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台湾

全台吴姓大宗祠

2008-11-10 08:28     来源:闽台宗祠网     编辑:贺晨曦

 

  创建年代:清同治七年(1868年)
      

  祠堂地址:台南市中区成功路一七五巷五十七号
      

  台南市是先民来台最早开发的地方,也是中原文化在台的发祥地。这个“古都”里淳朴古风普遍流传,文物古迹尤其他县市之冠,光是第一、二、三级古迹,就多达一百余处,其中属于各姓祠堂者有四处,计为永福路的陈德聚堂、忠义路的郑氏家庙、海安路的施姓宗祠和成功路的全台吴姓大宗祠。如果论规模、论代表性,又要以全台吴姓大宗祠为最,因为它含有全台吴氏子孙不分支派,均得以共享共祀的意义。
      

  全台吴姓大宗祠,主祀吴氏开姓始祖泰伯公、传代祖仲雍公、继世祖季札公,并祀来台开基列祖列宗之神位。吴氏姓源,出自姬姓。泰伯之先祖后稷,姬姓,做过帝尧的司农大臣,封为侯国。泰伯之父名古公亶父,原居邠(今陕西省邠县一带),因戎狄骚扰,避居歧山下之周原(今陕西省歧山县一带),改国号曰周。泰伯行大,有二弟:老二仲雍、老三季历。季历子昌,贤能有德,古公亶父认为昌如继位,国运定昌。泰伯得悉,乃偕仲雍,逃避到荆蛮(今淮河以南,钱塘江以北之地),以便将太子之位留出,好让将来季历传昌,此一让也。泰伯到了荆蛮,自号勾吴,被当地人推作君长,是为吴姓始祖,因怕仍被古公立位,乃剃发文身,示不能用,存心让与季历,此二让也。祖甲二十八年(公元前1231年),古公亶父薨,泰伯避不奔丧,以免被立,此三让也。由于泰伯的三让天下,季历得以继位,号公季,逝后传昌,是为西伯,后人尊为文王。孔子素重让德,为此赞曰:泰泊的德行,真可说已到最高境界,三让天下,简直无法再用人世间语言来赞颂他了。孔圣因而美其行曰“至德”。

全台吴氏大宗祠虽居陋巷、四周高楼环拥,但牌楼拱门、中庭绿荫与传统建筑犹存古意


      

  泰伯享寿九十一岁,没有子嗣。其弟仲雍十九世寻为吴季札,自幼知书达礼,贤德有能,不仅父亲寿梦疼他,三兄也都爱护有加。寿梦逝世。遗命立季札为王,三位兄长全无异议,然而季札依礼坚辞。吴国岂可一日无君,长兄诸樊答应代理到丧满为止,季札乘此避走,抛下家室,独往荒野耕田,吴人只好请诸樊继续执政,但诸樊声明此后王位继承,兄终弟及。如此诸樊在位十三年后,逝传二弟余祭;余祭在位十七年,逝传三弟余昧,余昧在位四年,逝传季札时,因余昧之子僚,觊觎王位,季札又辞让而避之,后受封延陵(今江苏省武进县),号延陵季子,因其三让王位,沿袭祖上让德传家之风,后世子孙便尊其为三让王延陵公,并且多用“延陵”、“让德”做堂号。
      

  吴氏得姓迄今已三千余年,绵绵不坠,源远流长。自郑成功开台以来,吴姓先祖又远自内陆各省,不断相继结伴来台拓展,其间尤以闽粤人士居多,目前在台吴姓有六十七、八万之众,占全台十大姓氏的第七位,在人口数和比例上不可谓不多,堪称一大望族。
      

