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各姓名人

李瑞河:香飘两岸的茶叶大王

2008-07-23 09:12     来源:中国台湾网     编辑:贺晨曦

  资料照片

  创业故事:

  对台商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来说,一生引为自豪的是,在祖国大陆创业十年间,成功创办了天福集团,并在全国各省、市和自治区设有门市部四百多家,有了“两岸茶王”之誉。他表示,祖国大陆商机无限。

  李瑞河在商海冲浪已经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他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勇气,但也有“走麦城”的经历。一九九0年,因台湾发生股市崩盘,天仁证券陷入财务危机,他辛苦三十多年搭建的高楼,一下子夷为平地。于是,他变卖了家产,处理掉他在天仁茗茶近三成股权,以及其他关系企业持股,还完所有债务,并辞去天仁茗茶董事长,交给堂弟李胜治。

  在彷惶无助的时刻,李瑞河看到许多台商投资祖国大陆重获生机,于是决定到祖国大陆投石问路。一九九三年,他拿着一百多位亲友凑的五千万元新台币赴祖国大陆投资。原本他计划在十年内在大陆开设一百家连锁店,想不到五年就达到了目标,事业如日中天,再攀巅峰。为此,他近年陆续买回台湾天仁百分之二十五的股权,成为最大的股东。目前,天仁公司在海内外有门市部一百十四家,天福有门市部四百家,天福、天仁稳坐两岸茶叶龙头位置。为此,他被称为“两岸茶王”。

  李瑞河说,祖国大陆地大物博,市场广阔,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尤其是茶叶市场更是商机无限。他屈着指头算了一笔账:现在日本每人每年喝茶量是一点二公斤,而大陆十年前是零点二公斤,现在是零点四公斤。他估计大陆每年茶叶市场的增长幅度,约和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差不多。未来十五年可增长三倍,消费可达到九百亿元人民币,赶上日本和台湾的茶叶消费水平。而目前天福集团年营业额仅有三亿元人民币,占茶叶市场的百分之一。于是,他雄心勃勃地作出了规划,十五年后的天福茶叶,希望能占领祖国大陆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二的市场,要在大陆开设一千家茶叶销售连锁店,年营业额逼近一百亿元。同时,他还要着手在祖国大陆建立全球首座茶业专业学院。

  谈及目前台湾当局对于大陆产制的茶叶等农产品仍采取管制措施,李瑞河希望台湾当局尽快开放“三通”,开放大陆茶叶进口台湾。他认为,由于台湾栽植及制茶成本过高,在世界市场缺乏竞争力。而大陆茶叶品种多元,只有早开放大陆茶叶进口,和台湾当地栽植的茶叶混合,生产出气味芬芳且多样的茶叶产品,才能畅销国际市场。而两岸经贸也只有在不断的交流中发展,两岸经济才能获得双赢。

  相关访谈:

李瑞河:茶是和平饮料 21世纪为中国茶时代

  以台湾新同盟会会长许历农在天福茶博物院与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右)品茗交谈。 中新社发 蓝智伟 摄

图为天福茶叶加工区厂房一角。 中新社发 蓝智伟 摄

  “茶是和平饮料”,李瑞河为延续祖母生前的善举,在漳州盖了一座“良心亭”,终日为行人施茶,十四年来从不间断。

  李瑞河说,21世纪是中国茶的时代。

  李瑞河爱在自己的茶庄里饮茶,往往一人挑一处临窗的位置,自己动手沏茶、品茶。有茶客来,他面色慈祥,以温和的目光与客人打招呼。此时,在不知情的人看来,这只是一位着装素淡的老人。

  但在茶产业界,李瑞河是业内的传奇人物,无人不知。在他意气风发少年时,便以茶作为事业,于1961年开创“天仁铭茶”,历经“无年无节、不眠不休”的勤奋之后,使“天仁”号成为海峡两岸唯一一家上市的“茶业”公司。上世纪90年代,因遭至台湾股市泡沫之累,李瑞河变卖手下的股票、房产来偿清债务。

  当时,李瑞河题书:“成功荣耀全体共享,失败责任我肩独扛”,他内心涌出的应该是英雄的悲壮感。

  是英雄者,就轻不言败。1993年,58岁的李瑞河毅然前往大陆投资重建自己的茶产业,在自己的祖籍福建漳州建立了“天福茶庄”。“邓小平南巡给了我信心。”对于当时的选择,14年后李瑞河还是很得意,因为自己把握住了一个绝好的商机。初创时才20多个员工,经历14年的经营,现已发展到7000多人,“天福”标志也遍布全国各地,全国连锁店达674家。——商海沉浮,又以茶产业问鼎国际市场,做世界茶王,李先生的创业史是茶行业界相互激励的榜样。

