是一种刻意的付出,而是一种对恒久的爱的传承。

  记者手记

  金家如今是一个有着68人的大家庭,连大女儿也已经有了曾孙。6个子女中有的由工人成长为了参与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建筑工程师;有的担任了厅级干部的职位;有的继承母业成为了高级教师……

  金氏家训不仅叙述了金家的经历,更叙述了一代中国人对幸福的追求之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求真理走正道才能荣耀先祖造福后代。愿祖国繁荣昌盛,每一个家庭都幸福美满。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