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黄姓宗祠四美堂
创建年代: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至1775年)
祠堂地址:台中市南屯区永春路22号
由北向南行,无论是走国道高速公路,或台一号纵贯公路,在下台中时转南屯路,或直接走永春路,经过筏子溪,在临溪岸附近,循永春路22号址,可以看到一栋燕尾氏脊梁的建筑,燕尾飞檐在亭亭的椰影中耸立,这里就是台中黄姓宗祠“四美堂”。
台中黄姓宗祠,主祀江夏堂上黄氏历代始太高曾祖考妣神位。黄氏姓源,出自姬姓。“姓纂”记载,陆终之后,受封于黄(在今河南潢川县西),后为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黄氏族人多主此说,按陆终系姬颛顼后裔。
又据台湾“黄氏大宗谱”称,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一世祖,传至十三世石,佐周有功,赐姓为黄,世居江夏,从此传衍各地,族人遂以“江夏”为郡号。九十世黄峭为宋祥符进士,有三妻二十一子八十三孙,其庶子分居福建汀州府,嗣后苗裔在汀州遂成名门著姓,分支永定、宁化等县。
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黄日英、黄只仁父子二人,从福建汀州府永定县渡海来台,在今台中市南屯区屯垦,开建新天地,开始新生活。两百多年传衍发展下来,黄氏人家久已成为南屯前五大姓。
台中黄姓宗祠四美堂,就是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黄只仁公创宅,大约六十年前曾经重修过一次,此后一直到现在,迄未再修也不曾迁移过。四美堂由院门到祠堂正身、再到后厅,勉强可以称得上是三进式姓氏的建筑。砖造正厅,两侧护龙则是用土砖砌成,正厅屋脊展露燕尾,由此可知四美堂创建人黄只仁公,曾经出任官职;正厅后面隔着天井另起造了一座后厅,并顺着前厅之格局,各兴盖了后厅的左右护龙,。院门外,正对着一弯月形祠堂,宗祠后方则是林木茂盛,椰影摇曳的绿荫。整体来说,四美堂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四合院式建筑,格局完整,院墙可以与外界隔成一个独立的空间,使得祠堂宅第的整体景观得以保存,不致被破坏。
台中黄姓宗祠四美堂,院门是由红砖砌筑,高约一公尺二,院墙上并由砖块叠出镂空之图案两组,这是早年讲究的建筑才有的设计。进了院门,见一块五、六十坪大的庭院,非常宽敞。祠堂正身四美堂,外面墙壁上半截是砖砌,下半截则是用水泥洗石子来固本,屋顶是旧式红土瓦片重叠铺成,屋脊梁上有三段木质刻花图案,尾翼部分则成四剪向空中翘起,形势秀丽。左右护龙现今分由好几户黄姓后世居住,他们有的将屋瓦改成石棉瓦,有的则将墙壁加以粉饰,纱窗纱门,一应俱全,已渐失旧观,惟护龙之山墙上端,仍保有石雕贴花之饰,聊见古风。
四美堂的正厅里,除了厅门、梁椽,和祭具室里神龛、神案等还见木质外,四壁也都呈水泥粉刷,可见裔孙们虽不见得重修却经常整理宗祠。祠堂里摆设朴质无华,没有富丽的雕梁画栋,也不见多彩的窗棂门饰,只在祖先厅中央横梁悬挂两只子孙灯,灯型长圆,用油纸、竹编扎成,上面写着“四美堂”“黄”几个大字,由于子孙灯型体较一般宗祠见者大上两倍,和四美堂相衡之下,显得有些突兀!
四美堂的神龛上,除了供奉祖先神主牌位之外,龛顶悬有“追养继孝”木刻横匾一幅,神龛左右则挂了“朱子家训”和“杜甫短歌行赠王郎司宜诗”两卷轴法书,朱子治家格言是以正楷书写,短歌行则是苍劲的拓碑笔法,皆出自黄氏后裔之手笔。
台中黄姓宗祠四美堂大门是黑漆木质,左右两扇写着“光前增百福”、“裕后集千祥”联句;门背面则是两句长诗作对:
圣贤有教,修身可以齐家。天地无私,为善自然获福;
玉案光浮,五云潜通柏叶;锦堂香动,三阳渐到梅花。
大门外侧,则以石刻字体嵌入墙上为联:
功业须当垂永史;行藏争不要分明。
由祖先厅通左右护龙之侧门门楣上,亦嵌上了石刻大字“金玉”、“满堂”,可以见得黄氏一族早年在地方上望出他姓,是达官显贵之家,衣食丰足,金玉满堂。
台中黄姓宗祠四美堂,在每年农历春节时,行“大祭”,届时黄只仁公派下各房各员都会恭敬肃立在四美堂前,向祖先祭祀膜拜;另外“小祭”则是由各房逢到祖先忌日时自行追思礼拜,而不扩大行祭典。仰望“四美堂”的宏规,体念先人“追养祭孝”的庭训,黄氏裔孙也该对宗祠善加维护,并戮力光前裕后,以不忝于祖上。
摘自:<台湾各姓祠堂巡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