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是闽南大姓,俗语谓:“陈、林半天下,吴、许占一半”。吴氏在晋江分布广泛,磁灶、安海、青阳、深沪、罗山、金井、龙湖、东石、池店、紫帽、陈埭、永和、英林各镇有吴氏聚居的村落80多个。他们分属不同支派,如梅溪磁灶“先举公”派,龟湖象畔“十一郎公”派,龙湖岱阳锡坑“浔阳公”派等,但归根溯源都以春秋时吴季札为祖。
史载,吴氏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亶父有意让第三子季历接替王位,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善体父意,遂逃往东南荆蛮之地,建立吴国。子孙乃以国名为姓。季历得继周王位,传与子姬昌,即周文王。后来仲雍的十八世孙吴王寿梦生有四子,长诸樊、次余祭、三夷昧、四季札。季札聪明仁德,得父兄之爱,寿梦亦想让其继承王位,季札认为不合于礼,坚辞不受。于是诸樊兄弟体谅父意,相继而立,每人都准备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始终谦让不受,以至逃避乡间。但季札并非藏拙,而是一个才能出众的人,他多次出使齐、郑、鲁、卫、晋等国,每到一地,总能见微知著,对其国政治提出独到见解,得到中原各国有识之士的敬服。故司马迁作《史记》赞他:“噫!若季子者,高风亮节,高人一等,岂后世一节一曲之士所可得而拟者哉!观其生蛮夷,行礼适义,闻乐知政,究观人情,深识国体,非学而知,天性然也”。季札的封地在延陵(故址在今江苏常州市),季札的后裔,遂以“延陵”为郡望,以“三让”、“让德”作为堂号。
灵水吴氏是季札之后,元末有吴懒翁者,迁来晋江五都灵水乡居住,于明代繁衍成为当地大姓。与灵水吴氏发祥的同时,闽南有不少吴氏支派,如“福赐公之漳州镇海为祖,而代毓显人;士铭公在南安黄龙为祖,而称列右族;恭德公在龟湖仙锦为祖,而衍支逾茂;下浯以贵生为祖;围头以公名满者为祖;城东观下以公名敬者为祖”。只因上世经历战乱,旧谱散逸,灵水吴氏对于祖宗传承脉络已不可尽知。
明嘉靖四十年(1561)修《灵水吴氏族谱》,族人吴从宪作《延陵谱序》,叙其支派云:“按吾谱旧稿,有世祖、应祖者,兄弟殷富,自光州固始从王审知人闽,寄迹南台、兴化府塘下,再徙泉州晋江龟湖象泮加埭。其地七星山苏木之祥,旧传为莲叶出水,遂永卜居焉。此吴氏祖也。传至始祖懒翁,慕灵源山水之胜,复自象泮徙居灵水……” 主修《灵水吴氏族谱》的吴希澄则认为:“闽之吴来自光州固始,又闽之通姓。予家长史公始之闽长乐来,居泉之东门,公在元仕为长史,讳鑑,字明之,号虚白,墓在灵水墓庵山正中”。其由东门迁来之说又与象泮徙居之说有异。
吴从宪之子吴可承于明万历年间重修族谱,他曾到江西、福建各地调查家族源流,认为吴氏来自光州固始的说法不可靠,而是迁自四川。“自黄帝而下二十六世至泰伯,四十五世至季札,九十五世至蜀宣公(宣公行一,字守德,以蜀主孟知祥封驸马宣城公,公惧祸不测,与夫人孟氏揭家自蜀阆中县兰登谷迁江南,居抚州石井,复迁南丰祝家山金斗窠。)公长子纶,生十二子,其第十宝公方自南丰折入邵武府建宁县。”而后传建宁、长乐吴氏,再辗转徙居晋江灵水。
因祖辈事藐远难稽,灵水吴氏就秉取“谱其所可知,阙其所不知”的态度,将肇基始祖懒翁列为一世祖。 懒翁(1325—1387)名性,字志仲,元时居泉州东门,晚年携孙温明(1375一1443)移居灵源山(又称大鹏山)下,辟地葺草舍居住,其时山下居民鲜少,有柯、陈、方、李四姓同居住,山木蒙密,山虎为患,懒翁作《诮虎文》以祭山神,痛言:“吾念乡间,久不宁谧,鏖战之后,郡县萧索,百万馁鬼,啾啾坏壁……”求山神“备闻斯义,亟行并逐,毋或曲庇”。后虎果尽去,不复为患。乡人敬服,称他为“东门先生”。
