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沈阳故宫轶闻:皇太极独尊“面南”

2011-08-02 13:49     来源:沈阳日报     编辑:徐维彬

当年宴请、议事的凤凰楼

大政殿及十王亭旧影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画像

  沈阳故宫,这座清朝入关前的皇宫深苑,近400年来,一直流传着人们津津乐道的无尽故事。这些故事,或传记史载,或民间流传,均饱含旺盛的生命力,经久不衰。炎炎夏日时令,记者撷取一些沈阳故宫轶闻,以供广大读者茶余饭后、纳凉避暑之时消遣。

  大政殿征集匾文

  话说老罕王努尔哈赤定都沈阳、建造大政殿之后,开始在朝野上下征集大政殿匾额。

  大臣们得知后,纷纷展示各自的才华。有的大臣说,匾额为“明镜高悬”;有的大臣说,匾额应为“乾坤一统”。一时间众说纷纭,但却都不合努尔哈赤的心意。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张榜征集匾文。

  一天,努尔哈赤看到一份征集来的匾文:“木多一撇,正少一横,一点不见,两点全欠。”他费尽心思琢磨,只猜出前两句似乎是“禾”、“止”二字;但后两句话,却无论如何也难以猜出是哪两个字。努尔哈赤觉得,这是文人在戏弄他,顿时勃然大怒,下令将其抓捕问罪。撰写匾文之人是个年轻书生。兵士们将他带到大政殿后,努尔哈赤对他说:“如果你能说出这几句话的道理,我便恕你无罪,否则格杀勿论!”

  只听书生解释道:“前两句话是‘移’、‘步’二字;后两句话是‘视’‘钦’二字。合起来便是‘移步视钦’匾文。”努尔哈赤略一思索,觉得有理。便追问“移步视钦”匾文的含义。书生答道:“把‘移步视钦’四字匾额挂在大政殿上,就是要时刻提醒您,身为一国之君,别忘了百姓疾苦。要常到民间体察民情,才能安民治国。”努尔哈赤听罢开怀畅笑、连声称是,立即下令将“移步视钦”四字刻成匾额,高悬于大政殿之上。

  “大政殿征匾”系“老沈阳”民间传说,是否史实无从可考,如今也不见大政殿内有“移步视钦”匾额。举头可见的,是高悬的“泰交景运”黑漆金字、乾隆皇帝御笔匾额;两侧殿柱上,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同时书写的近6米长对联。其上联为:“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下联为:“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

  史载,沈阳故宫大政殿的匾额、对联,均书写于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年)。当年的农历五月初四(6月25日),时年44岁的乾隆皇帝从圆明园出发,开始第二次东巡祭祖。来到沈阳之后,乾隆皇帝为沈阳故宫大政殿、崇政殿、文溯阁等诸多建筑题写了匾额、对联。

  皇太极独尊“面南”

  作为“孤家寡人”,历代皇帝都是“面南独尊”;而众大臣则必须“面北称臣”。然而,皇太极即位初期,每逢重大典礼之时,面南而坐的,却并非皇太极一人,而是与其他三大“贝勒”并排面南而坐。为达到“面南独尊”之目的,皇太极着实费了不少心思。

  于是,皇太极一方面提拔重用听话的兄弟子侄,一方面对其他三大“贝勒”依次下手。首当其冲的,是二“贝勒”阿敏。阿敏的父亲舒尔哈齐,被他亲大爷努尔哈赤治罪而死;阿敏的生母又因传谣被杀。阿敏原本就心怀不满,皇太极继位后,他更加心怀不平,时有不遵谕旨的言行。对此,皇太极表面上未加理会,但却暗记在心。

  后金天聪四年(1630年)四月,刚刚夺下河北遵化、滦州、永平、迁安四城,皇太极命阿敏前往镇守。遇到明军攻击后,阿敏虚晃一枪便退回沈阳。皇太极终于找到把柄,给阿敏定下16大罪状,按律本当斩,皇太极则假惺惺特赦,免其一死,革除阿敏“贝勒”头衔儿,降为“庶人”,没收其所有财产,关押圈禁,致使二“贝勒”阿敏,从此退出政治舞台。

