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泉州开元寺黄氏祖庭檀樾祠

2009-01-08 08:42     来源:闽台宗祠网     编辑:贺晨曦

牌匾

  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北侧,占地300余亩,规模宏伟,构筑壮丽,景色优美,名扬海宇,是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从林之一,与洛阳白马寺、杭州灵隐寺、北京广济寺齐名。高耸寺内的东两双塔,也称紫云双塔,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石塔。它每天吸引着众多的海内外游人、学者到此观瞻,举行学术研讨。1982年3月,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元寺原址为唐初黄守恭故宅与桑园。据《泉州府志》、《开元寺志》及唐代黄滔《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所载:黄守恭少习诗书,博通经史,蜚声士林,时称“郡儒”。他初事货殖,后务农桑,辟桑园七里,养蚕纺绸,富甲一方。为人倜傥仗义,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咸称“长者”。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园中桑开白莲,有司上报朝廷,表为嘉瑞,他遂舍宅建寺,延匡护大师主持。守恭公舍宅后,无家可居,鼓励五子向外开拓,立业兴家,并咏示儿诗曰: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苍天有眼长垂佑,俾我儿孙总炽昌。”圣僧匡护人师也偈曰:“佛家香火年年存,黄氏子孙代代兴。”于是,长子经择居州西北南安县芦溪(今南安

  市吕洋,俗称埔头);次子纪分居州东北南安县黄田(五代更名锦田,今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三子纲移州西南安县葛磐(今安溪县城厢镇);四子纶迁居州西南南安县坑枘(今厦门市同安区新圩镇金柄村);五子纬徙居漳州漳浦南诏(今漳州市诏安县或曰秀篆村)。寺僧感公之人德,住成坛东翼建檀樾(即“施主’之意)祠奉祀之,檀樾祠与迦蓝祠相望。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地,故寺有紫云大寺之美称,黄守恭公是为紫云五安黄氏之始祖,檀樾祠即其祖庭。

  五代至两宋,泉州开元寺香火甚盛,周围发展为120个支院,雄伟的双塔由木构改建为砖构以至石构。元朝至元二十二年(1 285年),合并为“大开元寺万寿禅寺”,其时“禅风远布,衲子竞集”,寺僧达l 000多名。迨至元末,兵荒马乱,寺渐衰落。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帝命正映为住持,遂修葺重建,  渐次中兴。成化、弘治间,再度“陵夷”,佛寺、僧舍多废为民居与作坊,檀樾祠也于明万历间罹于火,栋宇荡然。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守恭公裔孙紫云黄氏同安陕西参政黄文炳率族人,会同泉州知府程朝京收回被寺僧变卖和地霸、硝户侵占的寺产,并将檀樾祠重建一新。

  据现存檀樾祠内的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石碑所记,自肖源(黄文炳)公重建之后,因清初郑成功抗清,重罹兵灾火,祠宇倾颓,时有惠安房侍御石庵公(黄鹤仙),集资修葺,栋梁藉以不隳。台湾平定后,南安房大参无庵公集宗人倡议鼎新。丁足裔孙黄尔芃等,躬身践履,鸠金庀材,聿新厥祠,复拓建僧房(即今祠之东护厝),奉公之香火。至雍正五年(1727年),祠之东榱桷倾朽,佥议聚金修之,南安房庠生封翁雷轰君,毅然肩厥任,自拓囊金召工师庀名材,小三月而祠重修完成。又据1938年《重修开元檀樾祠并大禅寺记》所载,檀樾祠清季再由部郎祝堂(黄抟扶)斥资修之。1922年,紫云裔孙黄仲训、黄奕住合修祠之后进。另由黄仲训修法堂,黄奕住修东塔,黄秀娘修西塔,黄礼澄兄弟相继重修檀樾祠,  “至是而煌煌臣制益焕然大备矣”。故自明经清至民国的400余年中,开元寺檀樾祠皆由紫云黄氏族人管理、祭祠与修缮。

  檀樾祠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格局,共四进,并配有东护厝,硬山顶,砖木石结构。每进之间间隔石铺天井,地面向后渐次增高。第一进门厅,红砖外壁,檐下水车堵为泥塑彩绘故事人物像,面阔三间,进深二间。门内顶有明代石刻楷书“檀樾祠”匾一面,匾左右附浮雕护匾人物各一尊。中立阴刻隶书“同科文武魁天卜,奕世桑莲溯祖风”石柱联文一对,系指清光绪六年庚辰科,同科高中文状元紫云诏安房黄思永,武状元安溪房黄培松。东壁间竖立明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姜逢元撰文的《泉州府开元寺檀樾祠祀田记》石碑(高2.07米、宽0.85米)和清雍正七年(1 729年)所立“檀樾裥重修记”石碑(高2.09米、宽0.90米,碑额阴刻云日纹饰)等2方石刻碑记。祠内第一个天井中,有两株约600年的古桧柏,曲枝蟠虬,是泉州现存年代较为久远的名木之一。第二进为前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厅中减柱)。厅前石柱题刻明代泉州进士苏茂相和何乔远楷书对联。苏茂相联曰:“一宅舍菩提永旁慈筏慧灯达矣哉每怪时人言是我宅,四安(应为五安)居子孙各称兰芽桂茁盛矣哉方知祖德欲遗以安。”

  何乔远联曰:“露垂甘雨凝紫菡萏生桑我宅遂成摩诃世界,名僧出尊佛居礽昆释祖千载还瞻证果菩提。”原在厅正中置奉黄守恭公石雕坐像,左右塑立侍童各一,前设供案桌。厅梁悬挂“世授天恩”木匾(至今犹存)和文武状元木匾各一方,左右横梁悬挂榜眼黄宗旦、探化黄贻楫木匾一方(三鼎甲木匾今藏泉州市博物馆内),以及木质各房历朝进士总匾数方。北壁两边各有小圆门内通笫三进。第三进为过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接待外宾和族人憩息之用。内中悬挂各宗贤及名士的赠贺诗文墨宝,陈设椅桌等用具。后壁开二侧门通第四进天井。第四进为后厅,面阔三间,进深四间(厅中减柱),后壁正中置雕花贴金木龛(或称公妈龛),供黄守恭公木主神座,左右两侧奉经、纪、纲、纶、纬紫云五安公神主和前部奉各时期有功于本宗各辈五安先贤神主牌位,以及守恭公的甜训诗(或称“示儿诗”、“饶钹诗”、“铜钹诗”)。厅前中间石柱刻有民国30年(1941年)裔孙荷生、澄源、开恭、开闽敬撰的楷书对联曰:“养志效前贤有宅有园从亲所与,兴家无长物一驴一钹随遇而安。”

  科举时代,紫云五安黄氏子孙簪缨弈世,科第联芳,曾定祠规:凡状元、榜眼、探化三鼎甲及第者,才能在祠中独立悬匾,中进士、举人者仪列于总牌之上。据初步统计,紫云五安黄氏历朝高中进士者170余人,举人近300人,尚有房份待考的进士近50人。檀樾祠始建于唐,历代均进行重建或重修,至今尚保存清代建筑风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元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内外近千几紫云五安黄氏裔孙寻根拜祭之祖祠。保护和宣扬檀樾祠,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黄天柱黄真真供稿

  摘自:<泉州名祠>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