灵水一带山色虽佳,奈土地瘠薄,吴氏传裔有从事农耕的,有从事海运贸易的。明初征科严苛,人多逃亡,也有人借航海之便逃亡台湾。如四世吴孜(1420~1498),“在灵水,东皋(江苏如皋)两处建家,两处传衍”;吴敏,(1433一1509),“衍传漳州海澄梧贯乡”。应为行船经商者。五世吴惠(1438—1487)衍传台湾,妻黄氏号顺简(1446—1529),“卒葬台湾云天山”。黄氏是晋江族谱中记录的最早往台湾的女性。六世吴鉴(1465一1529),早年带其三弟吴镒往台湾。吴鉴居嘉义县刘厝庄,吴镒居草湖庄。吴鉴晚年回家乡,在灵源山上设霁云书院,教授子孙,栽培了不少人才。
灵水吴氏七世吴希澄(1491一1573),字克静,号泉滨,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人,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知县,是吴氏首中科举者。《晋江县志·宦绩》记他:“劝农桑,广积储,虽旱不害。民以情诉者进见无时,虚心晓譬,曲直咸平。以忤监司意,归隐灵源山下。”族谱记他:“壮年得官,即袖手以退,自力食于田。力衰,习古医方,翩翻岁月,不复知有人世矣。”王慎中曾赠诗日:“家在深山非避秦,相聚正值桃花春;近看道气眉间异,暗接心期语下亲。”
八世吴从宪(1522~1581),字惟时,号鹏峰,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中举人,四十一年(1562)中进士,初授行人,擢监察御史,巡盐浙江、巡按山东、浙江,出为江西副史、浙江参政。在任时“抑奸殖良,兴废去蠹,民吏怀畏”,巡按浙江时,冢宰张瀚授意从宪举其子乡荐,从宪不应,因此得罪张瀚,遂外转。从宪宽洪有雅量,为御史不作气矜张,中怀耿介。嘉靖末年,有晋江县令以御倭之后军饷不充为由,拟加征盐户钱粮充饷,吴从宪言诸当道,悉免不行。一时盐户皆感其德。
九世吴可远(1545—1594.),字以毅,号近峰,从宪次子,授辽东司都事塞外参军,曾奉命出使高丽,高丽王魄遗数千金,毫无所受。万历二十一年转保定别驾,卒于官。 吴可官(1552—1629),字以能,号葵云,从宪三子,任官粤右,署昭平邑,万历三十四年(1606)转襄阳参军。诸子孙随任人籍在襄阳谷城县。
十世吴淳夫(?一1629),字复东,号犹三,万历三十八年 (1610)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工部尚书,因依附魏忠贤被列入“逆案”,夺职归家。病死原籍,葬灵源山,墓地尚存。 值得宣扬的是,灵水吴氏与番薯在闽南的引种传播有密切关系。该族明代从事商贸海运者多有其人,如七世天叙,字克谱,谱记其“卒于商舶,年仅二十有八,生卒莫详。”八世际阳 (1536—1589),字惟建,谱记其“练事明达,长于筹算……偕其长子三同航海吴越间,为什一计”。九世可鼎(1551—1599),字以调,号逢源,“慕苏坑内山水幽胜,与堂叔玉山公共卜居焉,离祖屋里许,种果树数百株……晚得朱薯(番薯)一种,教人种植。今闽中处处有之,迄今饱其利,等若五谷,其功泽甚多。”首先引种番薯,传播闽南。后由闽南传播全国,其功厥伟。清末民初,灵水吴氏又以腌制“灵水菜脯”外销而扬名东南亚。 自懒翁肇基灵水,600余年来吴氏传衍蕃盛。嘉靖年间修谱,遂定自八世起,通族取定“讳行”为:“隆基垂裕,锡我鸿祉,宜体高恩,永绍徽美。”与其相对的“字行”为“懋德慎修,陶成瑞器,奇琛特达,龙文宝贵。”现已传至二十四、五世。