  三“贝勒”莽古尔泰,是皇太极的同父异母兄长。表面上,莽古尔泰对皇太极言听计从,但心中暗自不服,并且偶有流露。

  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率军攻打大凌河城时,因部将轻率冒进,两蓝旗损失了一些兵将。统领正蓝旗的莽古尔泰,到大帐中见皇太极,请求把本旗兵将调回;皇太极指责莽古尔泰部将不听差遣。于是,二人发生争执,莽古尔泰手握佩刀怒目而视。他俩的十弟德格类上前劝阻时,莽古尔泰已将佩刀抽出半尺长(史书记载称之为“御前露刃”,不啻“刺王杀驾”)。后来,尽管莽古尔泰向皇太极请罪,但皇太极仍不依不饶,将莽古尔泰降为一般“贝勒”,并没收其部分人丁,罚没若干马匹,以及一万两白银。于是,三“贝勒”也蔫儿了。

  至此,原来的三大“贝勒”,仅仅剩下代善一人了。由于代善年长功高,又擅长明哲保身,致使皇太极难以抓到把柄。皇太极只好对代善采取怀柔政策,使之俯首帖耳,不得造次。

  从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初一起始,皇太极在沈阳故宫大政殿宝座上“面南独尊”;而莽古尔泰、代善,则在正座东西两侧斜坐;群臣面北膜拜。

  皇太极家庭人口

  清朝入关前,沈阳故宫内皇太极的大家庭,究竟有多少人口儿,须看有关史料记载。

  《星源集庆》记载,皇太极共有后妃15人。其中,娶自满族各部的6人:元妃钮祜禄氏、继妃乌拉纳喇氏、侧妃叶赫纳喇氏、庶妃纳喇氏、庶妃颜扎氏、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娶自蒙古族各部的7人,其中,有6人姓“博尔济吉特氏”,分别封为皇后、宸妃、贵妃、淑妃、庄妃、侧妃,一人姓“奇垒氏”,为庶妃。此外,尚有二位庶妃姓氏失载,无法知其民族。

  这15个后妃,是在30多年中,皇太极陆续纳娶的。

  皇太极共有11个儿子:长子豪格,生于1609年,母亲继妃乌拉纳喇氏;次子洛格,生于1611年,母亲继妃乌拉纳喇氏,11岁时早夭;三子洛博会,生于1611年,母亲元妃钮祜禄氏,7岁时早夭;四子叶布舒,生于后金天聪元年(1627年),母亲庶妃颜扎氏;五子硕塞,生于后金天聪二年(1628年),母亲侧妃叶赫纳喇氏;六子高塞,生于清代崇德二年(1637年),母亲庶妃纳喇氏;七子常舒,生于清代崇德二年,母亲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八子生于清代崇德二年,母亲关雎宫宸妃海兰珠,数月后夭折,未及取名;九子福临,生于清代崇德三年(1638年),母亲永福宫庄妃布木布泰;十子韬塞,生于清代崇德四年(1639年),母亲庶妃,姓氏失载;十一子博穆博果尔,生于清代崇德六年(1641年),母亲麟趾宫贵妃娜木钟。此外,皇太极还有14个女儿。

  由此可见,清朝入关之前的沈阳故宫内,皇太极大家庭的人口,最多时应在30人以上,最少时也能将近20人。

  皇宫内新春家宴

  清朝入关前,沈阳故宫内时常举行大小宴会。其中的“新春家宴”最具生活气息和满族特色,只有皇帝及其家人才有资格参加。现举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新春家宴”为例,管窥一斑。

  后金天聪六年正月初二,皇太极特请诸位兄弟子侄,到沈阳故宫内赴宴。其中,因为代善既是长兄,又是大“贝勒”,于是,皇太极特意派七兄阿巴泰、长子豪格、额驸(驸马)杨古利前往邀请。另一位兄长莽古尔泰,虽然刚被罢黜,但毕竟曾是四大“贝勒”之一,并且依然为“贝勒”兼正蓝旗统领。所以,皇太极也委派九弟巴布泰、十一弟巴布海等人前往邀请,以示对他们的特殊尊重。

  二人到来时,皇太极以本家主人身份,在沈阳故宫大清门外迎接,并施“以弟事兄”之礼请他们入殿。就坐时,皇太极请代善居中而坐。代善自然再三谦让,请皇太极坐在中间。皇太极则说:“上朝时我居中面南而坐,那是国礼。今天是家宴,应按家礼,还是请兄长坐在中间。”可代善仍坚持不肯。于是,皇太极坐在御榻左侧;请代善坐在御榻右侧;左面另设一榻请莽古尔泰落座。

