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代:明永历十五年廿八年间(公元1661-1674年)
祠堂地址:台南市中区永福路152巷20号
陈姓在台湾是第一大姓,在台南市各姓人口中也数陈氏为大宗,而台南市中区的陈姓更是人多势众,这里的永福路152巷,从前是忠义路的7巷,有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颍川陈氏家庙,又称陈德聚堂,派下陈氏的祖先,都是来自福建海澄的下藔一地,当地陈氏极为繁盛,几乎每十户人家就有一户姓陈,而此地派下传衍到台湾的陈姓后裔为数不少,是在台陈氏二、三十个支派当中的一大宗支。
上图系从陈氏家庙的拜亭往外正视前亭,形成恢弘辽阔的祭祀中庭,这是一般民间宗祠、家庙,很少看见的规格
台南陈德聚堂,主祀颍川(神主牌误写为“颖”川)始祖讳实陈公、开漳始祖堂鹰扬将军讳元光陈公、暨渡台始祖明谘议参军讳永华陈公之神位。陈氏姓源,出自妫姓。虞舜的第三十四裔孙,就是陈氏的得姓始祖满,本来姓妫,由于死后谥号为胡,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虞舜的八十一世孙,东汉桓帝时的陈实,是颍川陈氏家族的共同始祖;虞舜的一百零二世孙,开漳圣王陈元光,是第一个把颍川陈氏后裔带到福建的人。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谘议参军陈永华,于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随郑成功入台,卒葬今台南柳营,清人得台后,归葬于福建同安。关于陈永华之事功,据“妫汭五姓大族谱”略载如下:陈参军,讳永华,福建泉郡同安人,永历十二年,郑成功议北征,诸将或言不可,永华独排之。……十五年,克台湾,授谘议参军;郑成功卒,郑经立,军国大事,必谘问焉。十八年八月,亲历南北各社,相度地势,既归,复颁屯田之制,分诸镇开垦。东宁初建……当是时,闽粤……之流,辐辏而至,岁率数万人。……台湾之人,以为大治。台湾文学始日进,而台湾物价大平。夫人洪氏,子梦纬、梦球,居台湾,蕃衍至今,为邑望族。连横(雅堂)曰:永华器识,功业,与(诸葛)武侯等,而不能辅英王,以光明汉室,天也。
正面形象
其实,台南“霞藔派”陈氏的真正元祖,推敲起来,应是陈泽。福建漳州府海澄县人,宣毅前镇陈泽,明永历十五年随郑成功驱荷复台,二十八年去世归葬厦门。据“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指出,陈泽是郑成功帐下名将,曾在鹿耳门、北线尾,及台江的水陆战役,立下辉煌战功。夫人郭氏,无子嗣,遂由其弟陈亥的长子陈安过继,裔孙繁衍于今台南市。
"陳"字八角窗饰
由于陈永华与陈泽同属一姓,又是同一年代的人物,加以同在延平郡王麾下立过汗马功劳,因此不但早被陈家子孙错认元祖,而且还经常将两人混为一谈。例如“妫汭五姓大族谱”的世系部分,便在台南市霞藔七世祖陈泽名字左边,以括弧注上“永华”二字。好在“陈氏大族谱”已把错误发生的原委查出来:“……这建筑是《下大埕的陈泽故第》,即俗称之统领府,亦即当今台南忠义路七巷中的《颍川家庙》(德聚堂)。这是彰明甚著的故事,但是历史学家却把它弄错了。”连雅堂先生《台南古迹志、东宁总制府》上云:“《东宁总制府》在西定坊,即今下大埕之陈氏家祠。明永历二十八年,耿精忠据福建,命勇卫陈永华为东宁总制使,军国大事,悉谘行焉;乃建总制府于此。归清后,陈氏改为宗祠,以奉祀总制”。经过一番考索,知道总领府之误为总制府的关键,在于陈氏子孙的错认元祖,在家谱十二页宗图“泽公”名字的右方,发现到“永华“两个淡淡的铅笔字,单从笔记即可辨明那是后人添上的,家谱本身并没有歧误的记录。但是在“世系” 部分的“辛亥年增序”上,却有“泽公,字永华”等句,又云“立开台咱始祖讳永华公”,可见“永华”这个名字在霞藔陈氏子孙的心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增序作于辛亥年,也就是民国前一年,足证这个混认陈泽为陈永华的错误,在陈氏自家也由来已久。而在台的霞藔陈氏既自承为陈永华的后代,连雅堂先生自然采为信使而加以诸如上述之记录了。
