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东石檗谷黄氏宗祠,为东石镇檗谷、永康、玉湖三村黄氏共建。“三乡黄”宗族盛大,遐迩知名,而檗谷黄氏宗祠之规模宏黼则公认为泉南之最。 同处晋江,檗谷黄氏与紫云黄氏源本同而派系分。檗谷黄氏的明永乐《族谱世系图序》云:“谨按黄之先,出自黄帝,其后为少昊,为颛顼。而顼之曾孙日陆终者,分封于黄,遂以国为氏。故天下黄氏,莫不本于斯焉。“唐末有讳岸者,先光州固始人也, 避地居闽。其后有讳泰者,仕南(原文如此,疑为南唐)为宰相。时闽乱,建议平闽,功成不居,遂辞官而隐于泉。及卒,葬于柰湖山之原,其子孙散在福、兴、晋、惠。”“有黄琮、黄璃者,亦宋绍兴进士。琮除晋江令,瑀授永春令,皆有善政闻于世。璃后擢侍御史,娶仁和里邱氏女为继。生子讳龙,举进士,除龙溪令。后免官,从母归于仁和檗谷,乐其山水之胜,于是占籍焉,因自号为檗谷逸叟。而琮之子孙亦有徙而从之。”
黄龙生子三人,日;仙锡、仙举、仙逸。仙锡分支后坑,后再分支湖头村;仙举守祖世居檗谷;仙逸迁南漳北溪头观音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头,子田后人回居晋江永坑,成为共奉黄龙为始祖的檗、湖、永“三乡黄”格局,子孙繁衍,为邑中望族,以“龙溪衍派”标榜,以别于其他黄氏。
檗谷黄氏自元迄明相沿隶籍日“匠籍”,其先以铸铁器为生,后改“民籍”,已渐多治田网鱼者。明正统年间,族人黄容,字祥哲,号质真,随父宗和统乡兵赴泉城御寇,城中富人余翁奇之,妻以女,遂居郡城。据说黄容后人在郡中传承数代,犹自保持乡间朴诚、执著的习性,遇事“好岳岳与人争是非”,人称为“檗谷性”。得郡城文风陶冶,族中“彬彬饶文学”者辈出不穷:
明代,檗谷黄氏的传人黄润(1493—1559),号东石,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八岁登正德庚辰(1520)进士,历官常州武进知县,刑部主事,兵部郎中,松江、东昌知府,山西布政使司左参政。辞官后,“家无二顷,晚鬻废兰若以居,砖石不备”。独好读书积书,有《东石漫稿》等著作传世。卒祀泉州乡贤祠。
黄国彦(1541一1609)字士美,号观石,隆庆丁卯(1567)举人,授新宁县令。升泗州知州,改判全州、绍兴,终崇府左长史在任豁田赋,均徭役,轻刑罚,修水利,名载郡志《循绩》,崇祀广州府名宦祠。
黄景明(1590—1672),字可文,号澹叟,崇祯癸酉(1633)举人,甲戌(1634)联捷进士,崇祯八年(1635)授广东长乐知县,历官至浙江金衢兵巡道布政使司右参议。雪民冤,阻开采之役,民赖以安。事载郡志《循绩》。弟景晔、景昉、景昭、景嘻。
黄景晔(1591—1645),字可发,号余庵,文学淹博,入泮后以 “鸿名硕学”授温州别驾。 黄景昉(1596—1662),字可远,又字太稚,号东厓。天启五年(1625)进士,初授翰林院庶吉士。崇祯元年(1628)授翰林院编修,管理诰敕,同纂修熹庙实录。历官至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因见朝政腐败事不可为而告归。隐于家,以著述为事。所著有《湘隐堂文集》、《瓯安馆诗集》、《读史唯疑》、《国史唯疑》多种。
此外,檗谷黄氏明代还有黄景焕任惠安县学、漳州龙溪县学训导;黄知章任诏安县学训导;黄知白任福安县学训导、汀府府学教授。又黄景曦,明崇祯间授游击将军;黄得阳,万历戊午 (1618)武举,授浯屿把总,首筑浯屿城,擢浙江江都司佥事、昭勇将军。
清代,檗谷黄氏族人有黄知经中康熙三年(1664)举人,候选知县,改授仙游县教谕;黄名家中康熙四十三年(1704)举人,任福州闽县教谕,建宁教授;黄登瀛以台湾嘉义籍中光绪戊戌 (1898)进士,授山西知县;黄玉书以台湾彰化籍中光绪元年乙亥 (1875)举人(谱作光绪十五年进士)。又黄张国康熙年间“同靖海侯施平台有功,敕封加功,官世袭罔替,赠荣禄大夫都督”。有黄集亭,乾隆年间由福建陆路提标前营千总擢任台湾北路右营守备,后升福建水师澎湖左营游击。道光三十年(1850),有黄刚正任台湾嘉义营斗六门都阃。
