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代: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
祠堂地址:台北市龙山区环河南路二段九十三号
来到艋舺著名的龙山寺,再由广州街往环河南路方向行去,徒步约五分钟至环河南路,左转即可望见一栋临街而立的古式建筑,围墙边壁有一块“学海书院沿革记略”的牌子,这儿就是台北高氏家庙的位置。
高氏大宗祖祠主祀炎帝神农氏。高氏姓源,出自姜姓。“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姓纂”上都说:炎帝神农氏之后齐太公(即姜太公、姜子牙、姜尚、吕尚)之六世孙(史记齐世家上作七世孙)公文,生公子高,高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诸侯有功,齐桓工命傒以王父字为氏,此派为高氏主流。另外据“姓氏考略”称,春秋以后之高氏,出于齐。高氏发源于山东,东汉时,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蓨县(今修县,在今河北省景县),子孙传衍,为当地望贵之族氏,遂以“渤海”为高氏郡号。如今台北高氏宗祠内,就有渤海堂下裔孙,前清举人高选锋自撰横额,“远追渤海世泽”,可以为郡族添辉彩。
这座高氏祖祠原建筑是作为书院用的,名为“学海书院”,当时这书院附近叫做书院街,另俗名称作义学边。据“学海书院沿革记略”考证:“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民前75年,为淡水同知娄云创建,后因事延废;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淡水同知曹谨续成之,原名“文甲”。二十七年(1847年),闽浙总督刘韵珂巡台,易名“学海”,并题额曰“学海书院”。同治三年(1864年),民前四十六年重修,举人陈维英曾任院长(山长)。日人据台时,标售其地,高姓族人艳其风水,承购改充宗祠,以迄于今”。
从这一段沿革可知,学海书院建成至今,已有150年历史 ,是台北市硕果仅存的一座旧书院。书院本名文甲书院,经常供作清廷大员巡台时歇居的落脚处。改名为学海书院时,先由同知曹谨兼任山长,后来才交大龙峒老师爷陈维英出长。陈维英任内,适逢书院重修落成,特题书楹联一幅,以记其盛,并勉后学。如今此联仍挂于高氏祖祠内,长联集句如下:
学知不足,教知困,自反自强,古人云:功可相长也;
海祭于后 ,河祭先,或源或委,君子曰:本其当务之。
日据时代的学海书院,曾一度被征收为公用,先移作日本陆军官舍,再于其地设日语学校。嗣后又把土地与地上物一并标售,由艋舺闻人吴求富标得。此时有高姓族人,认为此处面山临水,风水极佳,从舆学上说是块吉地,又是书院,文风鼎盛,便尚请吴家转让,经略事整修之后,改葺成今日的高氏祠堂。
书院的讲堂,改为祠堂的前厅。后进“朱文公祠”,现为祠堂的后厅,奉祀高氏一至六世祖神灵。神龛上方有“凤冈世泽”匾额一座,对面樑柱上则悬有“高氏家庙”祗牌。前面的大讲堂,高 身兆 宽阔,当作前厅最合适。厅内对联少,古匾却多,气派肃穆中透着古朴与雅趣,正面与雅趣,正面神龛上樑就高挂了五方,中为“宋开国侯”,左右各二,分别是“广南巡抚”、“兵部尚书”、“兵部侍郎”、“都察御史”。同时还保留了一些名士所书的楹联、壁联,譬如高选锋自题的联语:
职授尚书,自昔蜚声光北宋;
位封侯爵,于今庙食祀东嬴。
学海书院左右厢,早先是师生宿舍,目前正面临蛛网尘封,屋瓦破洞透光的落末景象,倒是后进厢房能让人回想过去莘莘学子在此吟咏读书的情景。这排厢房现在是高氏族人居住及办公用,宁静和谐,别有乐趣。
台北高氏大宗祖祠前院内,立有一对旗竿台,勒石上书有“光绪壬寅恩正并科举人高选锋旗座”,是当年高家功名宅第标志,也是十分具有价值的历史陈迹。
宗祠原来规模宏伟,1975年拓宽环河南路时,前院退缩,山门和前殿也须改建,有损古迹面目。在这传统和现代化交替之际,不少古迹同遭破坏 ,实在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