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大陆

芙蓉杨氏家庙

2009-01-07 08:48     来源:晋台宗祠及其姓氏源流     编辑:贺晨曦

  芙蓉杨氏家庙杨姓是中华民族大姓之一,源远流长,人丁兴旺,按人口比例在全国排列第6位,人口约七八千万。

  杨氏得姓的源头有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在今湖北襄阳一带),号杨侯。后并于晋,后人因以杨为氏。

  又《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唐叔虞封于晋,其中一支受封于羊舌邑(治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子孙以邑名为姓。有羊舌胖(字叔向)得晋平公赐杨氏县为食邑,其子逐以封邑为姓,称杨食我。后三家分晋,叔向的后裔四散奔逃,其中一支来到秦晋交界的华山仙谷定居,繁衍为大族。汉武帝元鼎四年,置此地为弘农郡,此支杨氏就以“弘农”作为郡望。 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据《晋书》载:氐族有杨氏,世居仇池。《唐书》载:唐代突厥沙陀部有杨光远,别为杨氏一支。又《魏书·官代志》:鲜卑族莫胡卢氏改为杨姓。此外,我国其他少数民族如回族、满族、白族、彝族、傣族、土家族、僮族、苗族、布依族、藏族及台湾高山族中均有杨姓。

  弘农杨氏是国内最兴盛的杨氏家族,自东汉至隋唐近千年历史中,代有名人: 东汉时弘农华阴人杨震,字伯起,少而好学。穷究典籍,课徒为生,被誉为“关西夫子”。50岁出仕,官至太尉。居官以廉洁清正著称。相传有客深夜谒见,赠以黄金,且日‘‘暮夜无知者。”杨震正色拒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世人钦仰。故杨氏后人以“四知”、“清白”为堂号,颂扬先祖美德。 杨震有子杨秉,少传父业,博通书传,辟为司空,拜侍御史,居官亦以廉洁称,尝对人言:“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秉赐,官至司徒.太尉。赐子杨彪,于东汉末官司空、太尉。杨家世代显赫,人称“四世三公”。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也出自弘农华阴杨氏,据《隋书》记载,他是杨震的18世孙,杨震长子杨牧的后代。

  在唐代,杨氏先后出了11个宰相,即杨恭仁、杨执柔、杨师道、杨炎、杨国忠、杨再思、杨绾、杨收、杨涉、杨弘武、杨嗣复,他们分别出自4个家族:观王房、扶风杨氏、河中杨氏、越公房。而这四个家族又都源于弘农杨氏。

  晋江杨氏亦为“弘农”一派的传裔。《温陵晋邑芙蓉杨氏宗谱》有“杨氏将相名臣录”洋洋洒洒,记“杨氏自周至唐,世居陕西华阴,累朝簪笏蝉联,冠裳鹊起,位至宰相者二十二人,位至尚书仆射(副宰相)三人,位至尚书者二十二人,位至侍郎者十一人,位至大将军十二人。”可谓贵盛之至。

  唐末世乱,在河南光州的一户杨氏避难进入闽地,成为晋江杨氏始祖。

  谱载:“大唐僖宗年间,吾宗明珠公则住在河南省光州府固始县传庆乡海下里是也。为唐僖宗己丑科进士,官历吏部科给事,超升吏部少卿左侍郎。光启年间,族中有杨行密者,身为淮南节度使,承乱僭号吴王,以致族中昆季虑恐祸及己,散遁归隐之。”时杨明珠偕祖父安隐公,父逸公,号元一,叔父肃公,号太一,“父祖三代而埋名敛迹,与郡行营兵马司詹敦仁、威武节度使王审知迁居闽疆。吾始祖安隐公暂寓居于仙游,不数年公殁于仙游,葬于仙游赵德山麓之凤形。时适王氏政乱,吾祖易居。系逸公居于泉郡南关外芙蓉里,肃公与老母磐居南安高尾村,后结庐倚髻山,从师于寺中,拜隐士学医,十五岁时精通针灸医学,誉有起死回生之术,村民称谓仙公。”