  与茶的七世情缘

  福建是海内外闻名的“茶乡”,关于福建产茶的文字记载要比茶圣陆羽的《茶经》早300余年,可见茶文化在福建是源远流长,据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我们福建从明代创制乌龙茶后,又在清朝以新的工艺做成铁观音,成为明清皇宫的贡品,自然成为了中国名茶之乡”,李瑞河热情地介绍起福建各地的产茶情况。言谈之间,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对福建、对茶的感情深厚。

  “我是福建漳浦人。”李瑞河在各大场合总是这样介绍自己。细细追究起来,李先生的祖辈在200多年前从漳浦渡海至台湾,并在南投安身。尽管迁居台湾,但祖辈并未改行,世代仍以种茶为生。“那时候,有民谣说:千村学种茶,杉茶遍户栽,植茶当防老,茶价供万家。所以,我们祖辈从来就是与茶结缘,没有中断过。”

  到李瑞河先生,算来已是第七代“茶人”。他自小跟从祖母一起,劳作于茶地间,懂得如何种茶、养茶,更从世代相传的技艺中学得制茶的功夫。

  “我祖母朴实,是典型的良妻贤母。对于茶,是我们家业的根本,同时,茶文化也是我们家要教导的。祖母就经常带我去路边的凉亭里给过往的路人送茶水。给人递一杯茶水,就是先表达了一个善意。因为茶文化讲究的就是一个和字,人与人之间和和睦睦。” 李瑞河说茶是和平的饮料。为延续祖母生前的善举,他在漳州盖了一座“良心亭”,终日为行人施茶,十四年来从不间断。如果说,以前祖母为路人施茶更多的是为了积德,祈求上天能佑佐李家子孙能有作为。那现在李瑞河先生在良心亭为行人提供茶饮,却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与茶结缘。 “我从小就饮茶,到现在七十多岁了。饮了七十年的茶,每日都不断,这不仅是我们闽南地区的习惯,也是因为我知道饮茶对身体确实有益。”李先生面色红润,思维敏捷,动作也非常轻便,不似年逾古稀之年的老人。

  李瑞河对茶的感情深厚。如果你能在与他交谈时,说茶的好,他便认为你好,高兴地与你一起谈茶、品茶,将你视为知已。“我知道自己爱茶到了近乎痴爱的地步,但也正是我对茶的这片痴心,使它能够让我再度创业,并且比第一次的事业做得更大,更强。”

  “天福铭茶”又一村

  上世纪90年代台湾的股市泡沫破灭,李瑞河先生创办的“天仁证券”公司即时陷入债务之中。为了偿还债款,他不得不变卖手中“天仁铭茶”的股票以及房产。此时,有人认为他的事业已到了尽头。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让我相信大陆改革开放是成功的,同时对于我们台商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于是,我带着再次创业的希望回了家。”说起第二次创业,经历了商场风雨,现已具成就的李瑞河先生语气平淡,但眼神闪亮,有着难以掩饰的激情。 “回到了大陆才知道是找到了根。”本来语速平缓的李先生突然加重了语气,扶在椅子上的右手也举起来放在心口:“到了漳浦,我才知道,中国的茶资源真是太丰富了,中国的茶市场也大得很。我要做的是用心做自己的茶产业。”

  1993年,李瑞河先生带着从台湾亲友处筹集的1000万元在漳浦投资茶产业,成立“天福茶庄”,建成属于自己的茶叶生产基地,同时以先进的工艺加工茶叶。

  “我每年春节都是在漳浦和员工们一起渡过的。1993年时,我还清楚记得一共就是20多个人。到了2006年春节,我们就有了700多人。而我们全国的天福员工已经达到7000多人了。这14年,发展确实很快。”李先生回顾天福的创业过程时说。

  1994年,李瑞河先生曾立愿要在十年内在大陆各大城市建立100家茶叶连锁店。当时,有很多人认为不可能。但是天福的发展比李先生的预期还要好,到目前为止,天福茶庄已在大陆各大、中城市开设674家直营连锁店。2003年至2005年天福集团分别向各地税务机关申报缴纳税款2494万元、2854万元和3739万元,纳税额高达9087万元。