清末民初,檗谷黄氏又出了一个有名的华侨实业家黄秀烺。黄秀娘(1859—1925),字猷炳,祖辈自明嘉靖间由东石分居深沪。秀烺早失怙恃,旅菲谋生,奋斗多年,成为菲华巨商。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回国,在厦门开设炳记商行、钱庄。捐资得封一品中宪大夫。民国初年又曾捐修泉州西塔,捐资平息闽南数起宗族、乡里械斗,颇得乡梓称誉。屡获国民政府“热心公益”、 “急公好义”题褒。民国五年,黄秀娘费银25万在檗谷村郊营建家茔一座,称“古檗山庄”,邀海内外名家题词刻石藏于其中。成为国内少见的民国名家书法刻石珍藏。今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三乡黄氏,历代子孙繁衍,迄今本地已达6000余人,而移居外地者更达数倍。在本省的分支有同安何宅,南安官桥曾庄,厦门市,泉州鲤城区,晋江安海镇、深沪镇;以至我国的港、澳、台地区及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泰国等地,都有檗谷黄氏的传人。其中尤以移居台湾者最多。
木分千支,总归一本。檗谷黄氏一族于明崇祯年间,曾由其先祖相国黄景昉恭请崇祯皇帝题定昭穆字行“大宗景知,亮际钟英,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国文章,恭逢圣明。”分居各地的族裔多依此字行命名,作为家族的印记。
据族谱记载,檗谷黄氏大量迁居台湾始自清康熙年间黄氏十四世“知”字辈。
如《檗谷黄氏长房份族谱》记:长房长大光公派,“知云之四子亮光居台”。长房二大美公派,“知辰,景科长子,在台”。 “知兰……死在台南路大林埔”。 “宗华,名宋,号国英,清投诚授守备,归农……现在台湾黄檗寺僧,法名继成,又名圆寂。起盖大宗,捐银四十四两”。
长房三大赞公派,“知治,生二子亮富、亮贵俱住台”。
“大贵公派,知等往台”。
“大锦公派,知周、知治兄弟在竹堑新庄”。
“三郎公派,来忠、爱慈之子,公妈神主被带在台湾”。
“知临公,景时子,居台湾”。
又有房谱未详记姓名,只笼统介绍的。如:
“毓猪,生道光……住好收内庄……数十人均在此时往台。”
“毓庆、毓丁、毓书,均生道光,在此长房四公派下,均住台湾鹿港,泉州街偕往也数十人”。
“毓远、毓德,生乾隆……卒道光……住嘉义县城薛爷巷,也有数十人”。
而按二房份部分族谱有名姓可考者:
十三世“景”字辈1人:“景靖,葬台打铜面前”。
十四世“知”字辈19人:知奇、知广、知探、知宪、知规、知葵、知周、知向、知风、知读、知诚、知丙、知仁、知心、知甘、知功、知侯、知妈、知伯。
十五世“亮”字辈往台居住者46人。
十六世“际”字辈往台居住者76人。
十七世“锺”字辈往台居住者120人。
十八世“美”字辈往台居住者106人。
十九世“毓”字辈往台居住者31人。
二十世“秀”字辈往台居住者3人。
据全族族谱统计,清代檗谷黄氏移居台湾的族人有3000人左右,广泛分布于彰化、高雄、桃园、云林、台中、嘉义数十城镇,而相对集中于台中彰化、鹿港一带。具体地名有:彰化马芝遴保草港、海丰港圳头厝客仔寮、望西厝、脚踏、山仔门庄脚、水堀下、竹户、盐水港、牛担湾、草港乌瓦厝、草港山、草港中庄头、草港三光厝、草港上庄、草港海口崙、台南路、温仔内庄、番婆山、牛骂头、虎仔山牛埔、嘉义城薛爷巷、鹿港、下犁庄、浸水园、五间厝、湖尾仑、牌仔脚、刘厝寮、型厝寮、五宫港口……台湾而今有黄氏 120万人,鹿港黄氏为当地三大姓族之一,其中属于“龙溪衍派” 的檗谷黄氏当不在少数。 檗谷黄氏支派分布虽广,从来皆以祖里的黄氏大宗祠作为谒祖追根之地。