  众人就坐饮茶完毕,皇后、妃子给“大贝勒”代善拜年。此时,皇太极离坐站在一旁,并对代善说:“我是一家之主,她们是给你一人行礼,我不应该一同坐在那儿。”众后妃行礼之后,开始摆设宴席。30桌菜肴,总共用了3头牛、一匹马、5只羊。满族风俗,设宴时主人应跪地向尊长敬酒。皇太极要按此礼敬酒时,代善执意不肯。于是,皇太极改为跪在御榻上向代善敬酒。家宴过程中,皇太极向代善敬酒3次,向莽古尔泰敬酒一次。阿巴泰等众人也轮番上前敬酒。平素,皇太极、代善均不喝酒,但在“新春家宴”上,他们也互相劝饮,喝得面红耳赤。

  “新春家宴”结束前,皇太极把自己的狐皮帽、缎面貂皮裘等,赠送给两位兄长。按照平日礼节,得到皇帝赏赐后,必须磕头谢恩。当代善、莽古尔泰准备叩头谢恩时,皇太极马上制止,并说:“从我即汗位以来,两位兄长还没到过我家。今天把你们请来做客,怎么能让两位兄长空手而归呢?所以,送一点儿东西聊表心意,不必叩谢。”代善、莽古尔泰告辞时,皇太极一直送到沈阳故宫大清门前,目送二人上马后,方才返回。

  初二“新春家宴”之后,翌日初三,皇太极再设宴15桌,请诸位姑母、姐妹,入内廷赐宴。初四,两白旗统领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在沈阳故宫进宴45桌宴请。初五,皇太极在沈阳故宫设宴15桌,宴请几位嫂子、姨母等。初六,“大贝勒”代善,在自己府中设宴40桌,宴请皇太极等。正月十三,阿巴泰设宴40桌,宴请皇太极等。沈阳故宫皇室的“新春家宴”,体现了满族过年传统风俗。

  后宫主皇后“哲哲”

  沈阳故宫的后宫之主“哲哲”,并非皇太极第一个妻子。1614年,年仅15岁的“哲哲”出嫁时,皇太极已有两个妻子:一是后金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女儿,当时已生有一个儿子的元妃钮祜禄氏;二是乌拉贝勒博克铎之女,当时已生有两个儿子的继妃乌拉纳喇氏。

  “哲哲”系博尔济吉特氏,父亲是科尔沁部“贝勒”莽古斯,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弟、哈布图哈萨尔的第十七世孙。以往,“哲哲”父亲与努尔哈赤一见面就干仗。早在1593年,“哲哲”父亲就与弟弟明安一道,率兵万余人,与叶赫等部落组成“九部联军”,合攻努尔哈赤,结果被努尔哈赤杀得狼狈逃窜。后来,“哲哲”父亲见建州女真势力日益强大,便化干戈为玉帛,与努尔哈赤及其兄弟子侄通婚修好。于是,博尔济吉特·哲哲,便嫁给了皇太极。

  “哲哲”刚嫁给皇太极时,元妃、继妃二人都应排在她之上。但是,从后金天命后期开始,后金政权愈发重视与蒙古族各部、尤其是科尔沁部联盟。皇太极即位后更是变本加厉。于是,“哲哲”地位逐渐上升,沈阳故宫的后宫建成后,“哲哲”便成为“清宁宫国主大福晋”(皇后)。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举行了册封典礼,授予“哲哲”皇后金册金印。从此,“哲哲”成为大清国的第一位皇后。她的已故父亲莽古斯,被追封为“和硕福亲王”;母亲被封为“和硕福妃”。

  有关史料中,很少记载“哲哲”皇后轶事,只记载了她先后生下三个女儿:皇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皇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皇八女“固伦端贞长公主”。“哲哲”的三个女儿,都下嫁给了蒙古贵族。“哲哲”一生最为遗憾的,是她没能生男孩儿。顺治皇帝继位后,尊封“哲哲”为皇太后。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哲哲”病故,终年51岁,与皇太极合葬于沈阳昭陵(北陵)。 (邱宏视线)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