精工雕饰与宽阔檐亭,展显出陈氏家庙大开大合,非凡的磅礡气势
台南市陈氏家族德聚堂神龛正中央所置之神主牌,标明奉祀陈永华公;另在宗功坊内摆的神位,也有一座上写“陈永华开台始祖暨后裔列代一同神位” 而神龛上方挂有两块八仙红彩,一块刺绣着“德聚堂”金字,一书“东宁总制府迹”。陈大宗祠历来执事先达,和派下员既然已认同陈永华,又都以为庙址即前总制府,当台南市政府把府迹列为二级古迹,立碑叙述沿革时,也乐于将错就错称:“陈德聚堂,相传创建于明永历年间,奉祀陈永华公,后随郑成功来台,为东宁总制使时所建之总制府遗迹;迨至清领台后,地方土绅集资修葺,改为陈氏家庙,日据时期又改为祭祀公业。”
停留在厢房白墙上的光影,映现时间静滞的美感
台南市德聚堂陈氏家庙,坐落在繁华的永福路上,传统的四合院式深宅大院建筑,与附近的华厦公寓相形,有一种说不出的突兀感,但愈是如此,愈显得这种古厝之身价非凡。陈德聚堂在格局上是标准的四合院形式:前落门厅,后落正厅,两侧护龙(长廊),中庭天井。单是门厅就可见宗祠的脱俗气质:燕尾屋脊在空中划出一个下悬曲线,成为过往人群目光的投注中心,屋脊上没有林林总总的镂刻或装饰,也没有缤纷艳丽的各色彩绘,只见久经风霜的灰黑屋脊和向檐斜铺的老旧红瓦,让人望之而生怀古之情。门厅上方悬有“颍川陈氏家庙”竖牌一面,木质雕花,并有龙形镂刻做边,十分典雅。正门门板上面雕饰了许多纠结花样,有向日葵形,有苍松翠竹状,一刀一凿都是传统文化的刻痕,足可傲视现代过于僵化的建筑物。门厅外侧靠广场处墙上,左右各设八卦形窗台一座,棂架全部用细致手工木刻而成,花样繁复又不失工整,就像是手艺超群的剪纸大师之作品一般,图案中央以“陈”字作轴心,这种窗花很有看头。单看门厅,就可以显见台南陈氏家庙德聚堂的建材,福杉木质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华丽的双龙拱盘木雕漏窗
过了门厅川堂,见一天井,再来就是陈德聚堂的正厅了。天井和正厅之间,设有三对石柱,都是罕见的大陆石材,上面也都镌刻了骨肉丰盈的法书大字,联句内容很能发人省思。正厅之屋脊为马背氏,屋顶里面梁柱交错,斗拱盘结,木刻功夫一流,有趣的是在左右两侧横梁上,可以发现有两个小人坐立其上,神情悠闲,他俩高高在上负责陈氏家庙的监督工作,从不休止,也有一种趋吉避凶的意义。正厅里横匾不少,计有“宗德流芳”、“源远流长”、“祖庙重光”、“宗孝传家”、“崇孝永昌”、“辅世传宗”、“翰藻生华”等七座,都可以称得上是小有年岁的半古董了。陈氏家庙德聚堂的神龛上,奉祀着颍川始祖讳实陈公等之神位,神主牌前另奉祀神像一尊。神龛有房设“祖德”坊,左方则设“宗功”坊,里面供奉着列祖列宗各具功德者之神主牌,及陈大宗祠历代逝世执事诸先达之灵位,可说是奉祀周到,祭祀虔诚。
在陈德聚堂正厅的墙壁上,绘制了历史人物故事多幅,如“郭子仪厥孙最多”、“王羲之弄孙最乐”、“舜耕历山”等,都具有期许陈氏一族子孙繁昌,光前裕后的旨意。由正厅左右拱门可通往左右龙护,目前这里并没有后裔居住,只有管理员在此看顾家庙。在陈氏家庙德聚堂的右前方,有一座旗竿台古迹,历三百余年而弥新,这是古时官家才有的设施,也就是早年德聚堂在统领府时代盛极一时的光荣标帜。
两侧对应的八卦门为左右护龙的主通道
台南陈氏家庙德聚堂是一座具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祠堂,古往今来有不少裔孙在堂内外柱上、壁上题句作对,崇颂祖德。如
楹柱联一:
临江推望族;濮水重清门。
楹柱联二:
临池率书,谨承先绪;濮竹劲节,恪守遗箴。
正厅石柱联一:
因统领府为家庙;读太常官之礼书。
石柱联二:
宝岛传宗,经三百载;颍川衍派,历四千年。
石柱联三:
祖稼历山,宗传孝悌;裔蕃台岛,庙祀春秋。
在陈德聚堂的正门外,并没有设置联句,而只在大门两侧内壁嵌石刻“ 祀”、“蒸尝”四字,揭示家庙祭祖追前的诚意。德聚堂每年分两次祭祖,是为春秋二祭,届时台南市本地和分支岛外地去的陈氏裔孙,都必定会回到宗支脉络的源头来,聚集在陈氏家庙德聚堂,向祖先恭上三柱清香,向宗邦献上无数祝福。
彩绘大师陈玉峰真迹-"王羲之弄孙自娱"
拜亭两侧门廊经骑马廊连接护龙厢房
骑马廊檐上的龙头引水泥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