檗谷黄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癸卯年(1183),宗祠屹立村中,后有三台石,前绕九曲水,周围丘陵环抱,山川毓秀,结穴称为“犀牛望月”,义名“五虎朝金狮”。祠宇坐北朝南,由门厅、庑廊、正厅组成,宏敞高大,自明代起即“称滨海冠”。其前门高耸,门前缓坡砌成七级埕阶,人踞堂案、遇晴天开霁,风日妍和,可遥望案山之南海水一抹如痕,若拱似抱。术者谓其名“玉带”,可主富贵。明代,族人还曾在案山覆釜墩上建文塔一座,黄景昉题句日:“本是覆釜墩,化作掞天笔;风动海涛惊,疑是蛟龙出。” 宗祠自建造以来,历代裔孙承先启后,数次重修。明万历戌申(1608年)年,族贤黄道华、道开捐修一次,“饰所未备。外严栅闱,内壮唐甓。”清康熙初年因迁界废祀,后重新起盖。有出家东石檗谷黄氏宗祠台湾黄檗寺的族人黄宗华法号圆寂者捐银四十四两的记载。清乾隆乙未年(1775年)再修,并建下进。至光绪年间,又历百余年风雨,祠堂坍塌,无片瓦存,时童谣有言:“檗谷祠堂盖南门外,神主孩儿大;第一大,第一破。”于是族人互相激励,因湖头黄锺慈捐银壹佰伍拾两为倡首,各家各户随其心力题捐。时有往台南执教的二十世裔孙秀勋,在台奔走募捐,嘉义、彰化的族人亦纷纷乐输,终于在光绪十四年完成修复工程。尔后,又以族人进主“每主四名,每名四金”的方式,鸠金若干,完成祠堂油漆,秀勋自撰楹联数十对,请工油漆钩摩,一时焕然大观。至民国十年,风霜剥蚀。祠堂榱栋崩析,族中虽议修葺,因工程浩大,财力不足,莫敢举行。时黄秀烺在檗谷营建古檗山庄.闻族人之议,遂独出巨资,完成宗祠修缮工程,“完者固之,圯者葺之”,祠堂焕然一新。族人高其义,“公订每逢宗祠春秋两祀日期,由值年董事并致祭于檗庄秀娘君之墓,以永高谊”。至1964年,由旅菲族人捐资,翻新上进屋面墙壁,修复祠堂匾牌,1993年二十世裔孙黄秀经捐资修葺拜亭,换柱铺砖。油漆祠前护栅。又于1997年 1998年重建祠前照壁瑞屏,捐建思孝堂。至是檗谷黄氏宗祠又恢复旧有的洋洋大观。
黄氏大宗祠为砖、石、木建筑五开间两进闽南古建筑,祠前有大埕7级,宽24米,深221米,号称“七星埕”,第四级埕上建有宋式拜亭一座,名为“观澜”,第二级埕上建筑号称“瑞屏”的砖砌照墙一堵。祠堂占地面积计4.8亩。规模之大冠泉南群祠之首。
祠堂凹寿面宽三间,黑漆木构门墙,开三通大门。正中门首悬“黄氏家庙”红底金字匾额,门旁装透雕粉彩花窗,下安浮雕麒麟堵石,门廊两边安青石线雕对看堵。廊前三级台阶。两旁侧间为红砖墙面,白石裙堵。前后厅屋顶皆造“三川脊”,就正中三间另起高脊,两旁侧间另外起脊,侧间起脊稍低而内斜,与中间高脊曲线相妥调。脊端燕尾高耸,各安鸱吻,显得错落有致。
自下厅走过栽种着盆花的宽阔的天井,历三级台阶就是祠堂正厅,厅面宽五间,进深五间,脊高达13.7米。厅前廊两端各开一拱顶边门。一般五开间祠堂只用6架栋梁,左右两栋作为墙壁支架,筑在墙中。檗谷黄氏宗祠独与众不同,6架栋梁之外,另起墙壁,其间留作通道,以通左右后门,可达祠堂后园。这样不仅扩大了厅堂的空间,而且更增进了大厅的空气流通和采光。
厅堂木作皆用黑、红油漆,饰金错彩,朱红柳条枳笼扇分隔出祖宗神龛,合抱的黑漆柱正面漆朱红条幅,书以金字楹联。如 “相国家声旧;参藩世泽长。”、“龙虎榜头孙绍祖;凤凰池上弟联 檗谷黄氏宗祠厅堂兄。”“左参政,右参议,相业扬休,后昆望再金瓯卜;大镇国,正总戎,世袭罔替,前烈思追玉宇清。”再加上梁坊之间层层高挂的 “宫保宰相”、“父子乡贤”、“父子进士”、“翰林”、“进士”、“忠臣”、 “孝子”大大小小四十方匾额,真是琳琅满目,尽显前人风光。
祠堂修毕,时有檗谷黄氏迁台裔孙前来谒祖。据台中市北区永兴街黄呈安来檗谷黄氏大宗祠谒祖时介绍:台湾草港中庄、草港头庄、草港乌瓦厝、草港顶山寮密集二千余家,还有彰化线西乡顶见口、下犁、寓埔、塭仔、沟内等五村黄氏都是檗谷之后裔。