  南关外芙蓉里即晋江县廿六都,现称后洋村。此地负雁山,傍沙塘,有洋田广袤,得水利之便,风景秀丽。杨氏肇基于此,以逸公为一世祖。传承数代,人口渐繁。至十一世仕弼一支迁于潮州南门外;十五世福惠分支惠安;十六世克立长子瑶谟迁居永和后林乡;克贵分支湖格,次子应祖开基郭岑;克济后裔分支古坑、田坑;克全裔传南霞美、南湖、南安院口;十七世万青裔传金井埔宅、清沟、罗山林格;雍长子政迁曾坑,次子九郎迁处未详,三子十郎迁青阳普照。历时久远,迄今芙蓉杨氏传裔仅就晋江、石狮一带就有30余乡,6—7万人(后洋本村3千多人)。晋江后洋、南霞美、湖格、布泽(埔宅)、石狮后竿柄、曾坑皆为杨氏聚居村落。近则南安、漳泉、厦门地区,远则广东、浙江、台湾、四川各省以至南洋群岛皆有芙蓉杨氏派系。

  在福建、台湾、东南亚一带历来传有“董杨同宗”的说法,其起源也始于晋江。据泉州旧馆驿杨氏宗谱记载:“董世兴,浙江余杭人,姓董,授宋代朝议郎、同安关监税。卒于官,家眷贫,不得归回乡。友人晋江杨宣怜而收之,因以其姓托居焉,为泉郡董杨之始祖也。”明代杨道宾,字惟颜,号荆岩,系董世兴第六世孙,道会从弟。万历丙子(1576)科举人,丙戌(1586)科进士第二名,官至礼部左侍郎。曾题疏恳求恩准复姓奉董,神宗皇帝御批“既承久代,不准复姓,钦赐董杨公,仍以杨姓传嗣。”故杨道会、杨道宾后世所设神主题日“董杨公”,而闽南董、杨两姓联宗,亲如手足,且相约两姓不联婚。自民国年间开始组织“董杨宗亲总会”,影响甚大。

  芙蓉杨氏自唐末开基以来,注重教育,英才代出,先后出过举人14名、文武进士7名。其中有:

  二世祖杨明珠,字瑶玉,唐光启年间进士,官授刑部科给事,起升吏部左侍郎。

  十一世杨仕谦,字子偶。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癸丑科登进士,授云南转运使。理宗时,出征呵达有功,敕封承务郎,钦赐剑印、正三品。

  十二世杨必大,字元龙,仕谦子。理宗宝佑元年(1253)癸丑科进士。曾取唐"愿朱衣暗点头”之意塑朱衣神像于雁山之右,以祈“阴相此乡时出进士,立德修业道济时,愿赐点头,克符素志,文章足以纬国,事业足以庇民。”

  二十三世杨景辰,字载甫,号侗孩,明万历壬子(1612)科举人,癸丑(1613)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管诰敕,升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崇祯元年(1628)升礼部尚书兼东阁直学士。《晋江县志·宦绩》记其“所敷陈皆正直忠厚。如叙川功而汰冒滥,录忠党而起废锢,惠全闽而停加派,皆默维养天下以和平之福。”后以事置归,卒年四十九岁。

  二十四世杨旬瑛,字可恒,号惟六,景辰长子。天启丁卯 (1627)中式举人,清顺治己丑(1649)科进士,授湖广道御史,复授云南道,再按巡行闽浙,历掌山东、山西、陕西道事。充侍讲经筵官,位至正四品。 二十四世杨万福,字可拔,邑武生,隆武会试武进士。 杨廷玑,清光绪戊戌(1898)科进士,授内阁中书、浙江补用道。

  芙蓉杨氏大宗祠始建于元代。时杨氏十四世祖杨寿琦,号榕轩,开拓祖业,家声大振,始立祠堂于居室之东,匾曰“孝思”。祀人泉始祖元一公、分房之祖承务郎仕谦公。并立租十二石、麦租一石、糖房一所,子孙轮收以供祀事。元末世乱,祠堂被焚;明洪武初,子孙仍旧址重构。嘉靖间复毁于倭寇,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再予鼎新。清初迁界又遭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第三次重建,复经乾隆四年(1739年)等几次重修,皆不离原址。祠宇坐东北朝西南(艮坤兼丑未),背依濯缨塘,遥对灵源山,三开间一进,内分轩亭、厅堂、寝殿。前带石埕、围墙。警外有通道,隔路立一堵照墙。据说该祠堂穴号“美女坐规(织机)” 厅前全部打通,不设窗户扇遮蔽,前面围墙状比机上布匹;隔路照墙状似机卡,过路行人如梭子,相传路人愈多,风水愈墨旺竺。右边是与祠堂同时建造的集云庵,原祀主科名之某衾翌’。现孝三世尊佛、观音菩萨及保生大帝。庵右有池沼,集沟渠新塘街道芙蓉杨氏大宗祠。

