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赖厝赖氏家庙

2009-01-07 08:50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编辑:贺晨曦

  晋江赖氏集中居住于西园赖厝社区、烧厝社区(有赖厝、烧厝、后间、苏坑、吴厝5个自然村),一部分分居于内坑湖内村、磁灶砌田村、池店华洲村,人丁上万。在晋江市虽算不上大姓,但在全国百家姓排行中,赖氏居第90位,却属于大姓。

  据赖氏族谱,赖氏始于姬姓,其始祖叔颖为轩辕廿九世孙,周文王第十九子。时商纣王无道,武王令其弟叔颖带兵与诸侯讨伐纣王,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功成之后,赐叔颖子爵,封于赖国(其辖境后来属颍川郡,即今河南息县、商城一带)。后代以国为姓,尊叔颖为赖氏始祖,以颍川作为郡望。公元前540一前 529年之间,楚国攻灭赖国,赖氏族人遂迁徙散居四方。
历代赖氏名人有:

  三十八世赖光,河南汝州临颍人,仕汉有功,任交趾太守。其子赖仙芝,官至金紫银青光禄大夫加上柱国,赠太子太师。后赖氏遂有“银青衍派”之称。 六十世赖光郎,晋兴宁年间任浙江观察御史,迁居浙江处州松阳县,其曾孙赖遇以文学知名,任江东知府,官至副使、中宪大夫,曾奏请改松阳为郡,得晋帝御书“松阳郡”三字赐予。赖遇传衍裔孙分布东南各省,悉以“松阳”为号。

  唐贞元年间,赖氏七十六世赖标,字允闿,以锦衣卫将军加封威武都将军,派遣人闽平乱,统兵五路,由建宁转战上杭,一鼓而定。论功下膺王爵,奉旨守镇闽省。廉政清简,倡民垦荒拓土,号称“周公再生”。赖标卒于高宗己卯年(679),葬于古田夷田埔。是为赖氏人闽始祖。时与赖标同时人闽的有其弟赖极、赖枢,极居宁化石牛村,枢居清流黄加地,赖标后裔、赖氏八十八世赖朝英于宋代任宁化知县,亦择居宁化田心,各自开派。宋末元初,赖朝英后裔、九十三世赖泽翁由枫亭赤岭徙居泉南八仙山西麓之凤山里定居,是为晋江赖氏开基始祖。

  晋江赖氏堂号自来称为“版筑”,版筑本意是用墙模、木杵舂捣土墙的意思,其中有个典故,与傅氏有关。相传商代有一贤人傅说,隐于民间,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为人施版筑,做苦工。商王武丁闻知,亲自前往敦聘,任为商朝大臣,果然治理得天下太平,人民富庶。傅氏人遂将“版筑”作为堂号。
  

  为什么傅氏的堂号又用于赖氏呢?内中也有一段历史缘故:春秋时期,楚灵王攻灭赖国,赖氏族人为逃避屠戮,很多人投靠当地有姻亲关系的罗、傅二大姓。结果这三大姓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情同兄弟。于是三姓遂相议不通婚姻,以亲堂互称,时至今日,在河南息县赖国故城和赖王陵周围,傅、罗二姓特别多,而且恪守着互不通婚,共祀祖先的习俗。

  赖、罗、傅连宗的习俗不仅在国内传承,而且随着福建、广东大批赖、罗、傅姓族人侨居海外而得到发扬光大。1980年,在海外成立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2005年11月,世界59个赖、罗、傅宗亲团体l千多人在新加坡聚会,共同庆祝南洋赖氏公会成立75周年、罗氏公会成立55周年及傅氏公会成立65周年。所以说,晋江赖氏用傅氏名人典故作为堂号也是一件顺情合理的事。 晋江赖氏自泽翁迁居凤山里,世以耕读为业,聚族而居,“人以姓名其乡”,便称为赖厝。得“海滨邹鲁”风气熏陶,历代文人辈出,科名兴盛。

