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泉州开闽三王祠

2010-08-16 09:37     来源:泉州历史网     编辑:徐维彬

  核心提示:主祠外石埕西侧画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闽国三王史画”12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洁明快的文字,再现三王历史功绩。石埕东侧有门通承天寺法堂,门额横刻“檀樾王公祠”,为重修承天...

  位于泉州承天寺西侧,始建于五代末,海内外王氏裔孙奉为宗祠。

  五代末,泉州刺史王延彬献地千顷与承天寺,僧人仰德,于承天寺法堂之东建祠祀奉,称“檀樾王公祠”。后毁于燹,明·万历间重建于今址,1999年又重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延彬》、《泉州寺庙·承天寺》)

  “开闽三王”

  “开闽三王”即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王氏三兄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参见泉州历史网qzhnet.126.com《泉州人名录·王潮、王审邽、王审知》)

  唐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群雄并起。王氏三兄弟参加义军,并于光启元年(885年)率义军入闽。

  时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军民苦之,耆老张延鲁率泉州父老奉牛酒请兵解救。王潮乃引兵围泉,于光启二年(886年)八月攻克泉州。唐授王潮为泉州刺史,审邽、审知协理州事。

  唐·大顺二年(891年),福建观察使陈岩病重,派人召王潮赴福州,欲授以军政,为部将范晖拒阻。景福二年(893年),王潮派三弟审知、从弟彦复率军攻克福州。由此,声威远播,汀州、建州刺史奉户籍册归顺,山岭、海岛等地方武装闻风降服,潮尽有闽五州之地。唐授王潮为福建观察使,后又加封威武军节度使,审知为副使,审邽为泉州刺史。

  王潮、王审邽因勤勉为政,心力交瘁,先后于唐·乾宁四年(897年),天佑元年(904年)逝世。王审知继承二兄未竟事业,总理全闽,功勋卓著。唐授审知为福建节度使,梁·开平三年(909年)晋封闽王,建立闽国。

  王氏三兄弟在世,治闽计40年( 885年一925年),广施德政,仁爱百姓,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经济、文化、商贸、海交的政策和措施,为当时及宋元时期福建、泉州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审时度势,“保境息民”,对内平息动乱,安定政局,对外尊奉唐、梁为中枢,交好邻道。王审知自称“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做闭门天子”,为闽国营造了和平安定的环境。

  其次,以恢复发展经济为施政纲领,减轻徭役,鼓励生产,安定民生。山区奖励垦荒,沿海围海造田,建立“百工院”,引进先进的手工业,促进丝绸、陶瓷、冶炼等商品经济的发育。

  第三,利用福州、泉州的天然良港,并开辟“甘棠港”,设立“榷货务”的商贸机构,“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发展海外交通贸易。时闽舶已往返贸易于朝鲜、日本、印度、波斯及东南亚诸国,泉州刺史王延彬被誉为“招宝侍郎”,泉州港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起点。

  第四,设立“招贤院”,招贤纳士,善待入闽衣冠士族,引进先进的中原文化。重教兴学,广设“义学”,进而兴办“四门学”,奖掖优秀,论才授职,养成良好学风文风,使“蛮荒海隅”蔚为“海滨邹鲁”。

  第五,廉洁自律,勤勉为政,任人唯贤,赏罚分明。王潮、王审邽以“省刑惜费”、“俭约爱民”而闻于世。王审知身居闽王,始终严以律己,谦以待人,“节俭自处,选任良吏,与民休息”,在位“三十年间,一境晏然”。

  “三王”为福建的开拓发展,立下丰功伟业,后人尊祟为“开闽三王”。“三王”及其部属裔孙繁衍于八闽大地,被誉为“八闽人祖”,并远播浙江、广东、海南、台港澳以及海外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规制

  “开闽三王祠”1999年重建时按原式样,原坐字,古朴素雅,保留明、清闽南建筑风貌。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建筑 面积700余平方米,是一座悬山式、燕尾脊、穿斗架构的砖木建筑。主祠为上下落三开间,中有天井及两庑。附属建筑有垂花埕围大门、画廊、上下护厝,面向花厅等。

  主祠正门额以青石横刻篆书“开闽三王祠”,左右石柱楹联“太原望族源三晋,固始义师竭八闽”。门廊两边角牌保存明、清砖雕两幅。祠厅两边石柱雕刻颂扬三王开闽治泉功绩的联文三对。灯梁及松梁木雕狮子、梁柱木雕纹饰及斗拱花木,保存原建筑构件。厅堂中央雕花坐龛金碧辉煌,龛内供奉王潮、王审邽、王审知雕像。祠厅前梁悬挂前新加坡总理王鼎昌题赠“开闽第一”匾额,后梁悬挂宋·米芾手迹之一“一本三宗”匾额,整体设置庄重肃穆。

  主祠外石埕西侧画廊,嵌有青石影雕“五代闽国三王史画”12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简洁明快的文字,再现三王历史功绩。石埕东侧有门通承天寺法堂,门额横刻“檀樾王公祠”,为重修承天寺所发现之原构件。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