  李瑞河先生爱茶,做茶产业,同时也尽心宣讲茶文化。或许在最初他只是出于对茶的情感来普及茶文化,但就一个企业而言,茶文化的弘扬使茶饮市场得以扩大与加强。

  2000年初,李瑞河决定投资建立天福茶博物院,以“研究茶学、传承茶文化”为主旨。该博物院占地80亩,分设以展示茶史的主馆区以及展示茶道的表演区等四个建筑群。“中国人饮茶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会被咖啡、可乐比下去?这主要是中国的茶文化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日本的饮茶是宋朝时从我国传去的,但他们却懂得茶的好,并且一直延续下来,将茶道功夫做到极至。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却做不到?还是因为我们现代人对茶懂得太少,所以我建成天福茶博物院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年轻一代懂得我们国家的茶,它是有着宝贵的文化的。”

  100多年前,中国茶叶垄断着世界茶叶市场。100年后的今天,世界茶叶销售额为180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茶叶市场规模仅为18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国茶叶种植面积是世界第一,但产量却居第二,出口更是屈为老三,同时茶叶的价值还未得到很好的挖掘,我国茶叶创汇值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四。数据表明,目前我国还处在茶叶大国而非强国的尴尬局面。

  “中国的茶市场不能做强,主要是受家庭式作坊的限制。制作工艺不能得到创新与推广。”中国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曾在会议上指出我国茶产业的短板。这些,李瑞河先生也看得很清楚,于是决定在传统的茶文化加上现代化科学的制作工艺,使中国茶饮再上一层楼。于2005年,他再次投资创办“以培养茶产业专业人才”的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投资2亿元人民币。“天福茶学院的创办是适应了茶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茶产业国际化的重要一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赞誉了李瑞河“想到、做到”的发展战略。

  21世纪,中国茶的时代

  茶与咖啡、可乐成为国际性饮料的三国之鼎。

  “唐朝有贞观之治,一派盛世的气象。各国使者来唐交流,也就知道了中国茶,从那时起,茶就成为风靡一时的饮品。”李先生笑称自己也姓李,是唐朝李世民的后代,如果说自己祖先开辟了大唐盛世,那自己起码应该将茶文化复兴起来,使中国茶在世界上得以风行。

  “中国茶要走向国际,首先就应该将国内市场做好。只有家里的基础好了,才能在外面迈得开步子。”李瑞河先生在谈到中国茶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时指出先打好基础再谈扩展。

  “上世纪90年代,我刚回大陆时发现我们平均每人一年喝茶只有200多克,这是一个相当少的数字。随着茶产业的发展,我们也越来越明白茶饮品的养身、健体、益智功能,这个数字有所上升,到现在有部门统计已达到500克。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比起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些国家,还有很大的空间。台湾每人每年喝茶是1200克。

  而英国是2500克。”基于对市场发展空间的估计,李瑞河先生对天福全国连锁店的数目又设定了一个新的目标:“我们打算在全国各地要将天福开到3000家。”

  “我国尽管是茶叶大国,但还不是茶叶强国。”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刘年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无遗憾地指出中国茶商的痛处。分析其原因,刘年艳说:“首先是家庭式、小规模、传统化的茶叶产销模式,这样就不可能提供现代化的茶业服务体系。这为继续开辟新的市场形成了自身的桎梏。”

  天福,以台湾“天仁铭茶”的创办经验为借鉴,为大陆茶商们树立了一个现代化、科学化的榜样。

  且不说茶学院的创建、茶博物馆的开放,天福的制茶工艺就已运用先进的设备,在制作过程中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注重品牌建设也是天福的迅速得到客人们认同的重要原因。以往,中国茶业一直徘徊不前的一个因素就是与茶叶品牌小而杂有关。而天福自创业初始,就注重建立品牌、维护品牌。

  1997年,天福集团的产品“813茶王”成为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APEC会议的指定饮品,这是中国茶的突破,也是吹响中国茶饮时代的号角。

  2001年,天福高山茶王再次成为APEC的大会用茶。

  缘由前两届的APEC会议饮品都是由天福提供,并且获得各国官员的好评,2005年,在韩国釜山召开的APEC会议自然第三度指定天福产品为会议专用。

  在这些重要的国际活动中,天福产品频频受到各国友人的赞许,使得天福向国际化市场迈进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茶是和平的饮料。”李瑞河做企业时,其实是在做文化。他说,天福集团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都开设了店面,他希望国际友人能够在天福品茶,了解一个热情、好客的中国。