  台湾的开发是由南而北,文化的发展也是由南向北递演,现在全台能有这么多吴姓,大抵来说,也都是由台南繁衍出去的,彼此源本一脉,血缘关系很深厚。
      

  清同治七年(1868年),粤籍总兵吴光亮、军门吴春波、太守吴本杰等先贤,有感于总亲日盛,而祭拜祖先并无定所,旋即商议鸠资择地兴建祠堂,定名为“全台吴姓大宗祠”,这里是逊清台湾府治的前身,坐东向西,以往堪舆师曾谓此地乃“三山来龙”、“众水聚汇”的佳域。如今吴姓宗人事业发达,子孙昌盛,未尝不是因为蒙受祖先庇荫,及宗祠地脉之灵而有以致之。
      

  日本占据台湾时,全台吴姓大宗祠之建筑被日军占用多年,后经吴姓族长多方努力,才从日军手中索回,但已面目全非,荒废不堪,乃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增建修葺,得以粗具规模。1964年5月,族人见祠堂久经风霜,又多年未修,已渐呈朽败,遂有重修之议。同年九月在重修期间,由于工人烟蒂不慎,致将已修竣的大半工程付之一炬,此一回禄炎变,带给热心宗人至深的打击。1966年11月13日,台南地区吴姓宗亲再度解囊赞助,进行宗祠重建工作,而于1967年5月始克完成。
      

  1980年,全台吴姓宗亲齐到台南市召开四届联谊大会,吴姓大宗祠因而又重新油漆粉刷,焕然一新,于是始有现今之面貌与宏规,使得祠堂成为全台吴姓宗人的精神堡垒,也给吴姓子孙留下了仰慕祖德的良好场所。台南市的吴姓大宗祠,堪称台湾最古老之吴姓宗祠,1966年设立“泰伯公祭祀管理委员会”组织,推动管理祭祀事宜;1982年元月18日,台南市吴姓宗亲会成立,会址就在成功路的“全台吴姓大宗祠”内。从此,吴姓裔孙在台南不但有宗祠奉祀祖先,岁时祭拜,又有宗亲会敦亲睦族,宏扬祖德,是香火得以薪传,宗光得以永固的最佳注脚。

 

一入大门便可感到一股肃穆之气氛


      

  全台吴姓大宗祠在建筑格局上,原属于一牌楼、一正厅、一庭院及左右护龙之方正形式,但是经过多年的环境变迁和人事更迭,左右护龙已不知去向,代之而起的是两幢现代平房,与宗祠正身并不相连,宗祠景观就剩下牌楼和正身了。虽然如此,但是全台吴姓大宗祠早年的规模及吴氏裔孙奉祀祖先的衷心虔诚或祭典盛况,都可以由宗祠内外一砖一瓦、一景一物、探寻出个脉络端倪。
      

  吴姓大宗祠的大门牌楼,虽不是巍然巨构,但足有磅礴屹立之姿:三川拱门都是以石材为基柱,固若金汤;门楼脊上是石雕燕尾及木刻青龙,各自翱翔矗立,门楼檐上则覆以琉璃青瓦,苍翠俊美;一丈高的拱门上有横额“全台吴姓大宗祠”字样,均为石刻拓碑字体;最高的门楼脊檐上另镌有篆字“至德传家”。而门楼背面的相同位置则是横额“绵绵世世”,和小篆“步绳祖武”,前后联句都是手工石材镂刻。整座门楼高两丈余,却是气势非凡,令人刮目相看。
      

  进得门楼,但觉得一阵沁凉,庭院中绿荫为庇,使人舒爽安详。宗祠正身是座传统的燕尾式建筑,屋脊上并不饰以雕龙或画凤,只是清清爽爽一弧上悬脊梁,线条简单而优雅;屋脊下却是精雕细琢,富丽端庄。在宗祠正厅外有两樽石质圆柱,上面有石颗对联“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使人望之而生敬意。“让德”是吴姓裔孙最引为光荣的祖上传家风范,中国人谈“忍”并非难事,,但说“让”弥足不易,所以祠堂最显眼之处,标以上述联句,一来宏扬祖德,再则惕励来者,有追前惕后的意义。正厅大门上绘上教忠教孝的民族史话,或雕刻吉祥如意的美丽图案,都是精工佳作。唯觉遗憾的是厅门门板改木质为玻璃质,不能在上面镂刻绘饰,缺少了传统式门板的古风。