灵水包括前乡、后乡、曾林,加溜、田厝五个自然村,计有吴姓千余人。又历来随着族人仕宦、经商,迁徙传衍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浙江、安徽,福建省内福州、泉州、漳州、南安及晋江本市东埔、庵上等村。侨居海外的遍及东南亚、美国、加拿大,以侨居印尼者最多。今海内外传裔已达数万人。 灵水吴氏迁台者亦甚多。除上述灵水吴氏五、六世于明中期过台湾的记录外,族人吴文启近年还广搜尚存的各房谱牒,整理出《晋江市灵水吴氏衍传台湾情况表》一份。综合各房记录,十一世往台湾的有吴启峻等4人,十二世往台的有吴廷异等6 人,十三世往台的有吴元读等22人,十四世往台的有吴士建等 48人,十五世往台的有吴世典等86人,十六世往台的有吴隆愿等73人,十七世往台的有吴基宣等32人,十八世往台的有吴垂基等6人。吴氏族人渡台的活动自清康熙年间至光绪年间没有间断过,而且多数聚居嘉义县草湖庄、刘厝庄。住台的族亲经常回乡探视谒祖,捐资修建大小宗祠祖厝,直至日本占据台湾之后,两岸关系被迫中断。而彼时居住台湾的灵水族裔已逾万人。
灵水吴氏现有大宗祠1座,小宗祠7座。其大宗祠吴氏家庙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是在吴氏始祖懒翁祖宇基地上兴建的。相传懒翁素习青囊之秘术,善识风水。迁居郡南时,曾踏勘多处,观其山龙,察其地气,试泉水之轻重、清浊、气味,寻求福地。因赏识灵源山水之秀,泉水甘香,令饮者神清气爽,且每瓢重于别处一两有余,故择此地居住。到则为文驱除虎患,得乡人敬慕。有李姓者,巨富数万,欲分给居宅财产,懒翁固辞不受,只求其菜地一蚯,构筑茅屋安身。此地坐落灵源山东南侧,靠近灵水源头,前有平地开阔肥沃,正是一处风水宝地。六世吴镒,人称“地中仙”,对此祖居极为推重,以为是福泽之区,龙脉结穴,建议起建祠堂,而体制“不宜过高,过高则尽阳;又不宜过大,过大则伤神;门前最忌壅蔽。”于是族人据其建议在此地建成三开间二落祠堂一座,奉祀懒翁及以下列祖。
历明、清至民国元年,祠堂几经重修,1986年海内外族人又鸠资按原貌进行重修。 祠堂坐西北,面东南,傍依灵源山,遥望石井江。门前有三级台地依次筑埕,视野开阔。一对旗杆竖立在第三级埕前。虽然祠堂是三开间建筑,却有气势:台基甚高,门前列五级台阶。中间特别开宽而左右次间略窄。凹寿前石柱镌联:“独麟献瑞于侧,双凤呈祥在前。”点明祠堂的风水佳地。大门挂木联:“周至德裔,明长史家。”门簪刻为龙首突出,托着红漆万字花纹为底的匾额,上书金字“吴氏家庙”。门侧木雕宝瓶夔龙窗,下安着一米多高的麒麟堵石,凹寿两边用青石线雕“四聘图”、“梅竹图”的对看堵,皆显得古色古香,与众不同。
祠堂内部结构也是门厅、天井开阔而两庑较窄。厅前廊安卷棚顶,作为拜亭,中厅地面比拜亭升高一级。厅柱、廊柱皆用粗大杉木,黑漆柱面,上书金字联对。如:“壶水锺灵花邑开气运,源山挺瑞绣斧破天荒。”“谱世家太史曾推第一;锺灵气瑞文上灼魁三。”“峰峙大鹏,蔚起人材锺瑞气;笔驱猛虎,保存民物著雄文。”皆古代文人撰写。祖宗龛前,梁枋之间挂满“大理寺卿”、 “三朝御史”、“太傅尚书”、“监察御史”、“四代一品”、“粤海金汤” 之类金字匾。厅梁中还悬挂着一副吴氏始祖季札的绸缎绣像,并绣有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闢一杯万古江南。”横批是“世家第一”。近年泉南各村吴氏轮流祭祀始祖季札,1988年,“延陵始祖诞辰2574周年戊寅泉南纪念会”就在灵水村吴氏家庙中举行。
久未沟通的台湾族亲与祖家开始有了联系。1986年灵水宗祠重修落成时,台湾世界商会副会长、吴氏正德宗亲理事长吴敦厚撰写一联寄来:“八闽孝子裔,三让帝王家。”1998年纪念始祖季礼诞辰2574周年纪念盛会时,吴敦厚又以台湾鹿港吴姓宗亲会理事长的名义寄来贺信及中堂一帧:“祐我无疆”。俗语“千里送鹅毛,物轻情义重”,台湾族亲的对联,贺信和中堂都得到灵水宗亲的重视,至今珍重地保存在灵水吴氏家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