  明弘治十一年(1498),赖氏九世赖凤中举人,正德三年 (1508)又高中进士,授工部给事中,转兵部右给事,出任督理江西屯盐按察司佥事,授谏议大夫。

  十世赖存谨、存业兄弟,先后于嘉靖廿年(1541)、廿三年 (1544)以经学宏博荐为贡生,有“兄弟明经”荣称,赖存业曾任广东程乡教谕、琼州府教授,还是一代名臣海瑞的恩师。相传祠堂中那方“兄弟明经”匾额便是海瑞的手笔。

  十一世赖庭桧,嘉靖四十年(1561)举人,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户部主事、郎中,迁建昌知府,归德知府。在任疏通河道使河不为灾,关切民俗风情,除其不便者。政平讼理。迁副使,备兵天津。北兵犯雁门,惟天津兵训练最强,上功第一。擢四川参政、四川按察使。 庭桧子克俊,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会试第二名,御赐“会魁传胪”匾,官授礼部主事、奉政大夫。克俊子长熙,岁进士,授广西柳州隔高县正堂,升恩州知府。有“三代进士”美誉。

  相传晋江赖氏一世祖泽翁行善积德,宽宏大道,得高僧大师指点,择“凤膆”之地兴建宅基,至明洪武 年间,一族传至四世,分支五房,遂同商议将祖居地建造两落三开间祠堂一座。 祠堂谨守祖地“凤膝”风水能纳丁财贵之说,建筑方法有异于其他祠堂。其左、右、后三面栋壁密封不开门窗,只凭朝南的三个大门通风采光。一、二进之间,只开一个3.5平方米的四方的小天井,天井下的地面用三十六块条石砌成一个面积相等的小深井。而祠堂厅堂、天井,大门的坐向亦稍有不同:厅堂坐寅向申兼甲庚,天井坐乙向亥兼壬丙,大门坐艮向坤兼寅申。

  明正德年间,赖氏九世祖赖凤考中赖厝赖氏家庙门匾进士,官拜大夫,回乡耀祖,重修宗祠,因族出贵官,改称“赖氏家庙”,而且“得御赐五门并列”。三开间祠堂何以开五个大门?其实就是遇盛大祭祀活动,除了打开三个大门,又将中间大门左右两堵可开启拆卸的笼扇也拆卸下来,则祠堂前面全部敞开,可通风采光补其缺少门窗之弊。明天启丙寅年(1626),祠堂再次重修,著名书法家、里人张瑞图为书“赖氏家庙”匾额一方,墨宝至今保存。其时族中还拟定赖氏从13世起的字辈排行:“公侯伯子,仲衍孙谋,奕世永昌,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修明学业,继美先贤,显扬祖德,丕振万年。”此后,祠堂又有多次重修,最后一次重修在1986年。

  新修的祠堂保存原有的坐向和规制,而门墙、柱子悉易木为石,使更加坚固。新替换过的红瓦屋顶,前面安一列绿琉璃花头和垂珠。屋脊装饰剪瓷龙凤花鸟,色彩焕然。大门额上高挂“赖氏家庙”匾额,门刻楹联“商岩宰相后昆;晋邑会魁世第。”下厅柱镌联:“祖德宗功流芳版筑家声远;子孙蕃衍徙居凤山世泽长。” 中厅孝思堂联:“金殿传胪侧耳纶音俱在;川台宪总回头芳躅犹新。”厅堂柱联:“版筑流徽说命三篇奠圣世;凤山毓秀会魁金殿点传胪。”以记颂祖德宗功。祠内梁枋,悬挂着“会魁传胪”、“三 西园街道赖厝赖氏家庙代进士”、“兄弟明经”、“青琐纶恩”诸匾额。还有一方民国三十五年(1946)立的“同冶一炉”匾尤其引人注目。原来,清末至民国时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文化落后,而闽南一带封建械斗之风最盛。赖氏家族亦受影响,至同室操戈,械斗数十载而不止。族人深受涂炭。至民国三十五年,任碧山乡乡长傅子逸,以联宗之谊,痛切此状,特召集赖氏全族开导说明,使尽弃前嫌,和解亲睦。乃共立匾祠中,以示真诚,并昭示后代。匾文日:“窃维吾祖先德高厚并天,垂传斯世,和睦相安。讵少数无知,细故微舛,同根倾轧,意见分歧,竟成冰炭难解,同室操戈之羞,成为全族之耻。今蒙碧山乡傅乡长子逸,怀念族谊,秉敦旺宗族之本旨,招集全族父老兄弟,谆谆训于一堂。同人等恭听之余,感受莫大。成功当思木有本而水有源,报本难忘旧章宜守。吾族荣支茂叶,均为祖泽所栽成,岂可互相嫉妒仇乎?光我祖德,启发后人,责无旁贷。故有美德者必旌而表之,有邪行者必驱而出之。从此父训其子,兄勉其弟.,各弃成见,永矢亲睦。世世承其泽德,人人振其家声,爰合立匾额昭示裔孙,以资留念焉。”而今这方匾额已成为教育赖氏族人团结和睦的教材。

