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南安水头朴里二甲祠堂使相家庙

2009-01-20 12:30     来源:泉州名祠     编辑:杨永青

宗祠介绍

  南安市水头镇朴里现存大宗祠有三座:使相家庙(二甲祠堂)、九甲祠堂、恭懿侯家庙(一甲祠堂),其分别主祀名贤吕大奎之长、次、三子吕温、吕和、吕正。二甲祠堂冠以“使相”者,盖因其八世祖吕惠卿曾任北宋参知政事、节度使;十二世祖吕大奎以南宋秘阁修撰知漳州军事;十三世祖吕温于宋末随幼主播迁,平雷州府有军功,故名。

  南安朴乡吕姓,源溯商末周初姜尚吕望,远祖吕湮为唐肃宗宰相。唐末,一世祖吕竞茂,讳占,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肇基,居泉州晋江曾埭吴坑。至北宋中,七世祖吕季玉,讳寿,时侨寓西安(现安海西部镇区),时移居泉州相公巷。后因姻亲曾公亮之母求吕府西安地归之,故择南安朴乡而家。季玉开创吕氏“十子八捷南宫”的鼎盛局面,其长子吕惠卿即北宋杰出政治变革家,是王安石变法的副帅。尔后奕世簪缨,望著泉南。迨宋元易主,吕大奎义不署降檄而殉国难,名显郡志。大奎之四子曰温曰和曰正曰直,遁居四处,至明中叶方克复先基。现聚居朴乡人以万计,皆温、和、正之后,四房直徙居东田南坑。

  吕温讳壮,字惟吉,号菊圃先生,谱载为河南按察使。温生四子:长廷璜(居杨山大奎村)、次廷璋(居朴里二甲)、三廷圭(现石井许氏)、四廷琚(居永春)。

  千载而下,吕族宗支繁衍,人丁兴旺,族裔遍布于海内外各地,人谓朴乡为闽省吕氏发祥地。

  朴乡自古为南安海都第一大社里,北临瀛溪水,南纳小昆仑(亦称太湖山、大丰山,今名塔仔山),地势宽阔,旁官道而近大盈港口,更有宋熙宁间吕惠卿建成跨海“镇安桥”,使之与安平相连,水陆交通便利。其古地名有自家洋、高美等,两宋时属南安太平乡常安里,明清属南邑三十九都。考有宋神宗称赞吕惠卿“性与道契、文为词宗”,天下传颂,学者趋之,夫“道为无名之朴”,意思是说“道”就是“朴”,地乃以为名。至于现“朴兜”、“朴里”及片落名称“一甲”、“二甲”、“九甲”,系沿用明初里甲编制旧号。

  “使相家庙”建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时泉郡名士秦钟震赠联曰:  “九溪盈浦还朝宗,是生瀛造渊韬,载海山之胜;百代朴乡钦节祖,行见家桢国干,光弓冶之传。”史学家何乔远亦撰文载于祠中。祠堂还配有园林式附属建筑,增添家庙景观。据总督南京粮储吕图南记载:  “摘莳花卉,竹石啸哦其间,经书木鱼位置有序,骚人韵客,纳子挟朋延接开襟,人人各适其意。”足见当年堂皇气派。惜乎此祠于清初迁界时被毁,一应文物荡然无存。复界后,家庙的主体建筑乃更面南,为向北再建。咸丰十年(1860年)大修一次。至20世纪90年代,祠宇已墙圮垣塌,破损不堪。时旅菲族裔吕辉宗先生等乃倡议鸠资修葺,于是诸族人群策群力,依原式两落两直头三天井重新翻建,其建筑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1994年落成。家庙巍峨,美轮美奂,倍于畴昔。

  使相家庙冬至祭祖仪式隆重,其主要活动为祭祀和饮宴两大部分。

  冬至祭祖,筵配全猪全羊,礼依三献程序,祠堂门口庭演高甲戏佐飨。祭祀概况:

  1.主祭人选,由族中辈分高,德望崇隆之长者担任。

  2.祭品:全筵三席(一主二辅),主筵需用五张八仙桌方可容纳供品排列,东西两辅筵均列三张,主辅席筵碗相同,全猪全羊分别置于天井两侧。二十四味食品及猪羊等,由新婚男丁分担承办,其他杂费从公田入息支付。

  3.祭祀经过:主祭上香后,由读祀生启读降神恭请列祖列宗英灵莅临飨筵。继之依序行初献、亚献、终献礼。初献以读祭文为主体,亚献以进佳肴美味为主,终献以唱吉祥语为主(如进元灯、金帛、五谷种之类褒词)。再轮献礼按先天次地后祖先顺序进行,皆一跪三叩头,每案前总合三跪九叩头。奉敬祖先时,主辅席筵碗依司礼生唱会同时献,整个过程备大乐、细乐配合。祭祖程序复杂,气氛隆重而虔诚,热闹而严肃。

  使相家庙重建,目的在于光前裕后,启迪后昆。时至今日,随着社会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强,朴乡儿女正以“曾辅国政添异彩,再创家桢谱新章”的英雄气魄,为创造繁荣昌盛的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

  吕景我 吕荣哲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