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南安仁宅紫云黄氏家庙

2009-01-20 12:13     来源:泉州名祠     编辑:杨永青

宗祠介绍
  

  仁宅黄氏始祖思斋公于元朝中(约1330年)从安溪依仁里上科名村,偕祖妈赖氏来南安定居仁宅(前称上宅)。思斋公略知地理,见此地山青水碧,环境宜人,日后子孙定能勤奋耕读,贤才辈出,乃决心定居下来。

  传至四世忠郛公(其弟忠惠移居晋江石头街,近百年来失去联系),才着手写家谱,曰:吾家遭胡元之乱,房屋荡然无存。至明洪武十年(1377年)八月才重建住宅,使裔孙祭祖有厅堂,居住有定所,是为仁宅“黄氏祖祠”。

  五世安生公,妣王氏生男二,继妣刘氏生男一:长全生,次应生,三观生,安生公墓在南坑岭头。

  六世观生公,号古石,妣张氏。公因伐木殒身(生失考,卒三月初六)后,张氏遗腹生一子,名普孙。公妈合葬碧石岭覆鼎山。大二房九世的明山公曰:观生公亡时,张氏孕甫三月,决心绝食殉夫。幸而小姑(即六世贞德姑)知情,力劝其复食,届时若生个男婴,小姑决不出嫁,愿帮三嫂共抚孤儿,并当天发誓不反悔。张氏听从小姑的劝说,姑嫂相依相偎过日子。七个月后,张氏顺利分娩,生下一个男婴。观生公后继有人。

  至清朝中、末叶,族中的读书人,随家庭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增加。最早中举的是移居鲤城的黄念祖、黄宗澄父子(念祖是嘉庆辛酉科即1801年举人。宗澄是嘉庆己卯科,即1819年乡试第二名举人)。其次是道光辛卯科砺金中举人,道光甲午科黄宗汉(念祖之子,宗澄之弟)与黄梦丹同登虎榜。道光乙末科(1835年),黄宗汉上京会试连捷中进士,入翰林,迁御史,官至两广总督、四川总督。

  当黄宗汉中进士,入翰林,衣锦荣归泉州时,首先提出了寻根谒祖之事。于是,他请家族中长老聚集共商寻根觅祖之事,并选派两个最忠诚的家仆去执行。不久祖籍找到,即在南安六都仁宅碧石岭脚的陈犁村。于是择吉日到仁宅“黄氏祖祠”挂匾、竖旗、演戏、请客,盛况空前。酒后,宗汉留各长老开恳亲会。在促膝谈心时,他不失时机地指出“陈犁”这地名太俗,宜给予雅称“丹霞”。当场无人异议,一致赞成。

  据族中老前辈传说,自从寿臣公(宗汉字寿臣),衣锦荣归到仁宅“黄氏祖祠”挂匾竖旗后,吾族的“祖祠”即正式晋升为“黄氏家庙”了。

  至咸丰、同治年间,吾族出了个商业家黄嘉粟,他到福州开一家“泉泰茶行”,收购闽北茶叶,雇工在本行进行精加工并分级包装,再外销东南亚、欧洲等地。由于他经营有方,善待职工,信誉第一,所以生意蒸蒸日上。五六年后积累巨资,成为富甲一方的商业家。他热心公益,富而思祖,乃发愿独资翻建“黄氏家庙”,并立即行动。

  在翻建“家庙”过程中,族中文人集体为家庙撰了一副34字的对联,曰:“有贞嫂,有义姑,共抚孤儿,百世宗绵连一线;是奇情,是至性,克扶明教,九天伦孛待双旌。”此联以金色楷书写于厅堂的花心柱,作为对她奇情至性的永久性纪念。

  此后,吾族宗枝竞秀,人才辈出。咸丰己未科乡试,黄谋熙、黄谋烈“兄弟同榜”中举人。光绪年间,黄尔沤、黄尔测“兄弟科甲”(尔沤壬午科举人,尔测丁酉科举人)。同治、光绪朝间,七年(1874—1880年)中了双鼎甲(同治甲戌科黄贻楫探花,光绪庚辰黄培松中会元、状元),全族欢欣鼓舞。当时的黄贻卿太老(黄尔沤、尔测的父亲),即兴为“黄氏家庙”撰大门联:“葛参科名派,文武鼎甲家。”他把族中最优秀的人物,在简短的对联中体现出来。

  自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己卯科,黄宗澄应试乡试中举后,到“黄氏家庙”挂“经元”匾算起(因黄宗汉中进士到仁宅认祖时,其父黄念祖已故,不再补挂牌匾),至清末戊戌变法(1898年)之后,兴学堂,废科举止,吾族中了1个状元,1个探花,3个进士,14个举人。按这80多年,族中人文历史的发展情况,几乎每十年间,就有两个族裔科场金榜题名,进入“黄氏家庙”挂匾竖旗。

  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改革开放一系列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吾族各行业欣欣向荣。族中长老和热心公益的人士及时提议对“黄氏家庙”进行第二次翻建,成立重修黄氏家庙筹委会,鼓励海内外宗亲踊跃捐资,采取边集资边动工的办法。家庙至1993年夏即基本竣工,11月18日举行剪彩及祭典仪式。这次翻建,总共支出人民币40万元,黄氏家庙焕然一新。

  入米  才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