  赖氏宗族自明代起即陆续有人迁居外地,有迁广东潮州,广东古阳的,有迁浙江沈家门的,有迁福州、罗源、宁化、福安、南安的。而侨居海外的特别多,据1998年编《晋江市版筑赖氏谱志》不完全统计,历代移居新加坡的有73人(户),居越南26人 (户),居印尼83人(户),居马来西亚45人(户),居菲律宾15人 (户)。此外,还有侨居加拿大、美国、日本的。而自清康熙年间始,赖氏迁徙台湾者也不在少数。据族谱记载:

  栖田公(霞厝房)支系,十三世某公,康熙间往台湾居住。 三房高隐公派下,十四世赖巴,字国宠,生子四:御、颖、敏、悦,居台湾省 德斋公三(田乾三)支派,十四世博,携裔孙仁、义、礼、道、德、悦、怀往台湾住。

  济美公支系(二舍),十五世奎钟,字聚所,凤山生员。
  朝敦公支系(前厝房),十五世光泗,徙居台湾基隆。
  藩东公支系,十五世启栋,康熙间居台湾。
  德斋公支系,十六世赖陵、赖荐兄弟往台湾。
  庭桧公次子派,十六世赖楫,字仰高,由金门转居台湾。
  朝敦公支系(二落房),十六世世廪,号渊其,妣李氏赶娘,生二子,居台湾。
  朝敦公支系(二落房),十七世玉仙,居台湾。
  藩东公支系,二十世臣坛居台湾。
  济美公重九支系四房,二十二世作谋,往台湾。
  岂凡公支系(旗杆脚房),二十二世世明、世清往台湾。
  进昌公应世支系(旧厝厅),二十二世永养、二十四世昌楚父子居台湾。
  进昌公应世支系,二十四世成春居台湾。
  洋埔头公长下祖厝支系,二十四世文章居台湾。

  至今,赖氏在台湾亦属百名内大姓,尤其在台中,称张、廖、赖为三大姓。赖氏主要分布在北区、北屯区。北区有赖厝里,还有赖厝小学,可见宗族人数众多。虽然不一定徙自晋江,但都认入闽始祖赖标为一脉相承的祖先。2006年6月,台中赖氏斥资 4000万元台币,在台中市北屯河路上建造一座三合院式的赖氏宗祠,占地600坪,祠宇建造得古朴有味,成为附近一个特殊地标。

  晋江赖氏于1935年曾办学于赖氏家庙内,校名“凤山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由海内外宗亲捐助重建校舍一座。至八十年代,旅新加坡宗亲赖元祖先后奔波于东南亚各国及日本,与新加坡赖仁宗、赖金杯等人倡导成立建委会,筹建资金,同时得到台湾省国宠公派下基金会及日本侨胞赖竹根宗亲支持,在家乡建立一座规模壮观、功能齐全,园林化的学校,命名为“版筑小学”。小学办公楼一层大礼堂由台湾台北市赖氏宗亲捐建。

  作者:粘良图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