  祠宇因年久月深,梁柱朽坏。于是族中长老倡议修建,一时应者如云。晋江后洋、南霞美、布泽、湖格、石狮后竿柄、曾坑、南安院口诸村杨氏族裔争先解囊,捐资100余万元,于1999年依原规模及原建筑风格予以翻建。壁柱尽易以石,梁栋施朱描彩,焕然一新。而原建筑石构件如石石今、雕花堵石皆予保留。寝殿两侧墙壁嵌一对青石匾,上镌道劲行书:“继祖宗一脉真传。日清日白;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是清代书法家庄俊元为杨氏家庙题写的真迹。正厅壁堵浮雕的麒麟、围墙上安的青石透雕夔龙窗、竹节窗,皆栩栩如生,古色古香。更为奇特的是清康熙甲子年在祠堂底下砌着两口“八卦井”,一口在厅堂中,一口在祠堂石庭下。祠前一口经发掘发现,井上布砖为图像,外方内圆。圆径1.98米,内列八卦,卦序与当今常见的乾坤相对的先天八卦不同,而是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的图式,即相传为周文王创制的后天八卦。竖列成卦像的砖块间隔以木炭条。据《晋邑芙蓉杨氏宗谱·祠堂记》云,此井为疏通煞气而设。但以建筑科学而言则起着排水防潮的实效。重修时,这口神秘的八卦井仍就地掩盖,保护下来。芙蓉杨氏历代仕宦众多,IH时祠前旗杆林立,现在只能从祠堂大厅内琳琅满目的牌匾来领略了。厅堂悬挂匾额有“四世一品”、“黄阁调元”、“纶音世贲”、“凤池瑞品”、 “兰台正色”、“父子进士”……林林总总,足有20多方。值祠堂新修,为光耀前贤,启迪后代,杨氏族人将历代有名爵的祖先画像及赞语镌于厅壁。还镌有一方《杨氏芙蓉家庙重建碑记》,记载宗祠历史及本族乡亲贤哲和海内外宗亲的热烈支持,保护这一处“芙蓉衍裔子弟的文化活动中心、海内外宗亲寻根谒祖祭祀庆典之圣地”的经过。

  芙蓉杨氏在历史上迁移开拓台湾的族裔数量不少,仅就宗谱《芙蓉杨氏历代爵禄》篇记载,就有:

  长房二十六世杨一性,字庆用,台湾凤山县廪生。

  二房长房二布泽派二十八世杨拔元,字尔德,诸罗邑庠生;

  二十九世杨佩瑞,字宗义,嘉义邑庠生;

  二十九世杨朝拔,字宗举,彰化县武生;

  三十世杨国桢,字孙其,彰化县庠生;

  三十世杨国泰,字孙远,彰化县武生;

  三十世杨国宁,字孙口,彰化县武生。

  二房西湖公派二十七世杨高飞,字弼侯,台湾凤山庠生,归晋籍。

  西安后安哲斋公派二十六世杨阿捷.字庆衡,台湾廪生,康熙辛卯科中武举人,任惠安县学教谕。

  二十七世杨遇,字昌侯,台湾庠生,归晋籍。

  往台地得功名者累累如许,而其他往台湾经商、垦拓者,为数当然更加众多。据台湾彭桂芳著《唐山过台湾的故事》,认为 “杨姓是开发台湾的先驱”。杨氏现为台湾第十大氏,几乎都以 “四知”与“弘农”为家族标帜,在若干支系中有“芙蓉派”,他们沿用的昭穆“日迳宇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功”与晋江芙蓉杨氏二十二世以来沿用的昭穆“夫甫考伯庆侯尔宗孙世文人思式位元公”基本是一致的。据查明,彰化湖溪有一支后洋长二三房第十世杨尔好的传裔,现有一千多人。不过多年来一直没有同祖家往来。

  民国年间,也有一些芙蓉杨氏族人陆续去台湾,如在商界享有声誉的杨庆云,在世界体坛先后获得近50枚奖牌的杨庆燮,上世纪40年代曾在台湾发表文章抨击当局,颇有影响的作家杨梦周等。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两岸开始通往,芙蓉杨氏大宗祠陆续接待了几批台湾族裔的拜谒。

  1994年,出生于台湾台中市的全球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杨清钦先生来访,并捐资46万元修建后洋村水泥路及小宗祠。

  1999年,族人杨庆燮从台湾到北京定居。此前他的儿子,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杨思泽博士从美国回国,从事国内科研工作。2006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世界杨氏菁英北京论坛,95高龄的杨庆燮先生及其子杨思泽博士以台湾代表的身份参加这次盛会,也使晋江的芙蓉杨氏族胞引以为荣。

【订阅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