门楣之彩绘精致而细腻

 
      

  全台吴姓大宗祠正厅内神龛上方悬有一面“至德”竖牌,揭示得姓始祖泰伯之让风至德;神龛上有三座大型神座牌位,分别是吴开姓始祖泰伯公之神位,吴传代始祖仲雍公之神位,和吴继世始祖季札公之神位,在神位后面墙壁上各有泰伯、仲雍、季札之画像。神龛左边另供奉着成仁义士字元辉吴凤公之神位,北极光内配上吴凤红衣红帽,骑马赴义的图画一大幅,并有“恩覃异族”横批。神龛右边还奉有保生大帝字华基吴真人之神位,背景则配以保生大帝炼药的绘作。除此之外,正厅左右两侧还奉祀了吴姓大宗祠列祖列宗之神位,和全台各地较具代表性之吴姓人氏之祖先神位,真可说是奉祀齐全。
      

  宗祠正厅右面墙壁上有大型书法“忠孝”二字,左面墙壁上则对以“节义”,墨迹浑厚,字体潇洒,各是整面墙壁的注目焦点。正厅里的匾额多以“至德”为旨,如“至德远荫”、“徽承至德”、“让德流芳”;要不就是记述吴姓三千年的传衍繁昌,如“延陵一世”、“绵绵世世”、“光宗耀祖”。供桌左右置有锦绣缎质伞和扇各一,及三让王、吴凤公、吴真人等之执事牌,最稀奇的是还陈放了金身矛戟各一对,这是其他宗祠所未见的现象。
      

  全台吴姓大宗祠之屋顶内部,无论梁柱、斗拱、柱上雕花等,都是色彩缤纷、纹饰细致。最值得一提的是屋顶梁上的支撑短柱,一般祠堂或庙宇都是用龙身、麒麟、莲花、云朵等作雕饰,而此处则是用人物支撑大梁,这些人像各个身披甲胄,手持利器,背负旗令,都是将军打扮,刻工细致,栩栩如生,为全台湾家庙中所仅见。
      

  全台吴姓大宗祠之建材,以石质部分最见特色,如门楼,几乎全以石材砌成。宗祠正身左右两面外墙的墙脚,均以大陆福建石材奠基,这些大型石砖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是厚重稳固 ,足可让吴姓大宗祠屹立千年而不倒。另外宗祠正厅前立有一块石碑,详载“吴氏根源考”,五六十余字都是隶书石刻,为宗祠再添一景。
      

  台南市全台吴姓大宗祠的对联,都是用祖先圣名为首镶句,如厅门联:泰启纲常,一派渊源光宝岛;伯尊伦理,千秋经纬溯勾吴。
      

  右川门联:仲伯辟荆蛮,继位兴邦流祖泽;雍和归德望,传薪践祚裕孙谋。
      

  左川门联:季春庙貌新,重复壮观资景仰;札记家声考,遥钦让德倍低徊。
      

  楹柱联:世德溯王侯,一本箕裘承至德;家祠光海峤,千秋模范拜宗祠。
      

  大门柱联: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
      

  在吴姓大宗祠门楼外靠路边,台南市政府特别树立了一座古迹牌,古迹编号131号,上面简述宗祠沿革“吴公春波总兵光亮、太守来杰诸先贤鸠资择地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兴建本祠,供奉始祖吴泰伯,传代祖仲雍等人,每年举行春冬大祭“。大宗祠春祭日期订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冬祭则订在十一月十五日,每当祭祀大典前后,散居到各地的吴氏裔孙都会兴冲冲地回到古都,到全台吴姓大宗祠参加祭祖盛事,除了沐浴先祖让德之风,感念在台开基传承宗绪之功业外,更期使所有子孙能够步武前贤,做光前裕后的好孙猷。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