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年代:清光绪十六(公元1890年)
祠堂地址:桃园县平镇乡建安村三十七邻一三五号
沿着一号省道南下,过了中坜警察分局,左左金陵路直走,在四段和五段之间,向右转入平东路二段,约三百公尺处右首有一巷道,弯进去再前行一百公尺,即可发现一座典型的客家祠堂,前庭各植龙柏十几株,这里就是叶奕明公祠,所在旧属平镇乡的东社村,后来改名东势村,现在称为建安村。
平镇叶奕明公祠,主祀十五世淡化北开基祖考刚毅奕明叶公、暨祖妣淑惠姚氏叶母之神位,并祀南阳堂上历代叶姓祖先之神位。叶氏姓源,出自姬姓。据《叶奕明公祠修建落成序》称:吾祖上自诸梁公,公自蔡入楚平难,复惠王有功,赐以公爵地,封南阳,为叶县尹始,以地为姓。
叶氏得姓祖,春秋时代楚国令尹诸梁公,传至一百十三代叶德戚,移徙广东惠州府陆丰县螺溪乡,是为螺溪始祖。再传十五世叶奕明,于清朝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只身由陆丰老家,渡海侨居澎湖,娶姚婆妈旋携眷来台,先抵淡水厅桃涧堡,后开基桃园平镇东势庄,派下叶氏尊奕明公为来台开基祖。叶奕明当年带着当年七个儿子开荒垦田,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手足胼胝,终于营成家业。
十六世七大房叶道盛、叶道联、叶道高、叶道仁、叶道里、叶道于、叶道坤,善继父志,创议设立公厅于大垄底,即今公祠地点,座辰山戌向,并置公尝,奉安先祖,享祀千秋。光绪十六年(一八九零年),十九世叶发南等,以尝资就地建造座辰山兼巽,并建公祠前后两堂。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十九、二十、廿一世子弟,发起用少数之尝资,凑合各房乐捐款,仍在原址将前后堂改建为乙山辛向兼辰戌分金。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年),奕明公尝派下裔孙,鉴于旧祠年久失修,乃组成奕明公祠修建委员会,将原分金,重新改建,民国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十月三日落成,焕然一新,昔日之旧式公祠,俨然大厦,龙腾凤飞,相当富丽堂皇。
新祠为一燕尾式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堂,后堂祖先厅为奉祀之所;前堂门厅三川门,髹红大门上不见门神,只见三言两语的对子,有别于一般闽南人家祠堂。内外墙面多系以彩绘瓷砖拼花而成,此一构思,亦与众不同。斗拱漆金,精细雕凿,无损于古貌,是难得一见的好木刻。门厅内四根石柱子,显然是百年前旧物,虽满布岁月的痕迹,但仍能屹立不摇。前庭有花园,庭前还有一塘半圆形水池,山环水绕,庭貌可观,池塘花圃,乔木青翠,可谓圆不大而优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祠不若巍峨宫殿而喜见桂馥兰馨。
叶奕明公祠从里到外,墙上和柱上都满是对联,每一副联又都有它不同的涵义,要旨均在明示叶氏族裔,必须牢记祖先南阳堂号,取法君子以自强不息,绵延相承,光前裕后。
三川门联第一联:
南粤从台疆,力任艰辛争国土;
阳和调淑景,象征孝友贻孙谋。
三川门联第二联:
祖德溯南阳,名宦乡贤重懿范;
孙谋贻东势,左昭右穆笃尊亲。
三川门联第三联:
厅貌建东庄,山环水抱钟灵厚;
家声传北宋,祖德宗功垂荫长。
门厅楹联第一联:
淡水朝宗昌燕冀;
螺溪发祖启鸿图。
门厅楹联第二联:
祖宗忠厚遗留,由来远矣;
岁时蒸当祭享,可不敬乎。
(以上二联俱系旧物,公祠改建时特予保留,石柱与联语相得益彰,历久而弥新矣!)
祖先厅楹联第一联:
问政仰悦来,自昔动名垂论语;
持身属刚毅,从兹俎豆永春秋。
祖先厅楹联第二联:
奕世荐馨香,展翼贻谋彰祖德;
明公垂福泽,追踪继武报宗功。
祖先厅楹联第三联:
南北交辉,束带立朝匡国政;
阴阳和燮,明灯点易见天心。
祖先厅第四联:
动业济时,籍本南阳绳祖武;
文章振俗,基开东势壮家声。
祖先厅第五联:
派衍预彰,楚汉公卿光世第;
支开闽粤,宋唐理学耀宗风。
祖先厅第六联:
绪缵南阳,力挽狂澜纾国难;
帆扬东海,基开宝岛裕民生。
此外,在祖先厅和门厅墙上,各挂一木刻壁联,前者有句曰:
庙貌仰庄严,书凤雕龙,光芒先祖功恩厚;
家声传理学,文经武纬,秀拔裔孙智德高。
后者上联已不知去向,实在不成对了,是下联是:
阳和舒榴艳,人文蔚起振石林。
祭祀公业叶奕明公尝,历来由派下七大房每房公举正副管理各一人,组成公尝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尝业,管理人中又互推一人为经理,综理一切尝务。
每年年历正月初二,及八月十五日,为春秋二祭的日子,叶奕明公尝派下员裔孙,齐来奕明公祠祭祖时,望着堂上明悬的“叶姓祖训”:“明明我祖,奕世流芳,基肇春秋,功显汉唐;宋元明清,德业辉煌,胥缘义训,授受有方;追维先德,提示要纲,凡我后嗣,静听彝章;古昔所向,诗书农桑,文明进化,并重工商;各执一业,毋怠毋荒,矢勤矢勇,力图自强;百业之本,首在伦常,孝亲事长,必敬必庄;姻睦任恤,诚信是将,行之有恒,物望孚乡;礼仪廉耻,立身大防,张此四维,荣逾冠裳;国遒家也,为栋为梁,扶危定倾,实济忠良;遐迩宗族,一本南阳,互相亲爱,视同一堂;岁时蒸尝,济济跄跄,亨祀不忒,降福孔长;服膺拳拳,长乐永康,我言维服,勉旃勿忘。”叶姓子弟人人勿忘公尝是以奉祀祖先,宣扬祖德,服膺祖训,发扬中华民族敦亲睦族、尊祖敬宗精神为目的。后辈裔孙念兹在兹,踵行前贤,庶岁可以无忝于桑梓宗邦,而告慰于列祖列宗在天之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