  李瑞河说,21世纪是中国茶的时代。(蒋卫武 吴红玲 陈志成)

“茶叶的根在大陆”——台商李瑞河的“茶心”

  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是台湾人,出生于植茶世家。他是唱着“唐山(大陆)过台湾,心肝结成团”的儿歌长大的,只是当时不解其意,随意地唱。直到1988年,他冒险(两岸未解禁)考察了大陆的茶叶市场,1993年来到故园热土发展自己的茶事业以后,才慢慢悟懂了幼时儿歌的深刻含义,也真正体会了兄弟隔海相望半个世纪的苦楚。

  说起茶来,李瑞河满脸飞华。他在美国的住室里有块巨石,上雕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茶”的字样。相传,乾隆皇帝85岁退位前夕,一老臣叹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乾隆听后哈哈大笑道:“君不可一日无茶哟。”茶文化经过世代的发展,已由古时饮用其为解毒、提神、健体等作用演化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高雅的文化行为。

  如今,李瑞河还延伸了茶叶新的文化内涵。他在“天福茶庄”建了一座“思根亭”,与金浦池上连心桥浑然一体,以表达其不忘根在祖国大陆之意。茶叶如同人,同祖同根。李瑞河在给国家领导人的一封信中真诚地写道:对共产党对大陆的了解,我的认识是有过程的,到大陆投资办企业几年来,我才真正认识到,共产党确实伟大,逐步实行了改革开放,50年来经济增长很快,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我在台湾、美国、加拿大都有产业和投资,我最后选择产业发展重心在大陆,也准备加大投资,以弘扬中华民族茶文化,以茶会友,为台湾早日能回到祖国怀抱,我愿付出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

  他如是想,如是说,也如是做。

  在324国道线旁,沿线长达250米皆为天福系列建筑,天福茶庄,天仁食品厂等,衬于青山白云之下,空旷洁净。茶庄门口一重约13吨的世界最大茶壶,浑厚古朴,堪称一绝。庄内有金浦池碧水荡漾,池上连心桥如卧龙蜿蜒,一天24小时为过往游客免费奉茶的连心桥与思根亭彼此辉映,让过往游客如入世外桃源,也营造出了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而位于福州北边25公里处的优山茶场则提供了“自产、自制、自销”的原料保障。优山茶场是天福集团的大型茶叶生产基地,面积1500亩,海拔高约1000余米。因地势特殊,长于云雾之中,无污染公害,茶叶嫩润清爽,在经过采摘、拼配、包装等20多道精细工序后,再转运、出口,行销国内外。

  茶叶只是个载体,是李瑞河实现以茶会友心愿的纽带及实现回归之心的桥梁。他在台湾创业40余年,目前台岛已有连锁店56家,但李瑞河本着创新与突破的精神,以其人性管理的方式,在不断崛起并迅速把中国茶的事业跨越了大西洋。1997年始,他先后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纽约,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地设立分公司,并在日本等地占据了极大的市场份额,使中国茶香逐渐浸润到全球许多角落。目前李瑞河的专营连锁店已遍布五大洲,达300多家,天福茗茶、天仁茗茶两大名牌已风靡世界,李瑞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经销商,业界有“世界茶王”之称谓。

  祖国大陆是李瑞河思乡的轴心,也是事业发展的轴心。认识到这一点,李瑞河摸着石头过了台湾海峡这条“大河”,回到祖居地福建漳浦,不到10年的时间,李瑞河已在大陆拥有茶叶连锁店220家,遍及祖国各大城市。李瑞河在谈到到大陆来发展的感触时,动情地说:“目前台商最好的发展地点在大陆,我7年前的选择完全正确,事业的成功超出了预先的设想。海峡西岸,相当于美国6倍、日本10倍的大市场;同时,大陆又正需要外资的注入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而台岛内各行业已饱和,各企业发展空间急剧缩小,台岛与大陆又有语言、习俗、文化相同的优势,台商‘西进’必是双赢之举。”

  在谈到关于今后定居何处的时候,他严肃地、掷地有声地说:“茶叶的根在大陆,自己的根也在大陆,将来退休了,定居养老不是在台湾,而是在漳浦的梁山脚下。不是我爱台湾太少,而是我爱整个中国更多。两岸一家,血浓于水。我希望尽快三通,和平统一!”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