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店(华封)村黄氏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初建时只有顶厅,规模小且简陋。明万历庚戌(1610年)扩建拜丁亭,直至康熙乙亥年(1695年),再增两廊,才有现今的规模。祠宇年久失修,栋梁倾圮。清乾隆壬申年(1752年)重修,于1754年竣工。到光绪己卯年(1879年)又修整一番。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利用祖祠作为支援前线的粮仓。后来,在农村合作化时,生产队用来作仓库、分工及记工的场所。历经“文革”浩劫,几乎成为废墟。后裔子孙,关心祖业,组织修祠筹建委员会,发动海内外仁人志士,慷慨解囊,于1987年寸白依旧,作一次彻底的维修,并延请名匠,雕梁画栋,祖祠面貌焕然一新。
下店黄氏祖先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其一带称江夏郡。紫云始祖守恭公,隋末随父入闽, 卜居泉州西城门内,种桑养蚕,勤劳耕种,富甲一方。守恭公一生为人乐善好施,远近邻里都尊称为长者。唐垂拱二年(686年),有一得道高僧匡护大师,深知守恭公厚道好佛,求其地建寺。传说菩萨显灵,桑莲献瑞,舍地为寺,号曰“莲花禅寺”。直至唐开元年间,终于定名为“开元禅寺”,闽南之名刹也。匡护大师感念守恭公舍地建寺之美德,在寺的左边建一座“檀越祠”,专祀黄守恭公,让子孙后代入祠思敬,有善则扬,世代祭祀,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守恭公膝下有四子:经、纪、纲、纶,称四安公。后复得一子,名纬,遂称五安公。
守恭公在匡护大师的建议下,为子孙繁衍计,将长子经分居南安开拓;次子纪居惠安;三子纲入安溪;四子纶住于同安;五子纬栖于漳州韶安。五子秉承父训,各奔他乡,开拓发展。
下店(华封)黄氏一世祖圣林公为紫云守恭公长子经公之裔孙,经公是南安开基祖。圣林公于明洪武年间(约1399年)从吕洋迁居下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二世祖华郊公;三世祖朴树公:四世祖碧溪公。碧溪公有两子。长子辅德公;次子三石公。五世祖辅德公传处士公,处士公有三子:爵、齿、德,是下店长房、前园、长园、望溪的先辈;次子三石公生遯斋公。遯斋公生六子:礼、乐、射、御、书、数,是下店上、下溪墘、三房、五房、六房、风吹古、晋江埕边的祖先。二房、四房迁往台湾、金门等地繁衍。历经数百载,瓜瓞延绵,传至今日已二十八世。下店圣林公子孙已有l万余人,分布东南亚等地。
1999年2月21日(甲辰年正月初六),下店黄氏宗祠又举行一次隆重庆典活动。国内的有晋、南、同、惠、金、台、港、澳,旅外的宗亲有来自星、马、菲,远至西欧、美国等地,不辞劳苦,远涉重洋,组团回乡。这是我宗继清光绪己卯年(1879年)以来120年中的又一件大盛事。
泱泱江夏,源远流长。下店祖祠,自建祠以来,历经440年的风风雨雨。漫长的岁月,在子孙关心、爱护下,经前后五次重大修葺,大放异彩。下店人民欢欣鼓舞,笑逐颜开。子孙们牢记古训: “近不失亲,远不忘本”、“忠孝廉节”、“礼学善政”。他们将怀着木本水源之念,发扬光大祖宗的丰功伟绩。
下店老人协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